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江潮涌,南药飘香。
11月20日,首届全国南药食养产业大会将在肇庆开幕,这是全国南药食养产业领域首个高规格、大规模的专业盛会。
首次大会便选址肇庆,绝非偶然。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正以深厚的南药底蕴和创新的食养实践,向全国展示“药食同源”的肇庆方案。
当前,中医药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广东正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借此机会,肇庆打造“南药食养之都”,推动“肇字号”南药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的底气何在?
产业“家底”丰厚
“南药故里”稳坐全省“头把交椅”
鼎湖叠翠,星岩秀美。端砚文化的精雕细琢、龙母文化的慈悲为怀,淬炼了肇庆的独特气质。南药产业也当仁不让,位列肇庆六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
南药,又称广药,系指广东、广西南部及海南、台湾等地出产的优质药材,是我国中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肇庆地形图,这里以山地丘陵为主,丰富的森林资源惠泽这方水土。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常见南药漫山遍野之景。
千百年来,肇庆承袭岭南医脉,深耕南药种植与炮制,如今已是岭南道地药材最大的主产区、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2024年,肇庆南药种植总面积达156.62万亩,总产量65.99万吨,总产值106.05亿元,种植规模多年位居全省首位。
![]()
广佛手。
![]()
肉桂。
中山大学药学院教授、国家南药科技创新联盟创始理事长杨得坡表示,除种植规模最大外,肇庆市的南药品种数量也最多。其中,广佛手、广藿香、巴戟天、何首乌、肉桂、肇实6种道地药材先后纳入《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他提到,“肇庆的药材,道地性和独特性在广东省都位于前列。”
![]()
巴戟天。
常年从事巴戟天研究的杨得坡指出,巴戟天是中国传统“四大南药”之一,而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识的正是肇庆的“德庆巴戟天”和“高要巴戟天”。“德庆的巴戟天市场也是广东最早的南药交易市场,足见肇庆南药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肇庆的南药有两个关键词,一是道地性,二是大众性。”同样对肇庆药材尤为认可的,还有广东现代南药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詹若挺。参与了岭南中药材保护目录种类第二批遴选工作的他提到,巴戟天、广佛手、肉桂、何首乌、肇实等肇庆道地药材在大众市场上的需求量很大,非常值得进一步发展。
![]()
肇实。
詹若挺指出,与原料是化学成分的西药不同,中药的原料是农产品,“我们做中医药这行的有句话,药材好,药才好。首先要注重药材本身的品质,然后才是整个南药产业体系。所以道地性这点上,肇庆有它在整个南药版图里的独到之处。”
创新“接二连三”
南药全产业链价值跃升
坐拥资源禀赋,更需懂得善用。看今朝,肇庆正以创新理念开拓南药产业发展新路径——
以打造德庆县省级南药产业园为契机,肇庆持续筑牢中药材种植根基。园区牵头建成的100亩种质资源圃,已成功收集保存2个巴戟天种质、8个何首乌种质、2个广藿香种质、5个佛手种质以及33个药食两用品种。肇庆市南药研究所在沙浦基地则建有45亩的种质资源圃,收集引进了岭南地区名特优新中药材品种超100种。
“无论是肇庆还是全省层面,南药种业的创新,对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很大。一定要树立全产业链的观念,才能把后续的深加工做好。”詹若挺认为,即便是道地药材,也要收集种质资源,选育优良品种,“现在是人工种植的药材,质量比野生的好,因为有一个技术规范在那里。”
走进德庆仲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一株株幼苗“藏”于密封容器中。在院长张伟丽看来,道地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专用名词,与地域密不可分。作为肇庆市首个国家级科技小院,研究院开展了广东省岭南中药材生产技术规范制定和完善专项——何首乌、广藿香、巴戟天、广佛手种质资源圃建设等项目10项,为德庆南药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德庆仲恺农业产业研究院科研人员为批量产出巴戟天组培苗配培养基
打好种业仗、推广规范化种植只是第一步。为了实现南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村民收益最大化,肇庆积极延伸南药产业链。
在德庆县高良镇,村民们忙着清收肉桂秋叶。这些叶片将被送往加工厂进行蒸馏,提炼出价值不菲的肉桂油。据统计,该镇每年收集的肉桂秋叶约1500吨,可提取肉桂原油超100吨。
“遍地黄金叶”的景象,离不开当地肉桂深加工企业的支撑。西江肉桂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谈志敏表示:“在过去,村民通常将剪下的枝叶随意丢弃。如今我们统一回收,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率,也帮助村民增加了收入。”
