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评选项目的界定以及评选标准等,既是新闻界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的业务规范,也是新闻界选拔优秀新闻作品的评价标准。
在“消息”这一最基础、最考验新闻功力的体裁上,评选标准明确指向了“简明扼要,表述准确,时效性强,新闻要素齐全”。
纵观第三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获奖作品,33篇获奖消息,涵盖了从国家宏观政策落实到百姓日常生活的广泛领域,其中特等奖一篇、一等奖六篇,二等奖十篇,三等奖十六篇。
【特等奖】
【一等奖】
![]()
【二等奖】
![]()
【三等奖】
![]()
![]()
01
“第一时间”
本届24篇获奖消息共同构成了一幅年度重大事件的速写图,其首要的成功就在于,它们都在新闻的“黄金时间”内,准确无误地交付了读者最关心的“何事”、“何时”、“何地”等基本要素。
特等奖作品《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背采样和起飞》,在人类首次月背采样成功这一历史性时刻发生的瞬间,以最权威的渠道、最精炼的语言,将这一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新闻事件传递给世界,其时效性与新闻价值无与伦比。
一等奖作品《》等,无一不是在重大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抓住了“世界最长”、“无预警演习”、“全球首例”等核心新闻要素,先声夺人。
除此以外,在重大政策即将出台的关键节点首发,第一时间回应全民关切,为改革平稳推进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这是对“时度效”的精准把握。则是在历史证据被发现的“新闻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为一段民族记忆补上了新的铁证,其时效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02
语言最精炼
消息的至高境界,在于用最精炼的语言,传递最丰富、最准确的信息。
“简明扼要”并非简单,而是高度的凝练。许多获奖作品的标题本身就是高度浓缩的新闻导语。例如,短短七个字,却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内涵。“别了”一词,既是对一个旧时代的告别,又饱含着对殖民历史的清算意味;“女皇陛下”这一特定称谓的引用和告别,极具象征意义地宣告了香港法律制度“去殖民化”的历史性进程。则巧妙地运用了“矿镐”与“AI算法”这两个跨越时代的核心意象,无需过多文字解释,便在新旧产业的强烈视觉对比中,生动勾勒出传统能源产业智能化转型的宏大主题,言简意赅,画面感十足。
在追求简练的同时,所有获奖作品都坚守了“表述准确”这一新闻的生命线。面对高度专业化的题材,记者展现了深厚的功力。直接以“输沙量减少九成”这一硬核数据作为新闻眼。这个具体、可量化、极具冲击力的数字,本身就是对“黄河变清”这一历史性生态转折最有力、最简洁的证明。它摒弃了空泛的形容词,用最客观的事实说话,使新闻的权威性和说服力陡增。
三等奖作品《福建:能卖钱的空气从哪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卖空气”这一新奇而又通俗的概念。它将“碳汇交易”这一复杂专业的生态价值市场化机制,转化为公众易于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经济行为,这种高度凝练的概念提炼,是化抽象为具体、变艰深为浅显的智慧体现。
03
更加“接地气”
在严格遵循基本标准之上,获奖作品之所以能脱颖而出,还在于它们在基本标准之上,更加“接地气、不枯燥”。
媒体融合时代,“简明扼要”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在全部获奖消息中,文字类作品9成总字数千字以内,音视频作品全部不超过4分钟时长,其中一、三等奖各有一篇时长30秒以内,是“简明扼要”在新语境下的成功实践。
一等奖获奖作品遵循短视频传播规律,用诙谐讽刺的表达手法和极具网感的语言,四两拨千斤地传达了“‘台独’死路一条”的严肃主题。
二等奖获奖作品用受灾群众一句最质朴、最具现场感的直接引语作为标题,瞬间将读者带入抗洪抢险的紧张与温情之中,极具感染力。
三等奖获奖作品利用店内监控和路人手机拍摄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还原事件经过,以真实的监控视频瞬间,发出正能量强音。
中国新闻奖的消息类获奖作品,是对新闻“初心”的最好诠释。获奖的秘诀,不在于技巧的炫目,而在于快速捕捉核心事实,精准语言呈现,在历史的恰当节点,发出时代最强音。
这正是“简明扼要,表述准确,时效性强,新闻要素齐全”这十八字标准所蕴含的专业主义精神,也是所有新闻工作者不懈追求的标杆。
校对 | 李立军
主编推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