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5年11月4日,全球咖啡行业迎来一场地震级震荡——星巴克正式宣布将其中国业务60%的股权及全部运营控制权,以40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博裕资本。这一交易标志着这家曾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外资咖啡巨头,彻底交出了主导权。
2
这笔巨额交易的背后,是长达数年的市场失守与战略僵化。曾经被视为高端生活方式象征的星巴克,如今不得不将舞台让予本土力量。而真正撬动这场权力更迭的,并非跨国资本博弈,也不是技术革命,而是来自云南高原深处一群长期被忽视的咖农。
3
他们用一粒粒饱满的咖啡豆,在沉默中完成了对国际品牌的反向征服。
![]()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4
从免租宠儿到落寞巨头
5
2025年11月4日的消息一经发布,整个饮品圈为之震动。不只是因为金额巨大,更在于其象征意义:一个曾定义中国都市消费文化的符号,终于低头臣服于本土化浪潮之下。
6
星巴克不仅出售了控股权,连门店管理、供应链决策、品牌本地化策略等核心权限也悉数移交。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的星巴克门店,将由中国人主导运营方向。
![]()
7
回望历史,这种转变令人唏嘘。1999年,星巴克首次进入中国市场时,几乎是以“文化入侵者”的姿态登场。一杯售价超过30元的咖啡,在当时堪称奢侈消费。
8
但消费者趋之若鹜。手握绿色美人鱼杯在写字楼穿梭的人,仿佛自带光环,成为职场精英的身份标签。
![]()
9
商场为了引入星巴克,争相提供黄金铺位,前三年免租金已是行业惯例。它的入驻被视为提升商业体档次的关键指标,甚至有地产商称:“没有星巴克,不算高端商场。”
10
巅峰时期,星巴克在中国拥有近8000家门店,占其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2017年,其市场份额高达42%,几乎垄断高品质咖啡市场。
![]()
11
转折点出现在2020年后。随着喜茶、霸王茶姬等新式茶饮崛起,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同时,一批主打性价比的新咖啡品牌迅速扩张,瑞幸、库迪、拉坏咖啡轮番上阵,新品迭代速度令人目不暇接。
12
更重要的是,消费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当前62%的消费者购买咖啡时首要考虑因素为价格与品质的平衡。
![]()
13
过去那种为品牌溢价买单的行为逐渐减少,“谁便宜又好喝就选谁”成为主流逻辑。
14
如果此时星巴克能主动调整定位,降低门槛,或许尚可维持竞争力。但它选择坚守“高端人设”,拒绝大规模降价,产品更新缓慢,服务模式多年未变。
![]()
15
结果显而易见:2024年,其市场份额从28%下滑至19%,营收增长率仅为2.3%。进入2025年,前三季营收虽增长5%,利润却暴跌85%。
16
目前市占率仅剩14%,不足瑞幸的一半。曾经的王者,已沦为市场追赶者。
![]()
17
博裕资本接手后的首项举措,便是将云南咖啡豆的采购比例提升至40%。这不仅是成本优化的选择,更是对中国供应链价值的重新确认。
18
而这背后,藏着一段关于剥削与觉醒的故事。
![]()
19
云南咖啡逆袭之路
20
时间倒回1904年,法国传教士将第一批咖啡种子带入云南。这片位于北纬21°至25°之间、海拔900至2000米的高原山区,意外展现出极佳的咖啡种植潜力。
21
如今,云南拥有150万亩咖啡种植园,产量占据全国总量的98%,主要集中在普洱、保山和德宏等地。这里已成为中国唯一的规模化优质咖啡产区。
![]()
22
但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云南咖啡的发展长期受制于外企主导的产业链结构。雀巢、星巴克等国际品牌虽在当地设点收购,实则将其视为廉价原料供应地。
23
为追求高产,企业引导农民砍伐铁皮卡、波旁等风味优良但产量较低的传统品种,改种卡蒂姆这类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杂交豆。
![]()
24
更讽刺的是,这些原产自中国的咖啡豆被运往国外加工后,贴上进口精品标签,再以数倍价格返销中国市场,形成“国产原料—海外加工—高价回流”的畸形循环。
25
2018年,云南咖啡遭遇史上最黑暗一年。由于缺乏本地精深加工能力,大量鲜果无法及时处理,导致收购价跌破国际期货价,咖农集体亏损近十亿元。
![]()
26