![]()
肇庆西江肉桂科技有限公司的肉桂油生产线。
高良镇肉桂产业的创新发展,是肇庆市南药产业着力补链强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肇庆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把南药产业作为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之一。通过出台《肇庆市实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七大工程”三年(2023-2025年)行动“1+5”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肇庆已扶持建设7个南药特色镇和28个南药专业村,培育涉及南药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家,促进“种植+加工+康养+文旅”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
学生在肇庆高新区南山田园南药科研基地开展研学活动。
放眼全市,南药产业融合发展的图景愈发清晰。踏入高新区南山田园南药科研基地,浓郁而独特的药香扑面而来。这个集南药种植、药膳研发、农耕研学、中医产品体验、生态康养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基地,入选了2025年度广东省特色研学旅游产品名单。德庆县的省级南药产业园已成为集种植、观光、科普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高要区推出了桂山路示范带串联218公里文旅专线,还打造了古法肉桂相牌、“肉桂+广府金绣·百年大桂”等出圈文创产品。
![]()
肉桂文创挂件。
首届全国南药食养产业大会的肇庆之约,是天时、地利、人和叠加而成的结果。国家战略的“天时”,资源禀赋的“地利”,全产业链布局的“人和”,共同推动了这场高规格盛会落地于此。
紧抓战略机遇
壮志开启“食养之都”新未来
从深厚的南药底蕴、前沿的产业探索中不难发觉,肇庆正悄然将南药产业的发力点,由“药材”向“食养”转型,步伐扎实而轻快。
政策东风已为肇庆吹开了广阔天地。杨得坡教授坚定指出:“南药产业未来的核心发展机遇,就在于食养。”他强调,当前正迎来关键的政策窗口期,国家药食同源目录从87种扩容至106种,不但标志着国家的战略重视,更预示着一个万亿级市场的崛起。他预估,全国大健康市场的总规模有望突破8000亿元。
面对这一巨大蓝海,肇庆发展南药食养产业恰逢其时。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教授、广东省肉桂八角香料科技创新中心负责人吴克刚提到,肇庆拥有丰富的南药资源,这正是其打造“南药食养之都”的战略底气,“除了作为肉桂的主产区,本地的广藿香、肇实等多种特色药材也已入选国家药食同源目录,产业基础雄厚。”
![]()
肇庆南药名膳。
“肉桂自2022年被国家列入药食同源物质后,在食养产业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吴克刚进一步分析道,面对广阔的慢性病市场,肉桂在降血糖、抗衰老等方面的功效备受关注。同时,纳米、微胶囊等现代技术的应用,能有效解决其气味易挥发、成分不稳定等技术瓶颈,为产品开发铺平道路。
市场开拓层面,肇庆南药食养也展现出强劲的消费吸引力。秋意渐浓,高要区金渡镇铁岗社区因一杯杯辛香浓郁的肉桂咖啡,引得游人如织;鼎湖沙浦镇则将传统肇实转化为米粉、芡实茶等系列产品,推动产值突破3亿元。面对“体重管理年”带来的健康消费趋势,肇庆更精准推出“高桂虾”“肉桂柠檬汁”等20余款衍生产品,让千年南药以更年轻的姿态走进当代生活。
这些生动实践,共同勾勒出肇庆南药从初级农产品,向标准化、高附加值健康食品与功能性饮品稳步转型的升级路径。
“肇庆药食同源的资源非常丰富,如果想要真正实现它的商业价值,不仅要贴近年轻人口味,还要从标准到品牌方面都充分赋能。”广东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曾庆钱认为,南药发展药食同源的关键,在于做好标准化、生活化、品牌化,“发展食养产业首先要做好定位,其次要夯实基础优势、构建产业链条。”
面向未来,肇庆的雄心不止于“药材”,更在于构建一个融合发展的食养产业生态圈。即将在11月19日至21日召开的2025年中国南药食养产业大会,就将通过发布《中国·肇庆肉桂产业发展白皮书》、肇庆肉桂区域公用品牌等系列成果,为产业定标准、树品牌。
一场高规格的产业盛会,与一座千年岭南名郡的相遇,背后是肇庆对“道地”二字的坚守,对“创新”一词的践行,以及对“融合”之路的探索。
“这次大会本身,就是对于南药食养产业的极力支持。”吴克刚希望借此契机,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共同攻关南药功能成分的提取与标准化,建立产品分级体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技术基础。同时,他期待大会能成为链接产区、湾区与国际市场的桥梁,将南药食养产业推向品牌化与国际化。
站在新的起点,肇庆的雄心可鉴,正如杨得坡教授所言——“食在广东,养在肇庆”。这不仅点明了肇庆在大湾区乃至全国大健康版图中的独特坐标,更宣示了其从“南药故里”向“食养之都”迈进的产业自信。
![]()
撰文:徐臻 陈诺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