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宾夕法尼亚大学打造首个会"看片"的病理学助手

0
分享至


这项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病理与检验医学系的王晟、吴瑞明等研究人员领导的突破性研究,于2025年10月发表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期刊上(论文编号:arXiv:2510.04587v1),首次开发出了一个能够像资深病理医生一样"看片"诊断的AI助手系统。这个被命名为"Pathologist-o3"的AI医生不仅能够准确识别癌细胞,更重要的是它能像人类专家一样,知道该在显微镜下的哪个位置仔细观察,该调到什么倍数,甚至能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要理解这项研究的革命性意义,我们可以把病理诊断想象成一场复杂的侦探工作。当一位病理医生拿到一张巨大的病理切片(想象一张拼图有几十亿个小块那么复杂)时,他们需要像福尔摩斯一样,知道在这张巨大的"地图"上哪些地方最可能藏着"罪犯"(癌细胞),然后用不同倍数的"放大镜"(显微镜)去仔细搜查这些可疑区域,最终得出准确的诊断结论。

过去的AI医疗助手就像一个只会看照片的新手助理,你给它一张已经裁好的小图片,它能告诉你"这里有癌细胞"或"这里没有",但它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看,不知道该放大多少倍,更不知道为什么要看这个地方。这就好比让一个从未做过饭的人直接品尝菜品好坏,而不教他如何选择食材、控制火候。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意识到,要让AI真正成为病理医生的得力助手,关键不在于让它看得更准,而在于让它学会"像专家一样思考"——知道该看哪里,该怎么看,以及为什么要这样看。为了解决这个根本问题,他们开发了一个名为"AI会话记录器"的创新工具。

这个记录器的工作原理就像给每位病理医生配备了一个隐形的"学徒"。当医生们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数字显微镜查看病理切片时,这个隐形学徒会默默记录下医生的每一个动作:在什么地方停留了多长时间,放大了多少倍,从一个区域跳转到另一个区域的路径,甚至连鼠标的每一次点击和移动都被详细记录下来。

但是,这些原始的操作记录就像一本用密码写成的日记,充满了噪音和无关信息。研究团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这些混乱的"数字足迹"转化为有意义的专家经验。他们的解决方案充满了巧思:将连续的、嘈杂的操作流转化为离散的、有意义的"行为指令"。

这个转化过程就像将一场即兴的爵士乐演奏转录成标准的乐谱。原始的医生操作记录可能包含每秒钟10次的鼠标移动,一个病理切片的完整查看过程平均产生257个不同的视野事件。如果直接使用这些原始数据训练AI,就像让学生直接背诵一本电话簿一样毫无意义。

研究团队的天才之处在于,他们从传统显微镜的物理特性中获得了灵感。传统显微镜有固定的放大倍数(比如5倍、10倍、40倍),而不是连续可调的。基于这个启发,他们将连续的医生操作归纳为两种基本的"侦查行为":一种叫做"巡视"(inspect),就像侦探在案发现场进行大范围勘察,用低倍镜或中倍镜观察组织的整体结构;另一种叫做"细察"(peek),就像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指纹,用高倍镜检查细胞的具体特征。

这种归纳方法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将每位医生独特的操作习惯抽象为了通用的诊断逻辑。就像不同的厨师可能有不同的切菜手法,但都会遵循"先洗后切"的基本流程一样,不同的病理医生可能有不同的查看习惯,但都会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诊断思路。

但仅仅记录"做什么"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这就像光记录一位名厨的动作还不够,还需要理解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加盐,为什么选择这个火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聪明的"人机协作"流程。

他们让AI先充当"实习生"的角色,对医生选择的每个观察区域自动生成一个初步的"病理报告草稿",解释这个区域为什么值得关注,以及观察到了什么重要特征。然后,真正的病理专家会像导师批改学生作业一样,快速审核这些AI草稿,进行必要的修正和完善。

这种协作模式的效率令人惊叹。在实际测试中,病理专家审核和修正AI草稿的速度比从零开始写报告快了大约6倍。就像有了智能输入法的帮助,我们打字的速度会显著提升一样,这种人机协作让专家知识的数字化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

通过这种方式,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一个名为"Pathology-CoT"的独特数据集。这个数据集包含了8位不同经验水平的病理医生(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在137张病理切片上的完整诊断行为记录,总共积累了10.6小时的专家操作数据,最终生成了5222轮完整的"观察-思考-结论"对话记录。

每一条记录都像一个完整的侦探故事:从发现线索(选择观察区域)到分析证据(描述病理特征)再到得出结论(做出诊断判断)。更重要的是,这些记录不仅包含了"做什么"的行为指令,还包含了"为什么这样做"的详细推理过程,平均每个低倍镜观察记录包含152个词的详细描述,高倍镜检查记录包含82个词的细节分析。

