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的国防工业起步早,根子在二战那会儿。国家坚持中立,不直接下场,但通过出口铁矿石和机械零件,赚了不少外汇。
这些钱没白花,直奔工厂升级。战后冷战一开打,美苏对峙,瑞典觉得光中立不够,得武装起来保自家安全。政府就把大笔预算砸进军工,萨博公司从1937年建厂起,就专注飞机研发,到1950年代,已有完整链条从设计到生产。
这种武装中立策略,说白了就是不靠别人,自己扛。瑞典人口少,资源有限,只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沃尔沃这样的企业,本来做民用车,二战时转产坦克部件,练就一手机械加工绝活。冷战高峰,苏联坦克在东欧边境晃荡,美国舰队在北大西洋转悠,瑞典空军急需截击机。
萨博团队从1949年就启动项目,1955年J35原型首飞,短短几年就把技术门槛拔高。这套路子跟咱们中国早年搞两弹一星差不多,强调自主可控,避免卡脖子。
![]()
到1960年代,瑞典军工已成体系,不止飞机,还有潜艇和舰艇。Kockums船厂搞出A14级潜艇,安静性能顶尖。人口虽小,但教育体系强,工程人才多,研发效率高。政府还鼓励企业军民融合,萨博的航空技术反哺民航,沃尔沃的发动机经验用在卡车上。
结果呢,瑞典国防开支占GDP2%左右,却养出全球第九大武器出口国。SIPRI数据显示,2020到2024年,瑞典出口份额1.5%,人均算下来排第三。
这在小国里是绝活儿,靠的就是中立政策下的专注投入。
![]()
当然,人口少也有麻烦,劳动力总缺口大。瑞典解决办法是自动化早起步,工厂用机器取代人力,研发靠大学和企业联手。比方斯德哥尔摩大学和萨博合作,培养航空工程师。
冷战结束,瑞典没放松,1990年代继续推JAS39鹰狮项目,强调多用途、低成本。
加入欧盟后,技术交流多起来,但核心还是自家把关。咱们看这点,觉得亲切,中国也走军民融合路,瑞典的经验值得琢磨,就是提醒人,独立自主是底线。
![]()
瑞典战机研发的牛气事儿,得从J35龙式说起。1955年首飞时,这家伙就超音速了,翼展11米,双三角翼设计,爬升率每秒200米。同期美国F-104星战士和苏联米格-21鱼窝,还在追赶。J35的路基起降短,只需500米跑道,机动性强,雷达锁定快。
萨博团队用风洞测试上千次,优化气动布局,结果1960年列装,瑞典空军瞬间有底气。
为什么领先?瑞典不搞大而全,专攻截击和多用途。J35装备PS-02雷达,能在高空抓目标,两门30毫米炮加导弹挂点,火力足。生产到1974年,出口丹麦、奥地利等国,证明可靠性。鹰狮接棒,1988年首飞,1996年服役,单引擎轻型,成本低维护易。
2025年10月,瑞典空军正式接收鹰狮E型,第一架落地,标志升级完成。 这机子用鸭翼加三角翼,隐身涂层好,电子战强,模拟对抗中胜率高。
![]()
比美俄先进在哪儿?美苏那时重数量,瑞典重质量。J35马赫2速度,短暂压过对手。鹰狮呢,传感器融合,数据链共享,适合网络化作战。萨博还搞预警机,基于萨博2000平台,雷达覆盖广。
咱们歼-20、歼-16也强调自主,学他们专注核心技术。瑞典没大资源池,全靠迭代设计,J35到鹰狮,升级四代机。2025年11月,萨博又拿单开发新发射系统,鹰狮C/D和E型通用,提升导弹兼容。 这步棋稳,防供应链断。美俄战机虽猛,但维护贵,瑞典的实用主义值得赞。
当然,领先不是永恒,技术追赶快。瑞典靠出口回血,继续推未来战斗机,2025年10月FMV下单概念研究。
![]()
中国看这点,感同身受。
咱们人口优势大,但也讲精兵简政。瑞典出口模式,值得学:不光卖货,还输出标准。
未来,老龄化加剧,瑞典靠教育和合作顶住。
![]()
瑞典军工路,告诉咱们,国防无捷径。人口少能弯道超车,就看定力和创新。
中国走自主路,更有底气。
展望下去,小国大国,都得为和平出力,这才是正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