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半时分,城市已然安静。深秋的晚风透过窗户,吹到了张叔的房间。67岁的张叔怕夜间口渴,早就养成了起夜喝水的习惯。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在自己看来“养生”的小举动,却会引发一场猝不及防的健康危机。
那晚,家人还没来得及反应,张叔突发脑中风,急救赶来时人已回天乏力。很多邻里朋友难以置信,纷纷议论:“不是说多喝水好吗?怎么会变成这样?”
喝水——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说,也在做,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某些时间、某种方式,喝水反而可能暗藏风险,尤其对老年人。
事实真相,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简单。尤其是医生揭露的“2个饮水致命误区”,你身边的许多老人或许也正在犯。
到底是哪2个错误,为什么夜间喝水会诱发脑中风?又怎样才能喝对水,守住健康防线?很多细节,连子女都容易忽视。如果你或身边家人也有类似习惯,千万别大意,看完一定告诉他们!
多数人都知道,适当饮水有助于稀释血液、辅助代谢。
![]()
但对于血管弹性下降、夜间血压波动明显的中老年人来说,夜间起身喝水的风险绝不能掉以轻心。
哈佛大学2009年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以上老人夜间突发性脑中风,约有64.8%患者在事发前1小时曾有起夜饮水、如厕等行为。为什么看似平常的“喝水”会成为导火索?
夜间人体神经系统处于半觉醒—半休眠状态,突兀地起身、行走会造成血压骤然波动,心脏及大脑调控能力本就减弱,突然大量喝水还可能引发低渗透压状态,加速血液回流至心脏,诱发脑部小血管破裂或血栓脱落。
常见的“睡前猛灌水”“夜里半睡半醒喝水”都可能导致夜间排尿增多、血压起伏与心血管负荷加重。
北京协和医院一线神经内科主任提醒,有基础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老年人,这种看似健康的饮水习惯,实则无形中给血管和大脑造下隐患。
而类似张叔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2022年国家神经疾病中心最新通报中,老年人夜间突发性脑卒中构成中,起夜相关行为占比高达30.7%,尤其在秋冬更为突出。
误区一:“夜间口渴赶紧喝水”。很多老人怕“夜里脱水”,以为一醒就补点水“最养生”。
其实,夜间血液流速本就慢,大口喝水可能导致血液突然稀释,血压短时间波动,对于血管脆弱的老人反而危险系数剧增。大量临床病例显示,夜间猝发中风患者,70%以上“临睡前或夜间喝水过急”、“一下喝太多”。
![]()
误区二:“醒了就猛地坐起或下床”。夜间身体从安静状态骤然转为站立、行走,短暂供血不足非常常见。
中国卒中学会2023年指南指出:“夜间起床动作过猛,使大脑一过性缺血或血压骤升,加剧卒中风险。”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只顾着口渴、水杯,忽视了起身节奏。张叔当晚也是起身过急,再加上喝水过快,诱发血管意外。
有据可查,更有多维临床证据支持。
2021年国内一项涵盖2513例老年患者的统计结果显示,夜间喝水方式不当、动作过快,成为突发脑卒中、高血压危象、心律失常的高危诱因之一,占全部病例的18.5%。
![]()
保持足量饮水没错,关键在于何时、如何喝。医生建议:
睡前三小时适量补水,不要憋到半夜再补。睡前2-3小时喝一小杯(100-150毫升)温水,就足够维持夜间基础代谢,既防止脱水又减少夜间频繁起夜。
夜里真口渴,少量小口慢饮。如果夜间实在觉得口干,切忌大口灌水,每小口分几次慢慢咽下,最多不超过100毫升,给身体充足的调节反应时间。
起夜先坐一会儿,动作缓慢,避免用力起身。无论喝不喝水,夜间醒来先保持坐姿数十秒,缓缓下床,让血压逐步适应,远离头晕、跌倒、脑供血失衡等风险。
![]()
高患者夜间喝水更需小心。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老人,更应谨慎,最好让子女定时提醒,饮水注意分量和速度,出现头晕、胸闷及时就医。
白天分时段多补水,夜间只“保底”。建议在白天分3-5次摄入足够水分(全日约1200-1500毫升),这样夜间通常无需频繁喝水,也能防止口渴和血液黏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