有了这个珍贵的专家经验数据库,研究团队开始训练他们的AI病理助手"Pathologist-o3"。这个名字的灵感来源于OpenAI的o3模型,但专门针对病理诊断进行了深度优化。

Pathologist-o3的工作流程就像一位训练有素的医学侦探。当它收到一张新的病理切片时,首先会进行"案情概览"——分析整张切片的缩略图,形成初步印象。然后,它会调用内置的"行为预测器",这就像侦探的直觉系统,能够根据任务要求和初步观察,预测出最值得仔细检查的可疑区域。

接下来是最精彩的部分——"证据分析"阶段。AI会对每个选定的区域进行详细的"取证"工作,不仅要准确描述观察到的病理特征,还要解释这些特征的临床意义。最后,它会像资深专家做总结陈词一样,综合所有证据给出最终的诊断结论。

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完美模拟了人类病理专家的思维过程。传统的AI系统往往是"黑盒子"——你给它输入,它给你输出,但你不知道它是如何思考的。而Pathologist-o3就像一位愿意分享思考过程的资深医生,每一步判断都有清晰的逻辑链条。

为了验证这个AI医生的实际能力,研究团队选择了一个在临床上既常见又具挑战性的任务:检测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这项工作在现实中需要病理医生花费大量时间仔细检查,而且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至关重要。

测试结果令人震撼。在这项复杂的诊断任务中,Pathologist-o3达到了84.5%的准确率,更重要的是实现了100%的敏感度(也就是说,没有漏诊任何一例阳性病例)。作为对比,目前最先进的通用AI模型OpenAI o3在同样任务上的准确率只有57.8%,敏感度为87.5%。

这个成绩的含义非常深刻。在医学诊断中,漏诊(假阴性)往往比误诊(假阳性)更危险,因为漏诊可能导致癌症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Pathologist-o3实现100%敏感度意味着它不会漏掉任何一个癌细胞,这对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安全保障。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个AI医生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研究团队用一个完全独立的国际数据集进行了验证——这个来自瑞典的数据集使用了不同的扫描设备和不同的切片制作标准,就像让一位在美国训练的医生去欧洲的医院工作一样具有挑战性。

即使面对这样的"跨国挑战",Pathologist-o3依然保持了出色的表现:准确率69.4%,敏感度高达97.6%。这说明AI学到的不仅仅是特定设备或特定实验室的图像特征,而是真正掌握了病理诊断的核心逻辑和通用规律。

为了深入理解AI的工作机制,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解剖"实验。他们发现,AI的诊断能力主要来源于两个关键要素:知道"在哪里看"和知道"怎么分析"。

在"在哪里看"方面,Pathologist-o3展现出了与人类专家高度一致的"直觉"。研究团队将AI选择的观察区域与资深病理医生的选择进行对比,发现了61.3%的重合度,这意味着AI已经学会了像专家一样"慧眼识珠",能够快速定位到最有诊断价值的区域。

相比之下,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通用AI模型在选择观察区域时就像无头苍蝇一样,虽然具备强大的图像分析能力,但不知道该把注意力放在哪里。这就像让一个从未学过医学的天才去看X光片——即使他们智商再高,没有专业训练也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在"怎么分析"方面,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AI被告知要关注哪些区域时(由人类专家指导),它的分析能力表现得极为出色,几乎能够达到专家级别的判断准确度。这说明目前的AI技术在"看图说话"方面已经相当成熟,真正的挑战在于"知道该看什么图"。

这个发现揭示了当前AI医疗应用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大多数AI系统都是在精心挑选和裁剪好的图像上训练的,就像让学生只练习标准化试题一样。它们在处理这些"标准题"时表现优秀,但面对需要自主探索和判断的"开放性问题"时就显得力不从心。

Pathologist-o3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是第一个真正学会了"自主探索"的医学AI。它不需要人类预先告诉它该看哪里,而是能够像人类专家一样,根据诊断目标和初步观察,自主制定探索策略。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价值,研究团队进行了一个巧妙的对比实验。他们让相同的AI分析引擎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指导下工作:完全没有指导(盲目分析)、由真正的专家指导(最优上限)、以及由Pathologist-o3的行为预测器指导(AI指导)。

结果显示,AI指导与专家指导的效果极为接近,在准确率上仅有1-2个百分点的差距。这个结果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意味着我们可以将稀缺的专家经验"打包"成可复制、可扩展的AI能力,让这些珍贵的临床智慧能够惠及更多患者。

从实用性角度来看,Pathologist-o3还展现出了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研究团队测算发现,使用高性能版本的AI进行一次完整的病理分析成本约为0.12美元,耗时13.4秒;而使用经济版本的成本仅为0.02美元,耗时5.8秒。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巨大改善。在传统模式下,病理诊断需要经验丰富的专家投入大量时间,而且这些专家往往集中在大城市的顶级医院。有了Pathologist-o3这样的AI助手,即使是偏远地区的基层医院也能够获得专家级别的病理诊断支持。

