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中旬,加纳利群岛这片海域,说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顶多就是海风吹着浪花,沙滩上一片悠闲。
可就在这寻常的画面里,一艘小小的木船,晃悠悠地就这么来了。
十二三米长,没啥流线型,也谈不上多结实,但就是那么一艘看着有点年头的船,带着点老派的味道,在蔚蓝的海面上晃荡。
船上的人,男女都有,脸上那叫一个轻松,就像是来度假的。
有的望着海天一色发呆,有的三五成群地凑一块儿,低声说笑,气氛挺好。
就连船尾不起眼的地方,都能瞧见一对小年轻,挨在一块儿,窃窃私语,讲着只有他俩才懂的情话。
船越靠越近,岸上的人自然就好奇了:这十来个年轻人,看着个顶个儿身材好,长得也俊,正是那股子朝气蓬勃的年轻劲儿。
女的比男的稍微多点。
他们是哪儿来的?
总不能是普通的游客吧?
你说要是玩,何苦坐这么一艘简陋的木船?
而且看他们那慢悠悠、没啥急事的劲儿,一点儿不像赶路,也不像到了地儿等着干啥。
最让人犯嘀咕的,是这艘看着没啥方向的木船后面,居然一直跟着个小小的快艇。
![]()
快艇里,坐着一位岁数不小的男人,手里老举着个望远镜,就盯着木船上那些年轻人看。
看一会儿,他放下望远镜,也不知道在想啥,眼睛就那么望着大海,神思游离。
过一会儿,又像是突然回过神来,赶紧拿出纸笔,飞快地写点什么。
这位老先生的举动,确实给这平静的海面添了不少神秘感。
他看着不像坏人,那张脸,有点像读书人,大概五十来岁,举止也挺斯文。
可怪就怪在他这边瞧着,那头船上的年轻人似乎一点儿没察觉,或者说,是压根儿不在意,好像早习惯了这“监视”。
他们该唱歌唱歌,该玩耍玩耍,甚至冲着后面的小艇挥挥手,做做鬼脸。
这说明,他们不是不知道,甚至可能跟这位举着望远镜的观察者——那位老先生——挺熟的。
那么,这斯文的老先生到底在看些啥?
船上的年轻人又是谁?
这事儿,还得从墨西哥那位社会学者,圣地亚哥·吉诺维斯说起,他当时搞了个社会学实验,闹得挺大,也挺争议。
木船上的那些小伙子姑娘,就是他实验里头被观察的人;至于那位老先生,那就是他本人。
圣地亚哥·吉诺维斯不是凭空就冒出“性是暴力的根源”这么个惊人的想法。
![]()
他脑子里这套,其实跟他的过往经历,还有他那些个琢磨出来的学问,关系大着呢。
听他家里的长辈说,他祖上是搞航海的,后来他爸妈才搬到墨西哥。
圣地亚哥从小就对出海、探险什么的特着迷,脑子里总装着爸妈嘴里的那些海盗故事——全是打打杀杀的,在他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
等到他长大了,看历史书,里头写到人类是怎么到处扩张、殖民的,那些血淋淋的征服,残忍的打斗,在他看来,都跟骨子里那点儿原始的冲动脱不了干系。
他再把这些观察,跟心理学大家弗洛伊德的那些理论一搭,就更觉得自己的判断没错。
弗洛伊德就说过,人心里头藏着不少野蛮、原始的劲儿,而且这劲儿,很多时候都跟“性”搅和在一起。
这么一来,“性是暴力的根源”这个念头,在他脑子里就越来越实在了。
到了1972年,一件挺吓人的事儿,让他觉得,这下可好,验证他这想法的机会来了。
当时他坐飞机去墨西哥,结果遇上劫机。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混乱和危险,飞机上那些平时看起来彬彬有礼的男人们,一下子就炸了,乱成一团,一个个暴躁得不行。
圣地亚哥这会儿,可不是害怕,反而觉得像是找到了什么“兴奋剂”。
他就在琢磨:要是把人身上那些“面子”、“规矩”都扒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都没了,那藏在心底里的那股子本能,是不是就能像洪水一样冲出来?
