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我是小卿
愿你生活有光,向阳生长!
心理学里有个词叫“情绪劳动",说的是除了体力和脑力劳动外,那些需要管理情绪、照顾他人感受的隐形付出。
数据显示,太懂事的人,往往是这项劳动的主要承担者。
01
表妹小雅今年30岁,在别人眼里算是过得不错——有房有车,工作稳定,待人接物处处得体。
上周深夜,她突然发了一条朋友圈:“我觉得自己像个空瓶子。"
我盯着这句话,眼前浮现的却是她5岁时的样子。
那年她来我家,抱着那个穿粉裙子的布娃娃玩了整整一个下午,小手把娃娃的裙子摸得起了毛边。
临走时,我妈说喜欢就拿去,她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却把娃娃轻轻放回沙发:“姨姨,我不要,我家里有。"
那一年,她才5岁,却已经学会了掩盖内心的‘想要’,变成人们眼中的‘懂事’。
这让我想起《小王子》里最让人心疼的一幕:
小王子画了一幅蟒蛇吞大象的画,大人们却都说画的是一顶帽子。
从那以后,他再也不画画了。
我们多少人也是这样?
小时候真诚地捧出自己的心意,却被一句"这有什么用"堵了回去。
后来啊,我们也慢慢学会了只给别人看他们想看的"帽子",把真实的自己锁进了箱底。
02
小雅后来的人生,就像那幅被误读的画。
初中时让出保送名额,她说:"别的同学比我更需要。"
工作后让掉升职机会,她说:"团队合作更重要。"
前阵子过生日,男朋友问她要什么礼物,她脱口而出:"不用破费,你陪着我就好。"
结果对方真就只带她吃了顿饭。
她心里堵得慌,却跑来问我:"姐,是不是我太矫情了?"
你看,懂事的人,连难过都要先反省自己。
朋友老陈更是如此。
在公司里,他是出了名的"好人"。
问他吃什么,"都行";有难搞的活儿,"我来"。
他总能把别人的情绪照顾得妥妥帖帖,自己的委屈却藏得严严实实。
上个月他负责的项目成了公司标杆,奖金却被更会“汇报"的同事拿走了。
我们几个为他抱不平,他摆摆手:“算了,都是同事,争来争去没意思。"
小王子说:"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可在成人的世界里,那些会哭会闹的‘声音',往往比默默无闻的‘付出'更容易被看见。
03
为什么越懂事的人,越不容易快乐?
一、被'懂事'这个词绑架了。
一句"你真懂事",成了紧箍咒。
为了对得起这个评价,只能不断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努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懂事’!
二、害怕破坏关系。
总觉得只有表现得体、不争不抢,才能被喜欢、被接纳。
拒绝别人比答应别人难上一百倍。
三、习惯了付出,忘了怎么索取。
懂事久了,连自己都忘了。
忘了我们也可以有脾气,可以喊累,可以想要。
小王子遇到的那个商人,数遍了星星,却说它们对自己"没有用"。
太多懂事的人也是这样,数着别人的需求,满足着所有人的期待,却忘了问问自己:
“我的那朵玫瑰,它渴不渴?它快不快乐?"
04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小雅去年发的一条朋友圈:
“满足了所有人的期待,唯独弄丢了自己。"
我盯着这句话,看了很久。
那个不要布娃娃的小女孩,那个让出名额的学生,那个说'不要礼物'的恋人……
其实一直都在。
只是被'懂事'这两个字,压得不敢出声了。
老话说:吃亏是福。
可这福气,好像从没落到懂事的人头上。
生活不是做算术题,不是你付出多少,就能拿回多少。
有时候你退一步,别人不会跟你一起退,只会进一步。
所以,在当今社会,请别一味赞美身边那个“懂事"的人。
他们可能已经拼尽全力,想要摆脱‘懂事’的束缚。
请多一分看见,多一分体谅。
毕竟,家的意义在于相互依靠,而不是单向牺牲;
工作的意义在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不是无限退让;
爱的意义,是你可以不必一直那么懂事,可以做自己。
小王子最后选择回到他的星球,去守护那朵独一无二的玫瑰。
而我们,或许也该回头找找,那个被我们遗忘在岁月里的、真实的自己。
❤️感谢你看到这里,下期再会~
关注小卿
一个想借文字之光,与你一起向阳生长的好朋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