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年前,城头山的第一缕稻香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曙光;七千年后,跃动的现代音符跨越时空与历史深情对话。11月15日晚,“爱这澧 来这澧——穿越七千年的邂逅”原创乐曲首秀之夜在澧县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璀璨上演,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126名师生同台献艺,为现场观众奉上一场融历史厚度与艺术张力于一体的视听盛宴。
以苍穹作幕,以草地为台,晚风轻拂,星光闪烁,开场舞《鼓舞未来》率先拉开序幕,鼓点如惊雷滚动,时而急促如先民拓荒的脚步,时而雄浑似古城垣的回响,舞者身着融入史前图腾元素的服饰,腾挪跳跃间尽显蓬勃朝气,明快激越的节奏瞬间点燃全场热情。
艺术学院师生们扬琴齐奏《将军令》奏响恢弘乐章,琴弦翻飞间,古老乐器的厚重音色与现代编排碰撞出独特火花,似在诉说城头山先民筑城守土的壮阔史诗;民族舞《幸福的脚步》舞步轻盈、舞姿灵动,舞者裙摆翻飞如稻浪起伏,用肢体语言传递出绵延七千年的生活暖意。原创歌曲《千年的守望》旋律悠扬婉转,歌词串联起城头山从稻作起源到文明绽放的历史脉络,主唱深情的演绎似跨越千年的呢喃,让观众在旋律中触摸古城的沧桑与坚守;师生们以年轻化音乐语言解读史前农耕文化,让七千年历史“潮”起来。
“整场演出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大型的移动课堂和实战战场。”国家一级演员、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谭红星博士介绍,本场演出艺术学院师生历时两个多月精心打磨,从前期主题策划、音乐原创、舞蹈编排,到中期的舞台监督、灯光音响操控,再到后期的宣传推广,所有环节均由相关专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程参与。同学们在真实的项目运营与高压的舞台考验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实现了从“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蜕变。
湖南信息学院副校长黄涛表示,高校的根本使命在于服务社会。学校高度重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对接地方发展需求,与常德澧县在教育等领域保持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连续3年为县域学校培养师资,致力于将高校的智力资源注入地方振兴。本次演出,师生们不仅以高水平艺术创作活化了史前文化资源,为地方文旅发展注入青春动能,更是学校创新“校地联动、实践育人” 模式的一次生动实践。(汪少龙 彭迎春 李子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