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的美国最高法院,一场6:3的投票把延续近60年的平权政策掀了个底朝天。
延续近60年的高校招生平权政策被推翻,彼时纽约、旧金山、西雅图的华人家长群几乎一瞬间炸开了锅。
有人翻出孩子多年前因种族因素被梦校拒绝的邮件,有人连夜整理起最新的申请攻略,还有人对着过往的录取数据喃喃自语。
为什么一项运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政策,会突然“刹车”?
![]()
这个平权政策到底是个什么?简单说,这政策就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闹起来后搞的。
当时约翰逊政府觉得少数族裔在历史上受了太多歧视,上学、找工作都没公平机会,所以出台政策让大学招生、政府招标这些事务里,特意给黑人、拉美裔这些群体开绿灯,本质上是想通过“反向照顾”弥补过去的不公。
这政策的法律底子,其实是1868年南北战争后通过的宪法第十四修正案。
里面明确说任何州都不能剥夺任何人的法律平等保护,当年正是靠这条修正案,最高法院才推翻了“隔离但平等”的鬼话,让黑人孩子能和白人孩子上同一所学校。
可谁也没想到,几十年后,这条原本用来反歧视的法律,反倒成了废除平权政策的关键依据。
平权政策实行了快60年,慢慢就变了味。
![]()
最让人诟病的就是大学招生里的“种族加分”,不是说看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努力,而是先看你是什么肤色、什么族裔。
这就导致了一个特别拧巴的情况:亚裔学生明明成绩拔尖,可录取门槛却比其他族裔高得多。
之前有研究显示,亚裔学生的入学考试分数得比白人高140分,比拉美裔高270分,比非裔高450分,才能拿到同等的录取机会。
哈佛内部曾经做过调查,要是只看成绩不看种族,亚裔录取率能到43%,可加上种族因素后直接跌到26%。
为什么会这样?说白了就是大学要维持所谓的“种族平衡”,给每个族裔定了隐性配额,亚裔学生再优秀,也不能占太多名额,这事让不少华人家庭憋了一肚子气。
![]()
这次打官司把平权政策拉下马的,是一个叫“学生公平录取组织”的团体,他们告哈佛和北卡大学,说两校的招生政策违反了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
最高法院的保守派大法官们占了多数,6票赞成废除,3票反对,判决里说得很明确:大学招生不能把种族当“加分项”,这种做法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合理的截止时间,而且本质上是用一种歧视替代另一种歧视。
首席大法官罗伯茨还特别强调,真正的平等应该是不看肤色的,不能因为想搞“多元化”就给学生按种族贴标签、分三六九等。
![]()
这话听着没毛病,可为什么会有3位自由派大法官反对呢?
他们觉得,要是不考虑种族因素,少数族裔学生的入学机会会大幅缩水,过去几十年民权运动的成果可能付诸东流,校园里的多元化也会变成空谈。
果不其然,判决生效后,美国顶尖大学的新生族裔比例立刻变了天。
两年后的数据显示,哈佛最新一届新生里,亚裔比例直接冲到了41%,而之前还不到25%;反观黑人学生比例从18%降到了11.5%,拉美裔也从16%跌到11%。
不只是哈佛,普林斯顿、耶鲁这些名校也一样,亚裔学生比例蹭蹭涨,少数族裔比例往下掉。
这情况让华人家庭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家孩子终于不用因为种族被“扣分”,凭真本事就能竞争;忧的是怕这波“逆袭”引来新的争议,说不定以后还会有别的政策限制。
![]()
其实这件事的核心矛盾,在于美国社会对“公平”的理解完全拧不到一块。
支持平权政策的人觉得,历史上少数族裔受了那么多苦,现在给点照顾是应该的,这叫“补偿性公平”;反对的人则认为,公平就该是一视同仁,不管你是什么种族,都该靠个人能力说话,搞种族偏好本身就是一种歧视,这叫“机会性公平”。
这两种观点吵了几十年,说到底是美国种族问题积重难返的体现。
美国从建国起就带着种族歧视的基因,奴隶制度、种族隔离搞了几百年,想要靠一项政策就抹平历史伤痕,本来就不现实。
![]()
平权政策就像个补丁,一开始是为了补漏洞,可补着补着,自己又变成了新的漏洞。
有人觉得,废除种族考量后,大学招生就彻底公平了,其实不然。
现在很多美国名校开始换个思路,不再看种族,转而看学生的经济背景、家庭环境这些因素。
比如专门给低收入家庭、农村地区的学生开绿灯,理由是这些学生从小没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需要额外照顾。
这种做法看似避开了种族问题,可仔细想想,少数族裔里低收入家庭的比例本来就高,这其实是换了个方式给少数族裔“加分”。
而且这种标准比种族考量更模糊,什么叫“经济困难”?什么叫“教育资源匮乏”?没有明确的界定,最后可能还是会出现暗箱操作。
![]()
对华人家庭来说,这意味着竞争的赛道变了,以前只要孩子成绩好就行,现在还得考虑怎么让孩子的经历更“符合”学校的招生偏好,比如参加公益活动、去农村支教之类的,压力一点没减。
还有个有意思的点,这次最高法院的判决并不是一刀切禁止所有和种族相关的考量,而是说不能把种族当成独立的“加分项”。
如果学生的种族背景确实影响了他的成长经历,比如因为种族歧视遭受过挫折,或者在少数族裔社区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这些是可以写进申请材料里,作为个人特质的一部分被学校考虑的。
![]()
可问题在于,怎么判断学生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招生官有没有能力去核实?最后很可能还是会变成凭主观印象打分,隐性的种族歧视依然存在。
这次平权政策大逆转,其实是美国保守派势力抬头的一个缩影。
现在的最高法院保守派大法官占了绝对多数,这些年一直在推翻各种进步派政策,比如堕胎权、枪支管控政策等等,废除平权政策只是其中之一。
这背后反映的是美国社会的严重分裂,城乡之间、贫富之间、不同种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大家对国家的发展方向没有共识。
这种分裂在教育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名校的录取名额成了不同群体争夺利益的焦点,而教育本身该有的育人功能,反而被淡化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