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韩日两国在东海的军事互动突然按下暂停键,一场因领土争端引发的外交博弈再次浮出水面。韩国海军17日向日本海上自卫队发出正式通知,原定本月重启的海上联合搜救演习无限期搁置。这场持续二十余年的军事合作项目,因独岛(日本称“竹岛”)主权争议再度陷入僵局,暴露出两国关系中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
一、二十年合作戛然而止:从搜救演习到军事对峙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自1999年启动以来,韩日海上联合搜救演习累计举行10次,本应成为两国军事互信的典范。2018年东海空中对峙事件却成为转折点——韩国海军驱逐舰执行搜救任务时,日本P-1巡逻机以“低空威胁飞行”为由进行抵近侦察,双方军舰与战机险些发生碰撞。这场持续40分钟的空中博弈,直接导致演习中断至今。
今年初,两国曾释放积极信号。韩国国防部官员透露,双方计划在11月重启演习,甚至拟定详细训练科目。但日本政府7月扩建“领土主权展览馆”的举动,彻底点燃韩国民众怒火。该场馆内陈列的独岛主权宣传资料,被韩方视为“文化侵略”。外交部14日紧急召见日本驻韩大使馆总括公使松尾裕敬,抗议声浪席卷韩国社交媒体。
二、独岛争端:0.18平方公里的战略棋子
![]()
这座面积仅相当于24个足球场的弹丸之地,却承载着两国持续百年的主权争夺。韩国自1953年实际控制独岛以来,持续强化军事部署,目前驻有20余名常驻警备人员和先进雷达系统。日本则通过每年发布《防卫白皮书》重申主权主张,甚至将独岛标注为“日本领土”的电子地图引入中小学教材。
两国在独岛周边的军事活动日益频繁。韩国空军“黑鹰”特技飞行队9月飞越独岛上空进行表演训练,日本自卫队随即以“安全受威胁”为由,拒绝按约定为韩方战机提供中途加油。这种“以牙还牙”的报复手段,暴露出双方在军事合作领域的脆弱信任。
三、演习暂停背后的地缘算计
![]()
表面看是军事合作受挫,实则折射出两国在区域安全格局中的战略困境。韩国试图通过强化美日韩同盟制衡朝鲜,却不得不面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反复挑衅。日本则借机推进“西南岛屿防御”战略,将独岛争端作为扩充军备的借口——其2023年防卫预算中,针对“竹岛方向”的监控设备采购费用同比增长37%。
这种零和博弈思维正在侵蚀区域稳定。韩国智库“东亚研究所”报告指出,韩日军事互动每中断一次,朝鲜研发新型导弹的速度就加快0.5个月。当两国将主要精力投入主权争端时,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反而陷入停滞。
四、历史遗留问题:无法愈合的民族创伤
![]()
深层次矛盾源于历史认知的根本分歧。日本对二战期间强征劳工、慰安妇等问题的模糊态度,持续刺激韩国社会神经。今年8月,日本文部省审定通过的初中教科书,将独岛描述为“日本固有领土”的表述,引发韩国全国性抗议活动。首尔街头出现的“独岛属于韩国”巨幅标语,与东京新宿车站的“竹岛日”宣传展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民族情绪的对立,直接转化为外交政策的刚性。韩国总统府高级顾问透露,政府内部存在“演习重启将引发国内政治危机”的强烈担忧。在野党更放话称,若执政党推动演习,将在国会发起对国防部长的弹劾案。
五、破局之道:超越领土争端的战略智慧
![]()
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军事威慑无法解决主权争议。1965年韩日建交时,双方通过《韩日基本条约》暂时搁置独岛问题,换取经济合作的全面展开。这种“主权搁置、经济先行”的模式,曾推动两国贸易额在十年内增长20倍。
当前局势需要新的解题思路。或许可以借鉴北欧国家处理领土争端的经验——挪威与俄罗斯在巴伦支海划界谈判中,创造性地设立“联合渔业区”,将争议海域转化为合作平台。韩日同样可以在独岛周边建立“海上联合保护区”,通过生态监测、灾害预警等非敏感领域合作,逐步积累互信。
结语:当军事演习沦为政治筹码
![]()
韩日联合演习的暂停,本质是两国将领土争端工具化的必然结果。在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的背景下,这种内耗式对抗只会削弱区域安全架构。历史证明,真正的强者从不靠炫耀武力证明主权,而是通过创造共同利益化解分歧。
独岛争端的最终解决,或许不在于谁拥有更先进的军舰或更响亮的外交辞令,而在于两国能否展现出超越历史恩怨的战略格局。当炮舰外交的喧嚣退去,留给后人的不应是无尽的对抗记忆,而是通过智慧与妥协铸就的和平典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