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死了也好,但死在上海才值。”话是蒋介石说的,听起来冷得很,像是对一个陌生人的评价,可他说的是汤恩伯,曾经他一手提拔上来的心腹。
没人会想到,这俩人最后连基本的体面都不剩了。
汤恩伯死在日本,癌症,治病还得到处借钱。
人躺在医院最后几天,连个像样的照料都没有。
他当年是怎么坐上高位的,怎么一步一步成了蒋介石信得过的人,又怎么栽的,回头看,全是线索。
最早的那一回,两人见面,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办公室外头。
![]()
那会儿蒋介石还在北伐,正在批文件,听见门口有人在训话。
他一打开门,就看到陈仪对一个年轻人说,“你慌什么,有我在你慌什么。”那年轻人就是汤恩伯,刚从日本留学回来,还没穿军装,站那儿挺规矩。
蒋介石问了几句,知道他是浙江武义人,还是自己“学弟”,当场就有点喜欢他了。
陈仪也知道怎么递话,说这人有能力,想推荐给总司令。
蒋也不含糊,当天就把汤恩伯留在部队里,当了参谋。
汤恩伯那时候对蒋介石是打心眼里服气,说一不二,干活也拼命。
![]()
蒋介石最喜欢这种人,不多话,听指挥,干实事。
后来几年里,汤恩伯节节高升,成了蒋最信得过的一员干将。
可信得过是一回事,干得好不好又是另一回事。
汤恩伯打仗狠是真狠,打红军那几年,他手底下的兵干的事太多说不过去。
俘虏不问就杀,老百姓只要有点嫌疑也不放过。
河南那几年,老百姓吃不上饭,他也照样让部队去搜粮,连口锅巴都不剩。
![]()
蒋介石知道这些,没说什么。
对他来说,只要能打仗,能把红军压住,别的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这种打仗方式,打小仗行,真碰上硬仗就不行了。
时间一拉到内战,问题就大了。
汤恩伯带兵打不了硬仗,碰上解放军,几乎场场败。
尤其是孟良崮那一仗,张灵甫带着七十四师被围困,等援军等了几天都不见影。
![]()
最后整整一个精锐师给打没了,张灵甫也死了。
蒋介石一开始还以为是陈诚、顾祝同指挥不力,结果一查才发现,是汤恩伯那边出了问题,没调动援军,耽误了时机。
蒋气得不行,把汤恩伯叫来,当场要他跪下。
汤恩伯那时候脸都白了,心里是又羞又气。
这一幕成了他们关系的转折点,汤恩伯心里开始不服了,蒋介石也对他失了望。
后来给他安排去当沪杭警备司令,说是重用,其实是边缘化。
![]()
到了解放军打到上海这关头,蒋希望他能死守一线,哪怕牺牲也能保住脸面。
结果汤恩伯直接撤了,带着人跑了,没打几枪就退到厦门。
蒋介石没明说,但心里已经彻底把他划出去。
从厦门到台湾,汤恩伯没再受到重用。
他自己也知道,蒋不会再信他了。
想立个功,挽回点印象,可到了那时候,打仗已经不是他能左右的了。
![]()
于是他想起了陈仪,当年提携过他的老上司。
之前陈仪和他私下谈过,要不要干脆一起起义,响应共产党。
汤恩伯没说行,也没说不行,拖着没回话。
后来陈仪被抓,蒋介石还专门问过他有没有牵扯,他马上说没有。
那之后,蒋又安排他去枪决陈仪,说是考验忠诚。
他没答应,说两人有恩情,做不来。
![]()
蒋介石心里又记了一笔,觉得这人感情用事,不堪重任。
最后汤恩伯想去日本治病,蒋起初不让,后来实在拖不住了才松口,但也没给钱。
汤恩伯到了日本,靠着朋友东拼西凑做了手术,结果手术出了问题,人没救回来。
蒋介石收到消息后,神情冷静得像没听见。
他说,“死了也好,但要是死在上海,那才有点价值。”
这话挺扎心的。
![]()
汤恩伯当年跟着他出生入死,最后落得这种下场,只能说一切都变了。
生前的荣光没能换来体面的告别,死后也只剩下一句凉话。
蒋介石后来给了他一个追晋的头衔,说是陆军二级上将,那只是个仪式。
汤恩伯的骨灰一直放在东京,没运回台湾,也没人再提他。
老部下偶尔拜访,都不敢多说话。
故事到这儿,也就到头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