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四川“火锅调料第一股”不靠火锅还能靠什么?
摘要:
1、财务隐忧:天味食品已出现业绩增速下滑、现金流承压、渠道动销疲弱等情况。
2、运营仍需调整:并购带来规模同时商誉攀升,大单品依赖,区域市场也出现下滑。
3、细分市场市占率:在“川味火锅调料”上有一定代表性,号称“中国第一大菜谱式调料”“中国第二大火锅调料”公司,线上增长亮眼,但尚未扭转基本面。
近期,被誉为“四川火锅底料第一股”的天味食品(603317.SH)更新了港股招股书。对天味食品寻求港股上市,外界更关心的是:为什么偏偏是现在?
如果把2022年至2025年三季度的财务数据摊开来看,这家曾经靠酸菜鱼调料、火锅底料一路狂飙的成都企业,正在经历财务和运营等多方面的压力。
尤其是今年以来,营收增速明显变慢,现金流大降,并购带来的商誉越来越高,全球化故事还没讲清楚,港股上市就先上了日程。
天味食品股价曾在2021年初达到历史最高点的47.59元/股,但随后开始下跌。2025年以来,天味食品股价低位徘徊,截至11月14日收盘,其股价为13.09元/股,下跌3.47%,总市值约139.3亿元。
01 现金流大降,分红仍在持续
先说营业收入。天味食品过去几年一路冲高,到了2024年已做到34.47亿元。但今年突然变天——2025年上半年收入13.73亿元,同比缩水8000多万元;前三季度虽然凑到24.11亿元,但增速只有1.98%。
利润更难看。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约3.92亿元,同比下滑9.3%,扣非净利也跌了8%。但看第三季度虽然有所反弹,但不足以扭转前三季度下滑的大势。
这是自公司2019年上市后,第二次出现这么明显的“增收不增利”,情况比2021年那次还难受,因为这回产业竞争更激烈,成本更高,回升更难。
利润下滑的同时,天味食品的财务报表上,现金流情况同样让人看了“皱眉”。
2025年上半年,天味食品经营净现金流只有约1.63亿元,同比大降44.55%(2024年同期约2.95亿元)。到了第三季度末,其经营净现金流增长到约5.28亿元,但同比仍是下降。
此外,天味食品的库存也在累积。2025年中期存货跑到1.22亿元,可偏偏香肠腊肉调料前三季度销量却狂掉27.87%。卖得慢、囤得多,本来现金流就紧,这属实是雪上加霜。
![]()
值得注意的是,天味食品在2022年、2023年、2024年以及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分别宣派现金股息3770万元、2.43亿元、4.23亿元和5.85亿元;而同期公司净利润分别为3.42亿元、4.57亿元、6.25亿元和1.9亿元。
按上述数据,天味食品在上述期间的合计分红约12.89亿元,几乎是同期净利润总额(16.14亿元)的80%。
02 商誉越堆越高,买来的公司赚钱吗?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按2024年收入计,天味食品是中国第四大复合调味品公司,且是中国前五大复合调味品公司中收入增长最快的公司。
在招股书中,天味食品又细化了公司所在的可比较市场,按菜谱式调料及火锅调料分类,天味食品2024年收入占两大市场份额分别为9.7%及4.8%,分别是中国第一大菜谱式调料及中国第二大火锅调料公司。
但细看不难发现,天味食品的增速和规模,主要是通过并购叠加实现。
从“加点滋味”到“拾翠坊”,从B端的餐饮定制到C端的新消费品牌,天味食品实现了规模快速上升,但账面上的商誉却从2023年的2.9亿元飙到2025年的4.1亿元。
从数据来看,天味食品收购的公司赚钱能力只能说一般。2025年上半年,“加点滋味”营收 1.33 亿元,净利润只有708.11万元,相比天味食品1.9亿的净利润,占比仅3.7%;而“拾翠坊”的食萃食品营收1.38 亿元,同比增长 20.52%;净利润2366.48万元,同比增长30.88%。商誉减值的风险,仍需投资者警惕就。
天味食品在IPO前商誉冲高,这一点本身就足够刺眼。而且除了商誉问题,天味食品的渠道也面临“失控”风险:线上狂飙,但线下这个基本盘快撑不住了
天味食品的渠道已经“二极分化”到惊人的程度:今年前三季度,天味食品线上营收增长60%,线下却直接掉10%。
看起来线上很猛,但天味食品自己也知道:线上这么爆,主要靠并购来的品牌撑着。而线下才是天味食品的命根子——其线下营收约17.64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超过七成。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线下营收下降的同时,天味食品的经销商数量却从3017家涨到3278家,增加的经销商数量并未带动线下营收上涨。
其实在业绩数据出来之前,天味食品和渠道经销商的关系已经暴露出问题。据《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报道,去年天味食品搞“经销商二选一”,已经把渠道情绪折腾得够呛,今年再出现动销低迷,就是典型的“后遗症”。
作为一家以线下渠道营收为主的食品公司,对主渠道的调整往往影响着公司的未来命运。
03 火锅底料增速乏力,实控人邓文如何重修“护城河”?
