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正在跑步进入跨国企业中国业务的分拆时期,尤其是餐饮行业。
时隔六天,星巴克宣布与博裕成立合资企业后,汉堡王中国的“新东家”也官宣落地。11月10日,CPE源峰宣布,与汉堡王母公司RBI集团(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成立合资企业“汉堡王中国”,交易完成后,CPE源峰将持有约83%的控股权,RBI则保留约17%的股权。
![]()
图片来源:汉堡王中国官网
而星巴克则在同月4日,宣布将中国业务至多60%的股权出售给博裕投资,交易估值40亿美元(约合284.84亿元人民币)。更早之前的2017年,麦当劳将中国大陆和香港业务80%的股权出售给中信与凯雷组成的财团,并成立新公司运营。而肯德基更是在2016年,就完成了“易帜”,百胜集团将百胜中国分拆,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分别向百胜中国投资4.10亿美元和5000万美元。
而这些横跨了近10年的商业动作的背后,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增长与本土化。
星巴克希望借助博裕的本地经验,加速布局中小城市和新兴区域,目标从8000店扩至2万店;汉堡王在源峰的赋能下,计划将门店从1250家扩至4000家以上,并同步升级产品、品牌和数字化体系[1];麦当劳在引入中信和凯雷后提出“愿景2022”,计划五年内从2500家开到4500家,并抓住外送和数字化趋势[2];百胜中国则依托春华资本的本地洞察和蚂蚁金服的数字化能力,继续扩大品牌版图。
![]()
图片来源:星巴克中国
中国是一个足够规模的市场。麦当劳在中国官网将中国内地称为“麦当劳全球第二大市场、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中国也是星巴克的全球第二大市场,贡献了约8%的营收。[3]RBI在2025年6月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汉堡王中国大陆市场的2024年系统销售额,在汉堡王10大国际市场排名第八。[4]
今年以来,曾透露出寻找中国业务合作伙伴意向的,不止星巴克、汉堡王。哈根达斯今年6月被传出可能出售中国门店,迪卡侬也在4月被曝光考虑出售中国业务部分股份,但两者回应媒体时都表示“不予置评”。
“我不认为现在有人在重新思考商业模式,更多的是在思考‘怎么在中国做生意’。”Ventech China(银钛资本中国)管理合伙人Curt Ferguson(中文名冯广晟)告诉FBIF。
确实,在找到本土合作伙伴前,这些餐饮巨头在中国市场都表现出类似的增长压力。《金融时报》统计,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从2017年42%的峰值,下滑至2024年的14%。截至2024年12月,汉堡王中国门店数量约为法国市场的2.5倍,但单店收入约为后者的十分之一。2016年3月,麦当劳决定为中国区业务引入战略投资者时,其在中国内地的餐厅数量,不足肯德基门店的一半。
![]()
2024年汉堡王中国单店收入远低于法国;图片来源:RBI
与此同时,市场“排位”也在发生变化,西式快餐与咖啡的本土玩家迅速崛起。咖啡赛道被瑞幸、库迪的9.9元重塑心智,瑞幸门店在今年7月突破2.6万家;炸鸡汉堡品牌中,走性价比路线的华莱士、主打中式汉堡的塔斯汀,门店数占据前列。
冯广晟曾是可口可乐大中华区的首席执行官,拥有国际视野和实战经历的他,在长期观察中,对这次全球餐饮巨头们接连的动作,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中国的特许经营体系一直发展得很好,“看看瑞幸、喜茶这些品牌,瑞幸在引入加盟模式后实现了快速增长,奈雪、霸王茶姬等也是如此。”
增长成为这轮并购潮中,最核心的目标。
一、集体“放手”,要增长
汉堡王或将中国业务易主的消息,在市场盛传已久。
至于,为何易主,未来战略方向等推测,也在这次“官宣”中明确。据CPE源峰官方公众号:CPE源峰将向汉堡王中国注入3.5亿美元的初始资金,用于支持其餐厅门店扩张、市场营销、菜单创新以及运营能力提升,把握中国这一全球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机遇。
同时,CPE源峰还特意强调了这次合作的“权利”,“在本次交易中,汉堡王中国旗下全资关联企业将签署一份为期20年的主开发协议,该协议将授予其在中国独家开发汉堡王品牌的权利。”[5]
这意味着亲手掌管了汉堡王中国业务9个月的RBI,再次把其汉堡王品牌的开发和运营权力,交给了新的合作伙伴。
星巴克与博裕投资的合作,也有着相似的特点。