“把一群不受约束的人,扔到一个谁也打扰不了的小社会里,看看他们会不会打起来。”
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就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哗啦啦地就长开了。
![]()
没过一年,1973年,他的实验,就这么开始了。
“阿卡利木筏”:这艘船,就是个“封闭盒子”
圣地亚哥花钱造了条木船,起名叫“阿卡利木筏”,意思是“水上的房子”。
这条船,就是他用来模拟那个“微型社会”的“封闭盒子”。
船上装足了吃的、喝的,甚至还备了不少避孕套,算是为他设想的那些情况,做了准备。
他找了10个年轻人,4个男的,6个女的,全都是身体倍儿棒,受过点教育,长得也好看的。
圣地亚哥就坚信,年轻漂亮的身体,是点燃人欲望的火药引子,这对他的“性是暴力根源”理论,至关重要。
这帮年轻人,肤色、文化背景都不一样,他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坐着这艘船,漂流101天,在大西洋上,在没有任何道德和法律约束的情况下,一起生活。
为了让这事儿更“有戏”,圣地亚哥还特意设计了个“性别权力对调”的玩法——他让船上的女性说了算,当领导,而男人们就负责干些边边角角的事儿。
他想着,这下男女之间肯定会擦出火花,更能催生出他想看到的“性暴力”。
1973年5月15号,载满了年轻人笑声的“阿卡利木筏”,就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开始了它那充满未知和期待的旅程。
岸边的人们,就那么好奇地看着,送别这艘承载着一个大得吓人的社会学想法的木船。
风里风平浪静,还是平静里藏着暗流?
实验刚开始,一切看起来都顺着圣地亚哥想的那样走。
![]()
小伙子姑娘们,享受着海风、阳光和自由,一天天吃着罐头,闲聊玩乐,日子过得跟度假似的。
很快,天天在一块儿,互相接触多了,情愫也就悄悄生根了。
圣地亚哥透过望远镜,瞧见了那几对年轻人在人少的地方,偷偷亲吻、搂抱。
他嘴角就忍不住上扬,心里想着,这下可对了。
按照他的设想,爱情刚冒头,就该跟着占有欲一起膨胀,然后就是吃醋、争抢,最后不可避免地爆发那种因为“性”引发的打斗。
当他看到一个以色列姑娘,跟两个男的都有了亲密关系时,圣地亚哥几乎觉得,那所谓的“暴力临界点”马上就要到了。
可谁知道,过了没几天,这三个年轻人竟然跟没事人一样,把这事儿平平稳稳地解决了,一点儿冲突的影子都没有。
![]()
这只是个开始。
接下来的日子,圣地亚哥的失望感是一波一波地涌上来。
这“阿卡利木筏”上的日子,压根儿没按照他预想的,变成一场场因为“性”而起的争斗。
平时相处,他们也很少红脸。
唯一一次有点儿争执,是因为吃饭的时候,有人插队,后面的人等了半天,但很快,大家就心平气和地把这事儿说开了。
失望归失望,圣地亚哥还是忍不住想插手。
他登上了木船,让这些年轻人填一份问卷,问题可不少,比如“在船上你最喜欢谁?”
![]()
、“你最想跟谁那个啥?”
、“你最讨厌谁?”
问卷结果出来,每个人心里都有喜欢和讨厌的对象,但圣地亚哥还是觉得,日子长了,那些压着的矛盾,总会爆发出来的。
可这故事的走向,再一次让他大跌眼镜。
又过了一个来月,这群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人,你来我往,磨合、理解、包容,关系反而越来越好了。
尤其是他们各自找到了比较稳定的伴侣之后,船上的气氛,那叫一个出奇的稳定。
风暴来的时候,人是怎么选的?
