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筛查说孩子有散光,怎么到医院检查就是正常?”“校筛提示近视风险,可医院验光后说只是假性近视,到底该信谁?”在北京华厦民众眼科医院视光中心门诊,经常有家长拿着两份视力检查报告发出疑问。
“孩子的眼睛到底有没有问题?”
“应该相信哪份检查结果?”
其实,两份检查结果不一样,是检测的目的和方法不同而已,家长不能因结果“正常”而放松警惕,也不必因“异常”而过度焦虑,想要了解孩子的眼健康,还是要重视专业检查,为孩子建立动态的屈光档案
校园筛查VS医院检查,到底有何区别?
校园筛查和医学验光虽然都是“视力”检测,但是校筛≠诊断,两种检查有着明显的区别。
![]()
校筛作为视力状况的初步评估,受场地、时间、人数、设备限制,检查方法相对简单。检查项目包含视力检查与电脑验光,仅测量裸眼视力、大概屈光度数,并且会受到筛查群体数量、配合度、环境等因素的干扰,验光结果只能作为参考
那么校筛到底有没有必要呢?有必要
校筛的定位是“群体普查、早期预警”,作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体学生,相当于给孩子的眼睛做初步体检,旨在快速识别远视、近视等屈光不正问题,以便家长发现、预警近视信号,及时到专业医院进一步检查,进而做到“早发现,早防控”。
![]()
医院的医学验光是针对不同个体进行精准诊断,通过专业设备和系统评估,明确视力问题的具体类型、成因与严重程度。比如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散光的具体度数、是否合并斜视或弱视等,为后续干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以散瞳验光为例,通过使用散瞳药物放松孩子眼部的调节肌肉,能排除假性近视的干扰,获得最真实的屈光度数;通过眼位检查可发现隐匿性斜视等。
北京华厦民众眼科医院视光中心医师闫浩宇表示:只有明确诊断,才能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避免盲目配镜或延误治疗。整个过程由专业视光医生操作,结果更具客观性和准确性。
全面评估+动态跟踪,保障孩子视力健康
面对校筛与医院检查的差异,家长无需纠结应该相信哪一个。北京华厦民众眼科医院视光中心主任郭传望表示:树立科学的认知,正确看待校筛检查结果,在必要时及时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为孩子建立屈光档案,全面评估和长期监测,确保孩子的视力健康。
01全面评估,进行专业视力检查
医院复查涉及眼部检查、屈光状态、眼轴、视功能等多项指标,对眼睛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和评估,医生也会根据结果给出相应建议,为孩子的视力健康提供更科学、更全面的保障。
基础视力检查:
远近视力检查、电脑验光、综合验光、角膜曲率测量、角膜地形图检查、眼轴长度、眼压检查、裂隙灯检查、光学生物测量、色觉筛查、眼底检查,面评估视觉发育,定期监测能及时发现近视进展信号。
立体视功能检查
主导眼检查,远/近眼位测量、近线形立体式检查、双眼聚散灵活度检查、双眼调节灵敏度检查、斜视度数测定三棱镜,评估眼——脑协调性、立体视觉发育情况排查视疲劳、弱视等问题。
![]()
02动态跟踪,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孩子的视力发育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建议从3岁开始建立屈光发育档案,进行动态记录跟踪。
郭传望主任表示,即使校筛没有问题,也建议家长给孩子建立屈光档案,通过定期记录孩子眼部检查数据,密切跟踪视觉健康情况,为孩子眼睛健康提供保障。
3-6岁,每年进行一次检查;
6-18岁,每半年复查一次;
若已经确诊近视、散光等问题,需遵医嘱增加复查频次,并进行个性化矫正,如角膜塑形镜、离焦框架眼镜、低浓度阿托品等。
孩子的“视界”需要持续守护,用科学方法、定期监测、及时干预,让每一个潜在风险都能早发现、早解决,让孩子在清晰“视界”中,健康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