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上半年,伊利营收为蒙牛的1.5倍,高出近204亿元;净利润为蒙牛的3.5倍,多赚约52亿元。
作者 | 资市分子
乳业双巨头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当“老二”蒙牛的市值仅相当于伊利的三分之一,营收差距扩大至超200亿元时,蒙牛旗下高端奶粉“一米八八”又因涉嫌夸大宣传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水面之下,更大的冰山已然浮现。在蒙牛液态奶基本盘动摇、三大新业务增长乏力、渠道商出逃的多重夹击下,这位昔日的乳业巨头正面临严峻的考验。
新总裁高飞能带领蒙牛再次高飞吗?
01
“一米八八”遭打假
11月12日,据“澎湃新闻”报道,蒙牛“一米八八”儿童奶粉陷入宣传争议。有消费者反映,该品牌主播在直播间暗示饮用其奶粉能让孩子长高,甚至声称可“助力孩子成长的30%”。当被问及依据时,主播手持“证据牌”回应:“我们是有对照组的,有做实验”。
![]()
(直播间内产品介绍页面,“资市会”截图)
支撑这一宣传的是产品页面展示的《“儿童配方奶粉对学龄前儿童营养健康的改善作用”项目结题报告》。该报告由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于2024年3月发布,蒙牛作为合作方参与其中。
报告显示“持续食用儿童成长配方奶粉60天,对照组和干预组的身高差距约30%”,这一数据成为直播间宣传的核心依据。
然而,这一关键表述近日遭到合作机构打假。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明确表示,虽然该研究确实与蒙牛合作,但“论文和报告中均没有广告中的‘身高差距30%’等数据表述”。这直接动摇了蒙牛宣传主张的科学基础。
进一步审视其功效依据发现,产品宣传所依赖的实为动物实验数据。据其材料显示,动物实验中持续食用28天身长增长提高14.9%;持续食用84天骨骼强度提升8.7%、骨矿量提高14.9%。
专家指出,动物与人类在生长模式、代谢速度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异,将动物实验效果直接套用于人体违背科学逻辑。儿童身高受遗传、睡眠、运动、营养等多重因素影响,单一食品难以起到决定性作用。
![]()
(直播间内产品介绍页面,“资市会”截图)
更有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表示,商家诱导其下单。
![]()
(黑猫投诉平台,“资市会”截图)
这款于2023年8月推出的高端奶粉,以CBP(初乳碱性蛋白)为核心卖点,宣称通过“骨力三合一”技术实现“领钙入骨”。
“资市会”了解到,CBP提取自牛初乳,而牛初乳仅指母牛分娩后72小时内分泌的乳汁,其产量相比常规牛奶是有限的。含CBP成分的儿童奶粉在市场上并非蒙牛独有,伊利QQ星榛高、飞鹤星飞帆聚高星等20多个品牌均宣称含有该成分。
尽管成分非独家,但定价却显著高于同行。京东平台上,蒙牛“一米八八”以每100克76.0元的单价高居榜首,单价达到伊利QQ星的1.98倍,是飞鹤星飞帆的3.92倍。具体看,蒙牛“一米八八”300克装售价227.92元,不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还显著高于合生元大满贯1.65倍,比珍纽倍羊脾肽高出18.4%。
![]()
(含有CBP的奶粉售价,价格源于京东,统计与制图:“资市会”)
02
与伊利拉开差距
作为乳业双强,“老二”蒙牛主要指标基本已全面落后于“老大哥”伊利股份,且在多个核心指标上差距显著。
市值上,蒙牛仅相当于伊利的1/3。截至2025年11月14日,伊利股份市值1793亿元,蒙牛市值为580亿元左右。
资产规模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伊利总资产1495亿元,蒙牛998亿元;净资产方面,伊利573亿元,蒙牛480亿元,伊利在资产实力上同样占据优势。
营收和盈利能力的差距同样显著。
近五年来,伊利营收常年维持在1200亿元上下,蒙牛则在900亿元左右徘徊;伊利净利润多在80亿元至105亿元之间,蒙牛则多在50亿元上下,二者相去甚远。
2024年,伊利营收1157.8亿元,蒙牛为886.75亿元,伊利高出蒙牛约270亿元;伊利净利润84.53亿元,蒙牛因大额计提减值,骤降至1.05亿元。
![]()
2025年上半年,差距进一步扩大。伊利实现营收619.33亿元,净利润72亿元;蒙牛营收415.67亿元,净利润20.46亿元。伊利营收为蒙牛的1.5倍,高出近204亿元;净利润则为蒙牛的3.5倍,多赚约52亿元。
更需注意的是,蒙牛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营收分别同比下滑10.09%和6.95%,连续出现负增长。
![]()
蒙牛为何落后如此明显?背后发生了什么?
