![]()
德国这个欧洲老牌工业强国,现在日子不太好过。说起德国,大家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德国制造”,那代表着高质量、精密工程和可靠产品。从汽车到机械设备,德国货一度是全球买家的首选。可这几年,尤其是从2021年开始,德国经济就卡在了停滞的档位上。
2025年,已经是连续第四年没啥起色了。工业产出水平基本还停留在2005年的水准,没往前挪多少。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德国工业总产值同比只微增了0.1%,远低于预期。能源价格高企、供应链问题加上全球需求疲软,都让德国工厂的机器转得没那么欢实了。
更扎心的是,德国人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几大支柱——庞大工业基础、出口依赖、汽车业和内燃机技术——现在反倒成了拖后腿的包袱。过去德国靠出口拉动经济,对华贸易是重要一环。中国买了大量德国机械和汽车,推动德国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从2000年代到2010年代末,中国市场贡献了德国出口增长的很大一部分。
2019年,德国对华出口额高达960亿欧元,其中机械和汽车占了大头。可风水轮流转,从2020年后,中国不再只是买买买,而是开始自己造,还造得越来越好。
一个明显的信号是2025年初,德国在资本货物贸易上对华首次出现逆差。资本货物就是那些用于生产的机器、设备和发动机,不是日常消费品。从2008年有记录以来,德国在这块一直是顺差王。可2025年1月的数据一出来,顺差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逆差。全年逆差预计会达到87亿欧元。这数据来自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显示中国出口的机械产品对欧洲的冲击越来越大。
从2019年的250亿欧元,到2025年的近500亿欧元,中国机械出口欧洲几乎翻倍。2020年280亿,2021年320亿,2022年380亿,2023年400亿,2024年450亿,2025年直奔500亿而去。这增长速度,让德国企业直呼受不了。
汽车行业是第一个中招的。德国的奥迪、保时捷和奔驰,在中国市场曾经风光无限。2020年,这些品牌在华销量占全球的三成以上。可从2023年开始,本土中国品牌发力,尤其是电动车领域。
2024年,中国电动车出口欧洲超过50万辆,2025年预计80万辆。德国三大品牌的在华销量下滑明显:2025年上半年,奥迪降12%,保时捷15%,奔驰10%。德国汽车供应商协会的调查显示,供应商利润率掉到5%以下,很多企业开始考虑裁员。压力不光在终端销售,还传导到供应链。德国中型机械企业,本来靠给汽车厂供件过日子,现在发现中国供应商抢单子抢得飞起。
举个例子,慕尼黑一家压缩机厂想买台线材加工机。瑞士供应商报价13万欧元,中国浙江的一家企业只开2.8万欧元。关键是性能上没大差别,精度、效率都差不多。这事不是孤例。德国机械工程协会2025年的报告说,成员企业订单降6%,主要就是对华竞争太激烈。
中国产品价格低30%,质量追上来了。过去大家觉得“中国制造”就是便宜货,低端仿制品。可现在这观念过时了。中国企业在技术、材料和工艺上迭代快得惊人。从2020年后,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占GDP的2.5%,远超德国的1.8%。
中国是怎么学到德国这套本事的?说白了,就是走德国的路,但走得更快更狠。德国工业靠工匠精神和百年传承,强调品质和精密。中国企业先是大量进口德国设备,学着用,然后自己搞研发。2010年代,中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针对高端装备砸钱。
结果到2023年,中国数控机床产量占全球40%,精度达到微米级。材料上,中国利用本土资源如稀土,降低成本。2022年,中国出口欧洲的发动机效率提15%,价格降20%。工艺优化也牛,中国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产品周期短。从设计到投产,中国企业只需6个月,德国得12个月。这速度优势,让中国产品迭代快,市场响应灵敏。
![]()
德国激光设备巨头通快,2013年收购了中国江苏的金方圆公司,起初持股72%,2019年全资。原本想用它进低端市场,结果反过来学到亚洲供应链的玩法。通快高管说,在中国运营像进了训练营,学到高端市场没的经验。现在,金方圆成了通快在欧洲卖便宜货的基地,帮抵挡亚洲竞争。
中国企业反向输出,掌握德国的核心技能,如精密加工和品质控制,还加了规模生产和低成本优化。结果,德国的护城河——品质差距——被填平了。中国产品不再是替代品,而是直接对手。
德国的麻烦不光来自中国,还有美国。2025年前九个月,德国对美出口降7.4%。特朗普时期的关税遗留问题,加上新规则,金属关税和披露要求让成本飙升。一家农用机械公司Krone的打包机,17万美元售价,得加2.5万关税。
2025年8月,德国对美出口总额跌20%,四年低点。内部问题也大。高劳动力成本,每小时40欧元;官僚体系,审批慢;福利负担占GDP25%。2025年,制造业就业减5.1万,汽车业裁员最多。这些加一块,德国竞争力下滑。
欧盟和德国的反应呢?有点手足无措。有些经济学家建议学中国,搞产业政策,或喊“欧洲优先”。可欧盟想对中国电动车征关税时,德国车企先跳出来反对。因为他们在华业务太大,怕报复。
2024年,德国车企在华投资超100亿欧元,不敢轻易撕破脸。德国政府推万亿欧元投资计划,针对基础设施和国防。可钱不少流向福利窟窿。2025年,一位财政官员说,被砍项目短期难恢复。欧盟层面,2025年通过绿色协议,投钱新能源,但执行慢,效果待见。
![]()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不是一夜之间。从2000年代学德国模式,到2020年代超越,靠的是持续投入和灵活调整。中国企业集群如长三角,协作紧,供应链稳。2025年,中国机械出口欧洲份额25%,德国降到20%。
这格局变化,提醒大家没优势是永恒的。德国要想翻身,得加速数字化和新能源转型。2026年,预计德国增长1.1%,但得看怎么落实。否则,中国继续走这条路,德国真就无路可走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