11月4日,星巴克宣布与博裕投资成立合资公司。交易达成后,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最多60%的股权,星巴克将保留40%。星巴克作为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则接过了门店数从8000家提升至20000家的任务。
这样的合作,在餐饮行业并不少见。
2017年1月,麦当劳就将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业务80%的股权,出售给了中信集团和凯雷投资集团组成的联合财团,并共同成立新公司运营。
这家新公司,则获得麦当劳在中国地区的菜单创新、餐厅升级等方面的运营决策权。其结果便是麦当劳迎来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的最快增长期,在此期间,麦当劳还创造了“麦门文学”的出圈名梗、“1+1随心配”的热门套餐等。
![]()
图片来源:麦当劳
赛百味也有类似动作。2023年6月,赛百味与本土企业上海富瑞食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瑞食”)签订新的总特许经营协议,富瑞食独家获得中国大陆地区管理和开发所有赛百味门店的资格。
其后两年,赛百味在中国共开出超500家店,品牌将加盟模式全部转为直营,并做出统一改造品牌形象、签约年轻明星代言等动作。[6]
![]()
综合来看,各品牌中国业务实现独立的方式各有不同,麦当劳、星巴克、汉堡王选择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将更多决策权交给更懂本土市场的“中国合伙人”,百胜中国选择从母公司分拆,实现完全独立,赛百味的独立则没有涉及到股权的变化,而是总特许经营权的转移。
但相似的,是进入中国市场的20年到30年,成为外资品牌脱离全球总部的“高发期”。业务独立后,几家企业也都在声明中明确提出未来的拓店目标,或是高层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出门店加速扩张的雄心。
发生的时间段不同、合作的细节不同、出售的股权比例不同,从麦当劳到汉堡王,众多不同中,放权、本土化、增长、扩张成为共同指向的目标。
二、引入“中国合伙人”,从麦当劳到金拱门
麦当劳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观察样本。
1990年,麦当劳在深圳开了中国内地的第一家店铺,比肯德基晚了三年。与1999年在中国市场开放特许加盟的肯德基不同,麦当劳以直营模式为主。直到2010年,麦当劳才计划在中国扩大特许经营的试点规模,目标是在2013年将门店数量翻倍到2000家。[7]
也是在2010年,麦当劳计划对华投资增加25%。[8]除了看好中国市场,麦当劳此时加快节奏,也可能因为竞争对手跑得更快。当年12月,肯德基已经开出了约3200家门店,时任麦当劳中国公司首席执行长的曾启山对媒体表示,麦当劳过去在中国开1000家门店花了19年时间,现在他们要开始加快脚步了。[9]
2016年3月,当麦当劳决定为中国区业务引入战略投资者时,它在中国内地的餐厅数量为2400家,同期肯德基门店已经超过5000家。[10]
2017年1月初,根据中信股份发布在港交所的公告,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和凯雷与麦当劳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成立的新公司以最高20.8亿美元收购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并在交割后获得两份为期20年的主特许经营权。[11]2017年8月初,麦当劳在官网发布公告称,与中信股份、中信资本以及凯雷集团的交易在7月31日完成交割。[12]
![]()
图片来源:麦当劳中国
至此,一场围绕特许经营权的谈判落下帷幕。
“这确实是比较艰难的环节。要知道麦当劳在全球一向都是说一不二的品牌,想成为它的被特许人,就得接受它的条件,它的特许经营合同都有200多页,在全球其他市场,基本上被特许人拿来就签,是没有什么修改空间的。”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麦当劳中国董事会主席张懿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
从张懿宸的只言片语,能感受到要拿到麦当劳的特许,其条件十分严苛,博弈空间也有限。
这种特许,并不是单纯的撤退或者卖店。麦当劳(中国)及麦当劳(各省)虽由中资公司所控,但门店运营体系与标准却是由它输出,它仍是中国区的实控领主。20年后,各中资公司合约到期,它依然掌控麦当劳在华的品牌经营权。[13]
