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点的操场,我系紧跑鞋鞋带时,指尖触到脚踝处那道浅浅的旧疤——那是3年前,为了赶一场半马的资格赛,硬撑着跑完15公里后留下的纪念。
那天冲过临时终点线时,我以为自己赢了。直到深夜被脚踝的剧痛疼醒,医生拿着片子说“肌腱炎,至少停跑3个月”,我才盯着窗外晨跑人群的背影,第一次问自己:跑步,到底是为了什么?
![]()
曾经的我,是跑圈里出了名的“卷王”。
看到跑友晒出4分配的10公里截图,我第二天就咬牙把配速压到4分50;别人月跑量200公里,我偷偷加到250;就连膝盖隐隐作痛时,都安慰自己“跑者哪有不疼的,忍忍就过去了”。那时总觉得,跑量、配速、完赛证书,才是衡量跑者的唯一标准。
直到那次受伤,我被迫按下暂停键。
停跑的第一个星期,我每天都绕着操场走圈,看着熟悉的跑道却不能跑,心里空落落的。
有天遇到常一起晨跑的张叔,他60多岁,跑龄12年,从没听过他受伤的消息。
我问他秘诀,他指着自己的跑鞋说:“你看,这是我今年换的第三双鞋,每双鞋跑够800公里就退役,鞋底纹路浅了一点都不将就。”
后来跟着张叔“复健式”跑步,才发现自己以前走了太多弯路。
他从不让我一上来就冲配速,而是先花10分钟做动态拉伸,从脚踝转到髋关节,每个动作都要做到位;
跑的时候教我“小步快频”,说步幅太大容易伤膝盖,就像踮着脚走路,轻盈才是关键;
每次跑完,还会拉着我做静态拉伸,哪怕只是多站3分钟,也说“肌肉放松好了,明天才有力气再跑”。
慢慢的,我发现跑步变成了一件特别舒服的事。
不再盯着手表上的配速数字焦虑,而是能听见风穿过耳边的声音,能注意到路边的野花什么时候开了,能在跑不动时自然放慢脚步,而不是硬撑。
月跑量从250公里降到150公里,可每一次跑步都觉得浑身轻松,以前总犯的膝盖疼、小腿酸,居然再也没出现过。
上个月,我完成了人生中最轻松的一场半马。
没有刻意追求成绩,就按照平时晨跑的节奏,一步步往前跑。
跑到20公里时,身边有个年轻小伙突然停下来揉膝盖,我递给他一瓶水,他苦笑着说“为了破个人纪录,前半程冲太猛了”。看着他的样子,我想起了3年前的自己。
冲过终点线时,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激动地欢呼,只是慢慢走了两圈,感受着身体的状态——没有疼痛,没有疲惫,只有一种酣畅淋漓的舒服。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真正的跑者,从来不是那些跑得最快、最远的人,而是能和自己的身体好好相处,能一直跑下去的人。
现在的我,跑鞋架上摆着两双鞋,一双用来日常慢跑,一双专门跑长距离;手机里的跑步APP,不再用来和别人攀比,而是记录自己的身体感受;就连晨跑时遇到新手问“怎么才能跑得快”,我都会先告诉他们:“先学会无伤跑,比什么都重要。”
毕竟,跑步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我们跑过春夏秋冬,跑过山川湖海,最终要跑的,是和自己的长久陪伴。
别让一时的执念,挡住了往后十年、二十年的风景。毕竟,能一直跑下去,才是对跑步最大的热爱。
(关注我,学习更多跑步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