许多农户忍痛砍掉咖啡树,转而种植玉米或甘蔗。一位老农曾哽咽道:“种了一辈子咖啡,最后连孩子学费都凑不齐。”
27
类似困境并非中国独有。作为咖啡发源地的埃塞俄比亚,全国约20%的外汇收入依赖咖啡出口,但当地多数咖农一生未曾品尝过一杯意式浓缩。
![]()
28
反观欧美国家,虽几乎不产咖啡豆,却凭借品牌塑造、标准制定与定价机制,攫取产业链中最丰厚的利润。一杯售价30元的拿铁,咖农所得不过几毛钱。
29
转机始于云南农业科学院的技术突破。科研团队在德宏建立国内首个咖啡“种质资源库”,系统收集全球优质咖啡品种基因材料。
![]()
30
通过现代育种技术,原本需30年才能稳定的优良品系,被压缩至10年内完成培育。卡蒂姆改良版、高香型铁皮卡、低因波旁等新品种相继问世,杯测评分接近甚至超越哥伦比亚与蓝山豆,而市场价格低出25%以上。
31
真正的变革推手,则是瑞幸咖啡。2017年陆正耀创立瑞幸之初,便打出“做中国人自己的平价好咖啡”的口号,直指星巴克的高价壁垒。
![]()
32
它坚持大规模采购云南优质咖啡豆,即便经历财务风波也未中断对上游的支持。2022年至2024年间,瑞幸新开门店达1.5万家,总数攀升至2.7万家。
33
其数字化运营效率惊人:90%订单通过App下单,平均取餐时间不超过30秒,实现了“快节奏+高品质”的双重体验。
![]()
34
其他本土品牌亦不甘落后。库迪推出“9.9元加盟计划”,推动8.8元咖啡常态化;幸运咖深耕县域市场,一年新增1200家门店,依托巴西豆直采实现6.9元拿铁;古茗则创新融合茶咖品类。
35
18元可任选生椰拿铁或杨枝甘露,更有19元龙井拿铁上线,打破传统咖啡边界。
![]()
36
这些品牌的集体爆发,直接拉动云南咖啡豆需求激增。自2021年起,云南豆收购价从每公斤10元涨至30元,翻了三倍。
37
目前全国30%的商用咖啡使用云南原料,瑞幸内部采购比例更从10%跃升至40%。
![]()
38
不知不觉间,中国构建起全球唯一覆盖全产业链的咖啡生态体系:从高原种植园到智能烘焙工厂,从国产全自动咖啡机制造到遍布城乡的连锁网络。
39
当2025年全球因极端气候导致咖啡期货价格飙升时,中国市场却保持稳定供应,全靠云南产区牢牢托底。
![]()
40
洋品牌本土化的重塑
41
可以预见,博裕资本掌舵后的星巴克将迎来全面重构。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门店总数从8000家扩展至2万家,其中1.2万家将布局于三四线城市及县城区域。
42
为适应下沉市场需求,将推出“轻享杯”概念店——面积更小、无堂食座位、专注外带与即时配送。
![]()
43
一线城市仍保留宽敞舒适的“第三空间”定位,强调社交属性与环境体验。但在低线城市,效率与便利将成为核心关键词。
44
产品层面也在悄然转型。星巴克已上线茉莉风味拿铁与生椰Dirty,据内部消息透露,龙井拿铁、桂花星冰乐等融合中式元素的新品正在测试中。
![]()
45
事实上,星巴克并非首个向中国市场妥协的外资品牌。2017年麦当劳中国业务被中信集团收购,更名为“金拱门”;2020年必胜客启动股权重组;2023年哈根达斯一口气关闭200家门店。
46
昔日高高在上的国际品牌,如今必须遵循中国的消费逻辑与运营规则。
![]()
47
这场变革的意义远超饮品行业本身。从芯片到大豆,从新能源车到咖啡豆,中国正逐步打破由西方主导数百年的产业秩序。
48
云南咖啡以不足全球1%的种植面积,撼动了延续五个世纪的殖民式贸易格局。发展中国家不再只是资源输出者,也能掌握价值链顶端的话语权。
![]()
49
消费者对此反应两极。一部分人期待星巴克降价,“15块钱的星巴克才真正接地气”;另一部分忠实用户则担忧,“如果它变得和街边小店一样,那还叫星巴克吗?”
50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逆袭值得铭记。当博裕带着星巴克走进县城菜市场旁的小巷,当云南咖啡的香气飘向巴黎与纽约的街头咖啡馆,我们终将明白:改变世界的力量,从来都源于本土的坚持与觉醒。
![]()
51
结语
52
从30多元的“身份象征”到可能降至15元的日常饮品,星巴克的退场不是失败,而是时代更替的必然。当云南咖农拒绝继续充当廉价原料提供者,当瑞幸用9.9元教育全民咖啡认知,那些镀金的品牌光环自然难以为继。
53
这不是溃败,而是市场权力的重新分配。真正的胜利,属于那些默默耕耘土地的人,属于敢于挑战规则的创新者,属于每一个愿意为国产品质投票的普通人。
![]()
54
参考文献:1. 新浪财经-2025-11-05——《40亿卖身博裕:星巴克中国的告别与博裕系的咖啡野心》
2. 新浪财经-2025-11-10——《星巴克中国“卖身”,外资品牌靠中国资本续命?》
![]()
55
56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