除了渠道,天味食品在产品结构也暴露出大单品依赖的风险,其主要增长来自酸菜鱼和火锅底料两大单品。
数据显示,天味食品的菜谱式调料今年前三季度增长5.26%,算是能看,但火锅调料只涨1.59%,几乎贴地飞;而季节性产品香肠腊肉调料直接暴跌27.87%,变成了库存大户。此外,天味食品的其他小品类虽然增长很快,但体量太小,撬不动整体盘子。
火锅底料算是天味食品众多产品中消费者最容易了解的,其2024年的火锅底料卖了12.65亿元,同比增速约3.53%,2023年该品类增速约1.97%,作为营收“大户”之一,增速已然显出“疲态”。
同时,天味食品的同行竞争者越来越多:海底捞系的颐海国际、海天味业、吉香居、李记乐宝……几十家都在卷菜谱式,火锅底料更是几百家参与。
天味食品过去靠产品力,但现在靠营销、靠分销,“护城河”明显变浅。
渠道和产品的问题,最终会在区域市场上出现结果。天味食品今年前三季度只有东部市场表现不错,南部市场略有增长,西部、北部、中部——统统下滑。
这三个区域是什么?是天味食品的大本营、基本盘。当老根据地也撑不住的时候,说明竞争压力已经不是投入就能解决的问题。
天味食品上市融资,对外公布的理由是主要拿来投资、扩产,包括建海外渠道、搭海外供应链、做产业投资、继续并购、数字化、智能化、补充流动资金。
听起来很全球化,很高大上。
但市场更关注赫然在列的“补充流动资金”,毕竟公司现在的现金流表现已经很紧张。
更重要的是——国内产能利用率早就降下来了,公司还要继续扩产?
海外布局也不是说建就能建的。调味品全球化是慢生意,白酒几十年都没打出头,调味品更靠本地口味,难度再乘以一个数量级。
最后更让市场关注的是,天味食品股权高度集中,港股上市后,市场最怕的就是“减持潮”。
邓文夫妇合计持股超过74%,这种控股比例,在港股更容易引发一个舆论点:上市后会不会减持?是否存在部分股东“套现离场”的动机?
这个担忧不需要市场去猜,只要股权这么集中,它就会一直存在。
其实,天味食品真正的危机不是数字,而是方向。
从所有财务与经营信号拼起来,天味食品当前的困境可以总结成一句话:
过去那套打法——靠大单品、靠渠道推力、靠营销投入、靠并购拉规模——已经快到头了。
线下动销弱,线上加投换增长;现金流吃紧,还要扩产;并购越买越多,商誉越堆越高;区域市场掉速,海外布局又是长周期。
在这种背景下匆匆冲刺港股,让人很难不联想到一句老话:企业不上市是企业的事,但企业急着上市,一般都是因为钱的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