一场顶尖高手之间的交易合作,自然是双方都能获益。
在张懿宸看来,中国的市场规模非常大,国情也不一样,很多时候,跨国公司把其他市场的经验拿到这里,初期是可行的,但当本土的竞争对手成长起来之后,决策更快,打法又更接地气,管理层也更加勤奋——很多跨国企业的优势就越来越小了,除非有非常强的技术壁垒,否则在华经营会越来越难。
中国消费市场太特殊了,当时的麦当劳,在全球还是快餐第一品牌,但在中国市场已经成了“第二品牌”,“问题就在于本土化的决策效率跟不上,我们进来之后首先要调整的也正是这一核心问题。”张懿宸回忆。[14]
张懿宸还详细解释这种因“大脑”出问题,而导致的“跟不上”。
![]()
麦当劳与美团外卖联动;图片来源:微博@麦当劳
2015到2017年,中国外卖行业经历了激烈的补贴大战。美团率先大量砸钱抢市场,饿了么随即反击,百度外卖也加入竞争。此后行业洗牌,美团合并大众点评并走向上市;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随后被阿里收购。[15]
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不难感受到外卖这个大趋势。
“但你让一个坐在芝加哥的人能主动产生这个想法,还是很难的,即便他听到了这种建议,也可能将信将疑,还要花很长的时间去研究。对于他们来说,更为习惯的模式是得来速。”张懿宸解释,这就会牵扯到内部资源分配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外卖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而这种“慢”并非个例。
2023年,GeoQ Data品牌数据显示,咖啡品牌在县域市场咖啡门店总计约5454家,而其中有3700家诞生于过去一年时间之中。也是在这个时期,瑞幸、库迪打响了9.9元价格战。[16]
截至2023年年末,瑞幸咖啡国内门店数量突破1.6万家。[17]2023年,库迪咖啡新开门店6518家。[18]相比之下,星巴克2024年Q1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星巴克中国门店达到6975家。
虽然星巴克的门店依然在增加,但星巴克的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
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东告诉FBIF:“前几年,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增速非常快,星巴克在过去几年的门店扩张速度也并不慢,但它主要的问题在于,比不上总体的增量,所以份额相对来说减少了。”
![]()
图片来源:微博@luckincoffee瑞幸咖啡
2005年入华的汉堡王,扩张节奏始终相对缓慢——前7年仅开出52家门店,直到2012年土耳其TFI集团获得独家特许经营权后才明显提速,用6年时间新增900多家,但到2024年底全国门店也只有1474家。然而,此时的中国西式快餐赛道,“万店规模”已经并不少见。截至2024年11月,华莱士的全国门店数超过了2万家,塔斯汀门店数约8800家。[19]
冯广晟分析,对大多数跨国品牌来说,中国市场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难题,它们要触达超过十亿的消费者,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和资源,“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品牌一开始进入中国时声势浩大,但很快就难以维持增长。它们往往陷入价格下行的恶性循环,利润不断被压缩。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立可持续的业务,需要极强的平衡能力,几乎像变魔术一样。”
引入“中国合伙人”的麦当劳,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与中信、凯雷完成交割的3个月后,也就是2017年10月,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同年8月,麦当劳中国宣布了中国内地“愿景2022”加速发展计划,提出了未来5年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2022年底门店增至4500家的目标。[2]
2023年8月,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第一个五年目标基本都完成了,店数是超越的,销售额因为疫情没有达成,但现在基本已经全部补回来了。”[20]