真正的考验,是场突如其来的海上风暴。
加勒比海的天气一下子就变了,乌云翻滚,海鸟乱叫,大雨就要来了。
船长玛莉亚提议停船躲避,大家都同意。
这时候,圣地亚哥脑子里又闪过那次飞机劫机的画面。
他笃定,在这种生死关头,这些年轻人的本能肯定会爆发,冲突也一定会来。
他极力反对停船,就是要往前冲。
![]()
可当这些年轻人知道了圣地亚哥的想法后,他们的反应,又一次让他懵了。
他们气得不行,甚至有人直接说要把他“处理掉”。
最后,大家在玛莉亚船长的带领下,齐心协力,硬是躲过了那场风暴,迎来了一个新的天亮。
一起经历过生死考验,反而让他们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了。
这事儿之后,这帮年轻人直接剥夺了圣地亚哥再插手实验的权利。
他只能一个人坐着小艇,远远地看着。
又一次,圣地亚哥拿起望远镜,看到了船上有个年轻姑娘在撕心裂肺地吵架、骂人。
![]()
他心里一阵激动,总算抓着“性暴力”的尾巴了。
可一打听,才知道,这吵架是因为有人杀了海豚,惹得船上素食主义者不高兴了。
最后,还是大家一块儿劝,才把那姑娘的火气给压下去,矛盾又一次化解了。
到了这时候,圣地亚哥心里也清楚了,他的实验,可能注定是要失败了。
实验到了第98天,船上的食物和淡水都快没了。
年轻人给圣地亚哥发了信号,要求结束实验。
![]()
可圣地亚哥还没死心,想做最后的“赌一把”。
他发了最后一份问卷,题目写得那叫一个狠,也那叫一个残酷:“在这艘船上,你最看谁不顺眼?”
“要是船上必须死一个人,你希望是谁?”
这份问卷,彻底把这群年轻人惹火了。
他们齐刷刷地,在问卷上,写下了一个同样的名字——圣地亚哥。
被大家“赶下船”的圣地亚哥,揣着这十份像诅咒一样的问卷,灰溜溜地宣布实验结束,木船找了个就近的港口靠岸。
圣地亚哥的这个实验,招来了不少议论。
![]()
有人说,他压根儿没创造出那种真正的极端环境,说白了,就是一帮人坐着船在海上豪华游。
也有人批他,说他老是瞎搅和,根本不像个搞科学的。
更有甚者,怀疑他是打着实验的名义,干些不干不净的事儿。
圣地亚哥这人,犟得很。
他没因为这些批评就放弃。
他想再搞一次实验,这次报名的人可不少,甚至还有些他压根儿没想到的面孔。
可当他看到报名表上几个熟人的名字时,气得脸都绿了,直接骂他们是把他当“老鸨”使唤。
![]()
一怒之下,他撕了招募广告,这事儿,也成了他人生中一个让他抬不起头来的、声名狼藉的伤疤。
圣地亚哥的实验,最后没能证明“性是暴力的根源”这套说法。
反倒,它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在那么个小的空间里,面对共同的难关,互相理解、宽容、团结、勇敢,成了大家能活下来的关键。
或许,人为什么会动不动就打架,这事儿的根子,真不是藏在“性”这个潘多拉魔盒里。
它可能藏在大家抢夺那点儿稀缺的生存资源上。
要是吃的、用的都够,那打来打去的必要性,也就没那么大了。
圣地亚哥这实验,虽然出发点有点偏,但它用一种绕来绕去的方式,给咱们露出了一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人性这东西,不总是被骨子里的冲动牵着鼻子走。
![]()
在要紧关头,互相搭把手、能体谅别人,同样能压过骨子里头的那些冲突。
当“阿卡利木筏”上的年轻人们,在海上那场大风大浪里,展现出来的那些抱团取暖、互相帮忙的样子,简直就是对圣地亚哥那套“性是暴力根源”论调,最响亮、也最让人琢磨透彻的回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