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这事发生在广东佛山三水区。11月13日,三水中学体育艺术节开幕式,原本是展示青春与活力的场景。台上做射箭表演,台下坐满了学生和家长。中途一支箭偏了方向,直接飞进观众区,击中一名女生的面部。现场一片惊呼,老师和同学把人紧急送往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后来转入口腔科继续治疗。
消息在11月14日开始在网络扩散,有目击者发文称“运动会射箭表演中,一名学生被箭射中脸部”。新京报、华商报等媒体跟进核实。14日晚,学校工作人员的回应是:“受伤女生已送医,肇事者为同校学生,双方均为未成年人,学校正在与家属沟通。”这句话读起来很官方,但现场家长最关心的不是“沟通”两个字,是孩子到底伤到了哪,未来会不会留下后遗症。
到了11月15日凌晨,事发近36小时,学校发布情况通报,定性为“表演误伤”,称第一时间送医,目前“情况平稳”。校方同时否认“箭穿嘴唇”的说法。关于“为什么脱靶、为何观众区会被误伤、现场安全是怎么布置的”等关键点,通报里没展开。媒体报道也提到,有家长质疑学校通知滞后,“36小时后才告知”。这一点,有待学校进一步给出清晰说明。
![]()
射箭是高风险运动,这话不夸张。公开资料显示,标准箭头多用铝合金或不锈钢,近距离穿透力很强,10米内能穿透不锈钢板。这类项目在专业场地,安全隔离带、缓冲区、警戒线、引导员,都是基础配置;表演人员要经过系统训练,观众与表演区之间必须“硬隔离”。
问题就来了:中学运动会的开幕式,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需要高强度安全保障的表演?现场有没有护具?有没有拉警戒线?有没有专业人员评估风险?这几项,是最起码的程序。现阶段,校方的公开信息里看不到细节,现场安全布置与专业把关,暂无相关信息。但从“箭击中观众区”的结果看,隔离防护出现了明显缺口,这是绕不开的。
![]()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信息发布的节奏。事发后,网上大量讨论,家长焦虑、学生害怕。校方通报在36小时后才发,还用了“误伤”“无大碍”这种表述。公众的反应很直接:这不是“词有多轻”的问题,是“安全有多硬”的问题。
一句“情况平稳”,当然希望是真的。可大家更在意的是:这事原本有没有机会不发生?如果有科学的设计、严格的封控、专业的指挥,这样的事故就不该出现在校园运动会上。校园是最该安心的地方,活动可以精彩,但安全这条线不能松。
说到管理,射箭进校园并非不可以。很多学校开展定点射箭课程,大多在专业教练指导下、在规范场地、按流程进行。开幕式表演则是另一种场景,人员密集、节奏快、变量多。高风险项目放在这种场合,安全要求要往上再加一档。
![]()
我把这类活动的安全,概括成“三道线、三件套、三清单”:
![]()
听起来像流程,但这是底线。底线思维不是口号,是一张张具体的表格、一个个可落地的动作。
这次事件,也暴露出信息透明度不足。校方通报只字未提“安全隔离如何设置”“表演是否有权威认可的安全评估”“是否开展了安全教育”,社会关切点被遗漏。对受伤女生的诊疗进展,公开信息里只提到“转入口腔科”,其他并无更多披露。这一部分,有待官方渠道进一步说明,也建议教育部门介入核查,给出清晰处置与改进方案。
![]()
网络上有人提到其他校园事故案例,比如辽宁一所中学的运动会出现跳高未设安全垫、学生骨折。不同项目、同一短板——安全管理的系统性不足。说到底,校园安全不是“没出事”的运气,是“出不了事”的制度。把每一次活动都当成一次对制度的压力测试,才能真正守住孩子的安全感。
我理解学校想做有新意、有看点的开幕式。青春要有张力,表演要有亮点,观众也喜欢看“燃”的节目。亮点不该和风险捆在一起。如果做不到绝对把控,就把项目调整到安全等级更高的替代方案;存在已久的传统部件面临革新,活动也可以更聪明、更稳妥。
最后,给校方一句建议:通报可以更具体,动作可以更迅速,整改可以更公开。给家长一句话:持续关注孩子的身心反应,必要时申请心理辅导。给所有学校一句提醒:安全不是修辞,是流程;不是事后总结,是事前设计。
你怎么看?如果是你的孩子在现场,你会接受这类表演吗?评论区聊聊,把你看到的、想说的,都说出来。我们一起推动这件事走向一个负责任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