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它是马路上的王者;2025年,它是车市里的“富贵孤岛”。这辆全球仅13台的宾利雅致728,曾是广西首富何玉良的座驾,落地价高达1400万元。如今,车龄21年,行驶不到9万公里,保养如新,却连个接盘侠都找不到。它没撞没坏,唯一“出事”的,是时代变了。
说回这辆宾利,它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车。它叫“雅致728”,名字就透着一股讲究。728毫米的加长量不只是数字,放到当年的豪车圈里,那就是“谁比我长”。整车长度超过6.1米,直接压过同期劳斯莱斯幻影,和迈巴赫62平起平坐。
![]()
它出场的年份是2002年,退场的年份是2009年,全球只造了13台,中国拿走了8台。广西只此一台,车主是当时的地头蛇、身价数亿的何玉良。豪车圈有句话,“不是你买不起,而是它根本不卖”。这辆雅致728当年就是这么个存在。
上牌时间是2004年5月,今天是2025年,这车整整21岁了。但它的保养记录堪称“逆龄生长”。内饰皮革发亮、无裂无褪色,仪表盘干净得像刚出厂,88167公里的总里程,平均一年才跑4000公里,是不少人一季度的里程数。
可哪怕它保养得像个“钛合金老头”,市场也不给面子。有人估算它现在的市场价值,约88万元,只剩下当年售价的0.63折。更讽刺的是,这个价格没人抢,连问的人都不多。你开着它上街,别人不觉得你有品,可能还以为你在“玩命保养一辆老爷车”。
![]()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它已经从“身份象征”变成“处境尴尬”。
一辆车从1400万跌到88万,不只是数字的问题,它反映的是价值观的迁移。
当年买它的何玉良,是广西的地方豪门,买这车不是为了代步,而是为了“亮相”。车子本身的性能并不比普通雅致高多少,真正贵的是它的“存在感”——大、稀有、有面子。宾利在2000年代初是“极奢”的代名词,它代表的是一种用车炫富的逻辑。
但2025年,我们看车的方式变了。年轻人更在意性价比,新能源车一打满街,智能、环保、自动驾驶才是谈资。你开一辆油耗20升、转弯半径比公交车还大的老宾利,哪怕“坐姿高贵”,也只是个“移动化石”。
再说,老车不止耗油,它还耗钱。零件稀缺、维修昂贵,别说换个零件得定制,就连找个敢修的人都难。你花88万买回家,可能光是保养就要再投几十万,还不一定能上路合法行驶。这不是豪车收藏,是给自己找麻烦。
![]()
更现实一点说,中国的“老车文化”并不成熟。国外有Jay Leno那种“车库博物馆”,人家玩的是历史、是机械美学,是一整套文化氛围。而在国内,“玩老车”常常被误解成“没钱换新车”。你解释半天“这是限量13台的宾利”,人家回你一句“保值率比比亚迪还差”,这话你还真没法反驳。
这辆雅致728的尴尬,其实就是很多“顶奢产品”的结局。它不是不高级,而是社会不再需要它的那种高级。
宾利雅致728的困境,其实早就写在它的车身里了。
这种车的设计逻辑,是为“贵族出行”服务的。车长超过6米,意味着需要专业司机;内饰豪华到夸张,意味着它本质上是个“移动会客厅”;全手工打造、限量生产,是为了满足极小部分人对“专属感”的追求。
![]()
但今天,哪怕你是亿万富翁,你也可能更愿意坐高铁、用网约车、开一辆环保又智能的SUV。你要的是高效和低调,而不是下车时需要别人拉门、上车还要弯腰躲车顶。
这辆车的没落,并不是因为它不够好,而是它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已经过时了。
它是上一代财富神话的象征。那个年代,首富们喜欢“看得见的奢华”,车、表、房子,哪个都要最贵、最大、最稀有。但现在的“新富”更讲究“隐形消费”。他们穿优衣库、开特斯拉、住智能社区,钱是有的,只是不想让你知道。
这种财富观的转变,把宾利雅致728从“身份标签”变成了“历史遗迹”。它就像一部还在运转的VHS录像机,技术没错,品相完好,只是没人再看磁带了。
或许,这辆车最适合的归宿,不是二手市场,而是汽车博物馆。它值得被记住,但不再适合被驾驶。
雅致728没有坏,它只是被时间“淘汰”了。它的故事说明,真正的价值,从来不是价格决定的,而是社会需求给的。当一辆车再昂贵,却没有了存在的土壤,它就只能静静停在车库里,做一段过去生活的注脚。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宾利,也都会有自己的“贬值逻辑”。问题是,我们愿不愿意承认:价值,有时候也会过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