目前,蒙牛业务主要包括液态奶、冰淇淋、奶粉和奶酪四大板块。液态奶常年贡献约80%的营收,然而,这一基本盘正面临内外多重挑战。
![]()
市场层面,乳制品市场已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厮杀”。蒙牛与伊利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从产品、渠道到营销,每一寸市场的争夺都代价高昂,频繁的价格战不断侵蚀双方的营收和利润。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选择日益多元化,其“胃”和“心”被植物饮品、茶饮等替代品分流,进一步挤压了传统液态奶的市场空间。
产业层面,近几年上游原奶供应过剩导致价格持续下行,中游乳企库存积压,下游需求却显疲软,形成全产业链的“负反馈”循环。
这一背景下,蒙牛的液态奶产品体系出现全线承压的迹象。
其产品结构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塔尖是以特仑苏为代表的高端产品,负责树立品牌形象并驱动利润;
塔腰是以纯甄、冠益乳为代表的常/低温酸奶和功能型产品,旨在巩固市场份额、稳定增长;
塔基则是以基础白奶和乳饮料为代表的大众产品,覆盖最广泛消费人群,保障渠道渗透与营收基础。
![]()
(制图:“资市会”)
从塔基到塔尖,蒙牛均出现增长势微的局面。
代表产品方面,伊利目前手握伊利纯牛奶、安慕希和金典三大“百亿级单品”,此外还有11个销售额超十亿的爆款产品。蒙牛则以特仑苏和纯甄两大百亿单品与之抗衡,产品矩阵的丰富度与竞争力相对处于劣势。
即便高端标杆产品特仑苏也未能幸免于价格压力。2025年8月,特仑苏沙漠·有机奶零售价从118元/箱降至99元/箱,降幅达16%。此前在5月,特仑苏已对多款经典产品下调进货价,终端售价随之下降10-11元。价格体系的松动,反映高端品牌溢价正受到挑战。
伊利的主营业务由液态奶、奶粉和冷饮三大板块构成。2024年三者营收占比分别为64.78%、25.63%和7.53%。尽管液态奶同样是伊利营收主力,但占比低于蒙牛,
2025年上半年,伊利的液态奶收入同比微降2.1%至361.3亿元,但奶粉业务营收大增14.26%至165.78亿元,冷饮业务也录得双位数增长。奶粉和冷饮两大业务充当了“增长引擎”,对冲了核心板块下滑的冲击。
相比之下,蒙牛2025年上半年液态奶收入下滑超10%至321.9亿元,占比降至77.4%。核心板块“此消”,新兴业务却未能“彼长”,两者共同导致了其当前的结构性困境。
03
战略抉择失误
2016年9月,卢敏放上任蒙牛总裁后,开启了一系列收购与品类拓展,从原本强势的常温奶向更广泛的乳制品领域进发,先后将雅士利、妙可蓝多、圣牧、贝拉米等品牌纳入麾下,形成另外三大业务——奶粉、冰淇淋与奶酪。
然而,这些布局并未带来预期的协同效应,反而在多个业务线暴露出经营压力。
奶粉业务首当其冲,这是蒙牛与伊利营收拉开差距的核心原因。
2025年上半年,蒙牛奶粉业务收入仅为16.8亿元,伊利奶粉营收高达165.8亿元,规模接近蒙牛的十倍。这一巨大差距背后,是蒙牛战略抉择上的一大失误。
此前,蒙牛的奶粉业务曾高度依赖旗下品牌君乐宝。2010年,蒙牛以4.692亿元收购君乐宝51%股权,成其最大股东。
2014年,君乐宝正式进入婴幼儿配方奶粉领域,凭借扎实的产品力与高性价比优势,营收一路高涨。2017年—2021年其营收分别约102亿元、130亿元、163亿元、144.69亿元和203亿元,仅用4年时间就完成营收规模从百亿跨越至两百亿,年复合增长率将近20%。
当下,君乐宝正谋求A股上市。
然而,在君乐宝发展势头正盛之际,蒙牛于2019年作出战略调整,以超过40亿元的价格将君乐宝的股份全部卖了。蒙牛解释,欲将资源集中用于核心业务及高端乳制品品牌。
同时,蒙牛将目光转向海外,于2019年9月以约71亿元人民币收购澳大利亚有机婴幼奶粉品牌贝拉米,展现出通过高端化与国际化路径重塑奶粉业务的决心。
然而,此次海外收购却成了拖累。收购前的2018年,贝拉米营收3.29亿澳元,同比增长37%,税后净利润4280万澳元。收购后的2019年,其营收同比下滑19%至2.6亿澳元,税后净利润也大幅降至2170万澳元,近乎腰斩。
2021年、2022年,蒙牛对贝拉米分别计提商誉减值6.2亿元、7.42亿元。2024年,对贝拉米计提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合计达约46.45亿元,考虑税项影响后,对业绩的实际影响接近40亿元,使得去年蒙牛净利润仅刚超1亿元。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蒙牛商誉还高达76.73亿元。
除奶粉业务外,蒙牛在上游牧场业务同样面临挑战。
乳业素有“得奶源者得天下”之说,蒙牛自2013年起便积极向上游拓展,先后控股现代牧业、圣牧高科、富源牧业等规模化牧场,并在宁夏、甘肃等多地自建奶源基地,构建起覆盖全国的产业集群。
然而,行业景气度下行之际,这些曾被视为核心资产的牧场正成为业绩负担。2025年上半年现代牧业、中国圣牧分别亏损9.13亿元、0.48亿元,大幅拖累蒙牛业绩。
现代牧业作为国内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之一,蒙牛持股约56.36%,2025年上半年为优化产能淘汰低效牛只。