当然,这项研究也有其局限性。目前的Pathologist-o3主要针对淋巴结转移检测这一特定任务进行了优化,虽然在这个领域表现出色,但能否直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病理诊断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这就像一位专精于某个领域的专家医生,虽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无人能敌,但跨领域工作时仍需要额外的训练和适应。

此外,AI系统的"学习材料"——也就是专家行为数据的质量和多样性,直接影响着系统的可靠性和通用性。研究团队目前收集的数据虽然质量很高,但仍然主要来源于特定的医院和特定的设备环境。要让AI真正达到全球通用的标准,还需要更大规模、更多样化的数据收集工作。

不过,这些挑战并不能掩盖这项研究的突破性意义。Pathologist-o3的成功证明了一个重要观点:AI的价值不仅在于超越人类的计算能力,更在于学习和复制人类的专业直觉和经验判断。

这种"经验数字化"的研究范式为未来的AI医疗发展指明了一个全新方向。与其试图让AI从零开始学习医学知识,不如让它直接从最优秀的临床专家那里学习实践经验。这就像让AI不仅读医学教科书,还要跟着名医"出诊",亲身体验真实的临床决策过程。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项研究代表了AI医疗应用从"工具辅助"向"智能协作"的重要转变。过去的医疗AI更像是高级的计算器或放大镜,帮助医生处理数据或增强视觉能力。而Pathologist-o3这样的系统则更像是一位AI医学生,能够理解、学习和模拟人类专家的思维过程。

这种转变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技术层面的进步,更在于它重新定义了人机协作的可能性。在Pathologist-o3的工作模式中,AI不是要取代人类医生,而是要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承担那些重复性高、标准化程度高的工作,让人类专家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复杂决策和患者沟通中。

展望未来,这种"专家经验数字化"的方法有望推广到更多医学领域。无论是放射科的影像读片、心电图的节律分析,还是皮肤科的病变识别,都可能受益于类似的技术路径。每一位资深专家的丰富经验都有可能被"提炼"成AI能够学习和应用的知识资产。

更进一步,随着这类AI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普及,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医疗服务更加均等化的未来。那些原本只有顶级医院才能提供的专家级诊断服务,有望通过AI的帮助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真正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和普及。

当然,这个美好愿景的实现还需要解决许多挑战,包括数据隐私保护、算法透明性、医疗责任界定等复杂问题。但Pathologist-o3的成功已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可能性:AI不仅能够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更能够成为传承和放大人类智慧的有效载体。

说到底,这项研究最激动人心的地方不在于AI又一次在某个任务上超越了人类,而在于它找到了一条让AI真正理解和学习人类专业智慧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尽头,是一个人机协作、优势互补的智能医疗新时代。对于每一位患者来说,这意味着更准确的诊断、更及时的治疗,以及更光明的健康前景。而对于医疗行业来说,这意味着一次深刻的变革和无限的可能性。

有兴趣深入了解这项研究技术细节的读者,可以通过论文编号arXiv:2510.04587v1查询完整的研究报告,其中包含了详细的算法描述、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过程。

Q&A

Q1:Pathologist-o3和普通医疗AI有什么区别?

A:普通医疗AI就像一个只会看现成图片的助手,你给它一张照片它能告诉你有没有病变,但不知道该看哪里。Pathologist-o3则像一个真正的医学侦探,它知道该在显微镜下的什么位置仔细观察,该调到什么倍数,甚至能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就像资深病理医生一样有完整的诊断思路。

Q2:AI会话记录器是如何工作的?

A:AI会话记录器就像给每位病理医生配备了一个隐形学徒,默默记录医生查看病理切片时的所有操作:在哪里停留、放大多少倍、如何移动视野等。然后将这些原始记录转化为有意义的"巡视"和"细察"行为,再让AI生成解释草稿,由专家快速审核完善,最终形成完整的专家经验数据库。

Q3:Pathologist-o3的诊断准确性如何?

A: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检测中,Pathologist-o3达到了84.5%的准确率和100%的敏感度(不漏诊),明显超过OpenAI o3的57.8%准确率。更重要的是,即使在完全不同的国际数据集上测试,它仍保持了69.4%的准确率和97.6%的敏感度,证明了强大的适应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1958年蒋介石最后一次见张学良,说道:西安的事对国家损失太大了

1958年蒋介石最后一次见张学良,说道:西安的事对国家损失太大了

浩渺青史
2025-11-17 16:56:03
中国昭告全球,介入台海连着一块打!美国火速改口:支持两岸和统

中国昭告全球,介入台海连着一块打!美国火速改口:支持两岸和统

博览历史
2025-11-15 21:44:54
全国陷"关停潮"!一年亏损上千万,艰难求生的客运站,慢慢消失?

