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人工繁育丹顶鹤野化放归的最佳时节。11月14日,10只经过系统野化训练的人工繁育丹顶鹤,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振翅飞向蓝天,正式回归自然怀抱。15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聚焦盐城候鸟“国际机场”+迁徙“加油站”,在这里见证濒危鸟类稳步恢复。
![]()
来源/央视新闻
丹顶鹤野化放归,生物多样性的盐城守护
丹顶鹤的野化放归是一项科学而系统的工程,体现了盐城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长期努力。
江苏省盐城市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这里有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地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截至2025年2月底越冬鸟类调查结束,盐城市野生鸟类记录共计23目73科447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9.48%。其中,雀形目鸟类33科185种,非雀形目22目40科262种,包括水鸟12目26科187种。
在盐城,物种保护的成效不仅体现在数字的增长上,更体现在整个生态系统的活力恢复。
盐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书写了物种重生的传奇。1986年,39头麋鹿从英国重引入,经过近40年的精心保护和野化放归,如今种群数量已突破8500头,占全世界麋鹿数量的近70%,其中野外种群数量达到3673头。这里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并持续向国内其他地区输出麋鹿,助力这一珍贵物种的迁地保护。
![]()
来源/新华网
盐城鸟类多样性记录持续刷新,凤头鹰等顶级捕食者的频频现身,成为湿地生态健康的有力证明。沿海地区新发现了栗耳短脚鹎、凤头鹰(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赤颈鸫、宝兴歌鸫、环颈潜鸭等多种鸟类。尤其是凤头鹰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盐城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能够为顶级掠食性鸟类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生态修复,筑牢湿地城市生态基底
盐城坐拥582公里海岸线、76.96万公顷湿地,孕育着太平洋西岸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世界级名片的城市,盐城的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在滨海地带,盐城的生态修复工程规模宏大,其核心是创新性地应用了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这一理念强调顺应自然的力量,通过近自然的生态改造来恢复和提升生态系统的功能,而非硬性的人工干预。
![]()
来源/交汇点新闻
自2022年起,在中央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盐城于东台、射阳等典型海岸带区域,系统推进了海堤生态化改造、海岸线整治与湿地系统修复。项目针对侵蚀性海岸,首创了离岸生态潜堤工程,有效消减了30%的波浪能量,为后续生物恢复提供了稳定环境。同时,通过种植碱蓬、柽柳等本土植物重建盐沼植被群落,并启用全省首个海洋生态修复智慧监管系统,运用3S技术、三维建模等手段实现全链条精细化管控,确保修复成果的长效稳固。
在条子泥湿地,盐城依旧秉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理念,并且创新性地将720亩原有鱼塘退渔还湿,打造了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被亲切地称为“720”。通过水位控制和微地形改造,形成了深水区、浅水区、光滩区等多样化的栖息环境,以满足东方白鹳、黑脸琵鹭、勺嘴鹬等不同体型和习性的鸟类需求。这块栖息地已成为候鸟涨潮时至关重要的“避难所”和“自助餐厅”。这一成功模式随后在川水湾海岸带、梁垛河口等多处得到推广,显著扩大了鸟类的“幸福社区”。
不止于滨海,盐城在内陆河湖的生态治理与修复上同样倾注心力,以蟒蛇河生态廊道建设与大纵湖“退渔还湖”工程为代表的内陆水系治理,让境内的河流湖泊重现生机,构成了区域生态重塑的生动实践。
针对蟒蛇河,盐都区实施了长达六年的系统性修复。通过采用“生态+”模式,项目完成了沿线96公里的生态护坡与水植被恢复,累计修复面积达764公顷,使沿岸绿化率超过90%,成功构建了一条融合生态与景观功能的绿色廊道。
与此同时,面对大纵湖因围网养殖导致的生态退化,盐都区同步推进了规模浩大的“退渔还湖”与湿地修复工程。通过清除圩埂、恢复植被,累计退出养殖水面1240公顷,清除圩堤坝埂600余公顷,将湖区水生植物覆盖率提升至96%,令昔日的荒滩湖荡焕发新生,跃升为国家湿地公园和江苏最美水地标。
从“生态底色”到“发展亮色”,激活经济新动能
盐城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通过发展生态文旅、创新绿色金融、培育零碳产业,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
来源/盐阜大众报
生态文旅的发展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在条子泥湿地周边,渔村听海民宿经理李秀芹把民宿改造成“观鸟主题驿站”,走上“民宿+观鸟”的特色发展之路。“我以前是周边村民,现在放下渔网干民宿,带着客人观鸟,比出海捕鱼还热闹!”当地民宿员工表示,像她这样的“转型员工”还有很多,在当地政策引领下,大家都稳稳端起“生态饭碗”,民宿员工年均收入达6万元。
在绿色金融创新方面,盐城同样走在前列。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盐城绿色贷款余额达3418.86亿元,近四年平均增速超50%。2025年3月,全国首笔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贷” 在条子泥湿地落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东台市支行向条子泥景区发放贷款2000万元,专门用于底栖生物种苗购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这笔贷款,突破传统抵押担保限制,让无形的生态价值,变成了支持保护工作的真金白银。
作为中国首批、江苏唯一的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盐城锚定“双碳”目标,凭借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与广阔开发空间,先试先行探索零碳产业园建设路径,在绿色转型赛道上领跑前行。
位于江苏大丰港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域的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将海上风电、陆上风电与光伏发电产生的绿电,通过专线直供园区企业,或接入大电网惠及千家万户。
在盐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再是二选一的难题,而是相辅相成的融合发展。盐城正以“生态绿”与“海洋蓝”交织的色彩,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篇章。
文/许琦
资料来源:盐城发布 盐阜大众报 新华社 江苏省人民政府 央广网 央视新闻 盐城新闻网 交汇点新闻 人民日报 盐都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