2025年10月30日,现代牧业进一步推动对中国圣牧的战略性控股,试图通过整合提升在特色奶源方面的协同能力。合并后畜牧群规模将超61万头,特色奶产量占比预计从8%提升至20%以上。这一举措能否真正缓解牧业板块的盈利压力,仍有待观察。
此外,冰淇淋与奶酪两项新业务,虽被视作潜在增长点,但难以扭转大局。
2025年上半年,蒙牛冰淇淋业务收入38.79亿元,同比增长15.0%;奶酪业务收入23.74亿元,同比增长12.3%。两者收入合计约62.5亿元,总营收占比不足15%。
2020年起,蒙牛分步投资妙可蓝多(600882.SH),累计出资约40亿元,目前持股36.51%,为第一大股东。2024年,蒙牛将旗下奶酪业务全部注入妙可蓝多。
尽管妙可蓝多在国内奶酪市场占有率超35%,但对蒙牛整体业绩的贡献仍有限。2025年前三季度,妙可蓝多营收39.57亿元,归母净利为1.76亿元。
另值得关注的是,妙可蓝多财务情况并不乐观。截至前三季度末,公司货币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21.70亿元,同期负债38.43亿元,有息负债达26.61亿元,有息负债率69.23%,速动比率已经低于1。
其四,在国际化业务层面,蒙牛虽将其提升至战略高度,但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
2024年蒙牛提出“一体两翼”战略,即以主体业务为核心,依靠创新业务与国际化业务作为两翼协同发展。海外营收从2019年的7.11亿元涨至2024年的47.16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从0.9%提至5.32%。
![]()
(蒙牛海外营收,图源:choice)
东南亚是蒙牛海外业务的亮点:旗下艾雪(Aice)冰淇淋在印尼位居销量榜首,并覆盖多个周边国家,2024年销售额预计达30亿元;贝拉米有机奶粉在越南高端市场初步打开局面。
这些市场份额的背后是高昂的代价。在印尼,艾雪依靠低价策略维持竞争力,产品定价普遍低于本土品牌,叠加持续的渠道投入,利润空间被挤压。
在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业务则尚处培育期,短期难见回报。
与国际同行相比,蒙牛海外业务仍以出口为主导,缺乏本地化生产基地,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持续削弱其盈利能力,使得国际化之路“叫好不叫座”。
04
新总裁高飞的考验
在当前乳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蒙牛的渠道体系正面临严峻考验。
有报道指出,自2024年以来,全国多地陆续出现蒙牛经销商批量退出的情况,部分区域甚至因代理权无人接手出现渠道真空。其中,哈尔滨、周口等地相继发生经销商因库存积压严重、资金链断裂选择“卷款跑路”的事件,涉及金额达数百万元,渠道稳定性受到冲击。
经销商在乳业生态中承担着重要的“蓄水池”功能。无论伊利还是蒙牛,都普遍采用经销商预付款模式。企业制定年度经营目标,经销商则根据任务量预付货款并完成提货。
“资市会”在财报中未查到蒙牛单独披露合同负债金额,但行业整体趋势已反映出渠道信心的普遍回落。
据“资市会”统计,截至2024年末,19家A股上市乳企的合同负债(即预收经销商货款)总额为149.64亿元,9个月后这一数字降至74亿元,整体缩水50%。龙头企业的下滑尤为显著:伊利股份2025年三季度末合同负债较年初减少近69亿元,近乎腰斩。
经销商的减少势必带来销售费用的降低。2023年、2024年,前述19家乳企销售费用分别为251.92亿元、230.93亿元,2024年减少约21亿元,同比下降约8%。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为116.14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7亿元,同比减少8.4%。
伴随渠道收缩的是日趋紧张的资金状况。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蒙牛资产负债率为51.88%,账面货币资金156.49亿元,但同期一年内需偿还的银行贷款近180亿元,长期贷款还有117亿元,短期偿债压力凸显。
2024年3月蒙牛“换帅”,执掌蒙牛近8年的卢敏放卸任总裁,原高级副总裁、常温事业部负责人高飞接任。
在高飞的带领下,蒙牛正在进行“渠道重构、品牌重塑、战略聚焦”三大方向的改革。
从当前可观察到的结果看,蒙牛一方面持续削减开支,2025年上半年销售及经销费用同比减少约10亿元;另一方面推进组织精简,员工总数从4.1万人进一步压缩至3.88万人。
资产处置也在同步进行。2025年8月,蒙牛以2.82亿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将其子公司雅士利国际旗下的新西兰奶粉工厂出售给新西兰乳企a2公司,以优化资产结构、回笼资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