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又玩“小字游戏”了,这次栽在一块潜水表上。
广告大字赫然写着:“支持40米潜水”“PADI实测认证”“EN13319专业标准”,任谁看了都以为这是块能下海的专业装备。
![]()
结果用户真去潜水,第四天手表进水报废,售后一句“人为损坏,不保修”,差点让博主当场窒息。
![]()
更魔幻的是后续:维修可以,但不能写“潜水损坏”;还温馨提醒:“这表防水,但不建议带下水。”
![]()
最后补一句玄学:“明白的话,基本上都能明白。”
明白什么?明白你们的广告是行为艺术?明白消费者得自带法律学位才能看懂免责条款?
![]()
这哪是卖产品,这是设文字陷阱。大字负责吸引眼球,小字负责甩锅免责,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用户既花了钱,又背了锅。
问题核心在于:表体或许真能抗40米水压,但标配的表带却没做防水认证。可你在宣传页上把“潜水手表”几个字放大加粗,却把“表带不适用潜水”缩成蚂蚁大小,藏在页面最底端,这不是误导,是什么?
![]()
普通消费者不是工程师,谁会想到“潜水功能”居然只适用于换特定表带后的状态?
就像你买一辆SUV,广告说“越野性能强悍”,结果提车后告诉你:“哦对了,原厂轮胎不能越野,得另花三千换AT胎。”这合理吗?
小米当然可以说“技术参数没错”,但商业伦理不是靠技术正确撑起来的,而是靠诚实。
![]()
雷军曾高调喊话“抵制黑公关”,可如今用户骂的不是黑稿,而是自己产品的割裂感:发布会上激情澎湃讲“为发烧而生”,售后却冷冰冰一句“人为损坏”;营销时对标专业潜水设备,出事后却说“不建议带下水”。
这种前后矛盾,比任何黑稿都伤品牌。
更讽刺的是,这块表售价1500元,不算便宜。消费者掏这笔钱,买的不是一块能计时的电子屏,而是对“小米品质”的信任。结果呢?信任被小字条款悄悄注销,体验被免责声明无情覆盖。
![]()
行业确实普遍存在“大字吸睛、小字免责”的陋习,但小米不该是那个带头纵容的人。当年靠“性价比+透明”起家的小米,如今却越来越像它曾经反对的那种公司:用模糊话术制造认知差,靠信息不对称收割用户。
而最令人寒心的,是售后那句“明白的话都能明白”。这不是服务,是傲慢。仿佛在说:“规则我们写了,看不懂是你的问题。”可商业的本质是契约,不是谜语大赛。
![]()
如果连一块标榜“专业潜水”的手表,都要用户自行解码潜台词,那以后买手机是不是得先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几条?买汽车是不是要随身带显微镜看免责声明?
小米若真想重回用户心中“厚道”形象,就该从这块潜水表开始整改:要么全系配件通过潜水认证,要么在广告首页显著标明“需更换专用表带”;要么干脆别打“潜水”旗号,老老实实叫“生活防水运动表”。
否则,再多的“技术突破”“生态联动”,也抵不过一次又一次的“小字背叛”。
消费者不怕产品有局限,怕的是被当傻子糊弄。当“大字吸睛、小字免责”成了小米的默认操作,那离“米粉变黑粉”,也就只剩一次进水的距离了。
![]()
毕竟,信任一旦泡了水,再强的防水技术,也救不回来。一家再赚钱的企业,一旦它的企业文化具有重大缺陷,结局必然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