全国陷"关停潮"!一年亏损上千万,艰难求生的客运站,慢慢消失?

毒sir财经
2025-11-16 23:04:57
以色列一位学者预言:下一个屠杀犹太人的,极有可能是美国

以色列一位学者预言:下一个屠杀犹太人的,极有可能是美国

文史微鉴
2025-11-17 14:29:30
"万人痛批"宋佳拿影后!成龙,这就是为啥我们不愿去电影院的答案

"万人痛批"宋佳拿影后!成龙,这就是为啥我们不愿去电影院的答案

往史过眼云烟
2025-11-17 21:36:25
6国外援候命,高市通知全球,对华打响第二枪,解放军被逼上硬菜

6国外援候命,高市通知全球,对华打响第二枪,解放军被逼上硬菜

桑启红原
2025-11-15 16:03:29
意大利惨败国米无辜躺枪:尤文兴则意大利兴?国米兴则意大利亡?

意大利惨败国米无辜躺枪:尤文兴则意大利兴?国米兴则意大利亡?

狗哥是一名内拉
2025-11-17 14:43:51
视频丨外交部:中国政府从来没有也不会要求企业非法采集或存储数据

视频丨外交部:中国政府从来没有也不会要求企业非法采集或存储数据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2025-11-17 16:35:15
“你儿子以后多半是个力工”,母亲晒学习环境,地面已经说明问题

“你儿子以后多半是个力工”,母亲晒学习环境,地面已经说明问题

熙熙说教
2025-11-16 18:59:41
霍启仁大婚!霍震霆、朱玲玲出席两人关系融洽,新娘子父母气质好

霍启仁大婚!霍震霆、朱玲玲出席两人关系融洽,新娘子父母气质好

娱乐团长
2025-11-17 16:07:52
美军担心事发生,全球首款无人机航母076完成海试,攻击21将上舰

美军担心事发生,全球首款无人机航母076完成海试,攻击21将上舰

胖福的小木屋
2025-11-17 23:52:58
初中生开窍的规律,还挺准的!

初中生开窍的规律,还挺准的!

好爸育儿
2025-11-17 09:25:09
段永平,大幅度加仓!

段永平,大幅度加仓!

证券之星
2025-11-17 14:43:15
相关方确认:日本进口片,暂缓上映

相关方确认:日本进口片,暂缓上映

新京报
2025-11-18 00:00:45
浙江巡抚午睡后,与通房丫头一次偶然之欢,诞下名震民国的谭延闿

浙江巡抚午睡后,与通房丫头一次偶然之欢,诞下名震民国的谭延闿

历来纵横
2025-11-10 22:15:14
是时候说出真相!抗美援朝有五个冷知识很少提及,超乎我们的想象

是时候说出真相!抗美援朝有五个冷知识很少提及,超乎我们的想象

阿光的技巧课堂
2025-11-11 19:56:12
神舟二十二号发射禁航发布!神22飞天倒计时,中国空间站已变轨!

神舟二十二号发射禁航发布!神22飞天倒计时,中国空间站已变轨!

火星一号
2025-11-17 22:30:23
外交部再回应高市早苗涉台言论

外交部再回应高市早苗涉台言论

界面新闻
2025-11-17 15:27:48
日本试探台海底线,背后必是美国授意,中方一旦示弱,后患恐无穷

日本试探台海底线,背后必是美国授意,中方一旦示弱,后患恐无穷

临云史策
2025-11-17 23:24:04
解决Siri这座“屎山”,是苹果新掌门的头号任务

解决Siri这座“屎山”,是苹果新掌门的头号任务

字母榜
2025-11-17 16:09:01
2025-11-18 00:35:00
科技行者 incentive-icons
科技行者
科技正在如何变革商业世界
6249文章数 54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京东外卖要“独立” 刘强东还宣战“点评”

头条要闻

韩国向日本表示强烈抗议 中方表态

头条要闻

韩国向日本表示强烈抗议 中方表态

体育要闻

当家球星受伤后,球迷乐翻了天?

娱乐要闻

金鸡奖是“照妖镜”,揭露人情冷暖?

财经要闻

高市早苗的算计,将让日本割肉5000亿

汽车要闻

新增CDC后变化大吗? 试驾特斯拉model Y L

态度原创

本地
家居
亲子
游戏
公开课

本地新闻

这档古早综艺,怎么就成了年轻人的哆啦A梦?

家居要闻

回廊通道 强化空间秩序

亲子要闻

表姐难产大出血病危,我守在产房外哭到发抖,她清醒后低声说句话

《战锤40K:星际战士3》不会和2代DLC抢资源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