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阴阳别论》解读:六经病变与脏腑关联的脉象表现
承接上一章 “脉象辨阴阳” 的基础,本章进一步细化 “六经(三阴三阳)病变与脏腑、脉象的对应关系”—— 六经作为经络系统的核心,其气血运行状态直接关联对应脏腑,而脉象的变化则是六经与脏腑病变的 “直接信号”。以下以施宣赫老师的视角拆解原文,明确不同六经病变的脉象特征及针对性调理思路。
一、六经功能定位:决定病变脉象核心特征
原文:“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为使。”
这段明确了六经的核心功能分工,而功能差异直接导致病变时的脉象不同:
三阳(太阳):经络主干,主通调阳气、连接体表,病变多现浮紧脉(如外感风寒,经气不畅、阳气被束);
![]()
二阳(阳明):维系枢纽,主收纳气血、固摄里部,病变多现洪大脉(如胃火炽盛,维气过盛、气血壅滞);
一阳(少阳):游走调节,主沟通表里、转运气机,病变多现弦细脉(如肝气不舒,游部失调、气机郁滞);
三阴(太阴):阴经之表,主运化精微、输布阴精,病变多现濡缓脉(如脾虚湿盛,表阴不运、水湿内停);
二阴(少阴):阴经之里,主储存精气、涵养根本,病变多现细数脉(如肾阴不足,里阴亏虚、虚火内生);
一阴(厥阴):传导使者,主疏泄气机、调节阴阳,病变多现弦数脉(如肝火上炎,使者失司、阳气亢逆)。
二、六经开阖枢:失调即显脉,对症可调理
原文:“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
此处呼应《阴阳离合论》“开阖枢” 理论,强调六经功能协同的重要性 —— 开阖枢失调,阳气运行或阴精输布失常,均会通过脉象显现,且有明确调理方向:
![]()
太阳 “开” 太过(如感冒汗多):脉象浮而无力(阳气外泄、经气不固),可重用黄芪、防风补气固表;
阳明 “阖” 不及(如便秘不止):脉象沉而实(阖气不足、糟粕内停),可搭配麻子仁、杏仁润肠通便;
少阳 “枢” 不利(如胸胁胀痛):脉象弦而涩(枢机阻滞、气血不畅),可参考柴胡疏肝散调畅气机;
太阴 “开” 不及(如食少腹胀):脉象缓而弱(开气不足、精微难布),可吃健脾丸辅助健脾开胃;
少阴 “枢” 不利(如失眠健忘):脉象沉而细(枢气失养、精气难输),可参考交泰丸交通心肾;
厥阴 “阖” 不及(如情绪易怒):脉象弦而数(阖气失调、肝火上冲),可饮菊花茶搭配枸杞清肝滋阴。
三、核心关键:少阴脉为六经之基,统摄全局
原文:“别其阴阳,凡十一脉,皆取决于少阴,少阴之脉,其终也,络厥阴,别而下循胫,与太陰之脉,并行而上,至肝而还,别贯膈,上注肺,行喘息,出入心与肺之间,以行营卫,复属带脉,终而复出太阴。”
这段点明 “少阴脉(肾经)是六经根本”—— 少阴是阴阳精气的源头,其循行贯穿厥阴、太阴、肺、心,能统筹营卫气血运行,一旦少阴脉失常,六经脉象均会受影响。
举例:少阴脉细弱无力(肾气虚),可能伴随太阳脉浮而不固(阳气难升)、太阴脉濡而不畅(阴精难布)。此时调理需以补肾为核心,可参考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同时搭配山药、莲子健脾(助太阴)、生姜、葱白通阳(助太阳),通过 “固根本” 带动六经气血调和。这也解释了慢性疾病多需从 “补肾” 入手,正是因为少阴脉为六经之基。
核心总结
本章核心是 “六经开阖枢与脏腑、脉象的联动关系”:六经的功能定位决定了病变时的脉象特征,少阴脉作为根本统摄六经气血。养生的关键是 “以脉象辨六经,以六经调脏腑”—— 通过脉象初步判断哪一经开阖枢失调(如弦数脉多属厥阴阖不及),再针对性调理对应脏腑(如清肝调厥阴),同时兼顾少阴根本养护,实现 “六经协调、脏腑安和”。
下期预告
——《素问・灵兰秘典论》
解读:第一章 十二脏腑的 “官职” 分工与协同逻辑
【声明】本文为中医经典科普解读,不构成诊疗建议。方剂及调理思路仅为理论参考,需结合个体体质辨证使用;若脉象持续异常或伴随身体不适,需及时咨询专业医师排查,切勿仅凭本文自行调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