截至2025年9月,麦当劳全国门店数已从2017年时的2500家,增长至超7200家,其中,约50%的麦当劳餐厅分布在三至五线城市。
三、品牌全球化、业务本地化,用特许经营得“两全”
在信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中国市场中,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商业竞争方式。
冯广晟告诉FBIF,在中国,品牌通常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路,走高价值的细分路线,比如路易威登这样的奢侈品牌。第二条路,走“可口可乐模式”,把产品做到足够便宜,比如定价在3到4元人民币,通过供应链效率来满足市场需求。
“消费者对三四块钱的产品不会有太多异议,但当价格上升到10元左右时,问题就出现了——竞争会变得激烈,品牌也更容易被比价。”冯广晟解释。
规模足够的中国市场,对企业而言天然有着吸引力。但也因为文化、地理等众多因素影响下,中国市场成了品牌的试炼场。
“中国市场确实很难做。正如我之前说的,这里可能是全球最容易推出新产品的地方,但却是最难建立持久品牌的地方。几乎所有品牌都会在这个阶段遇到瓶颈,因为竞争太激烈了,最终往往陷入价格战,导致股东价值被不断稀释。”冯广晟告诉FBIF。
“星巴克这次引入本土资本的核心原因,我认为还是因为,星巴克既有的这个模式,和它的整个治理体系,客观上已经无法适应,中国消费市场的整个变化和竞争的格局。”王振东表示。
面对格局变化,星巴克没有选择退出,而是借助本土伙伴的力量突破瓶颈。在宣布与博裕投资的战略合作后,星巴克也表示“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并提到“将与博裕携手共同提升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顾客体验”。
1999年1月,开出中国内地第一家门店的星巴克,最初采取的是合资和授予代理权的方式,而后逐步回购合作伙伴的股份,2017年全面直营中国内地市场所有门店。转向直营的过程中,星巴克也在加快门店的扩张,不仅是加密一二线城市,也计划向三四线城市拓展。2018年,星巴克在宣布“2022财年门店翻倍计划”时提出,要在中国开出6000家门店,并首次提到“从核心城市扩展至更多新兴城市”。[21]
而这样的速度,并不意味着慢或者不快,而是和竞争对手相比,不够快。
咨询公司安永在一项针对轻资产的战略研究时发现,资产轻量化正在成为推动增长和加强伙伴关系生态系统的重要工具。该研究报告还提到,资产轻量化可以帮助公司获得更高的股东总回报(TSR)以及其他的财务利益,公司将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结构,增强了业务的敏捷性,促进了资源的转移,从而专注于核心能力。据安永的数据,2015年至2020年,轻资产量级公司的股东回报率平均比重资产公司高出4个百分点。[22]
特许经营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轻资产模式。这一模式,让擅长品牌运营的,继续站在全球化视角,实现品牌增值;让懂本土市场的当地合伙人,开疆拓土。
冯广晟用可口可乐和百事的案例,来解释这种分工:
“装瓶商负责开拓本地市场,拥有工厂,并处理生产、供应链和配送等事务;而品牌方则专注于品牌建设,本地的合作伙伴则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这种分工在中国非常有效。可口可乐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自己在中国去运输、经营,那是熟悉当地市场和法规的本地合作伙伴的强项。”
据了解,2013年,可口可乐公司确立特许经营的方向,装瓶业务由自身运营,转向由一群多元化、能力强,且了解社区和客户的当地企业共同运营,从而形成一个特许经营的生态系统。2017年,全美近70家独立的可口可乐装瓶商转化进入特许经营的系统。可口可乐中国于2016年与中粮集团和太古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双装瓶商”战略协议,加速推进自有装瓶业务特许经营权的重组。[23]
国内市场不乏外资企业特许经营模式的探索案例。
如2000年,肯德基就在常州溧阳开出中国首家“不从零开始”的特许经营加盟店,2025年Q3,肯德基净增402家门店,其中加盟店占比达41%[24];7-11便利店、罗森便利店则主要采用区域特许经营模式,2024年,国内门店数量分别达到4639家和6652家[25]。
且在特许经营模式下,外资便利店也发展出了“中国特色”,如罗森就在全国多地开放类似夫妻店的“罗森小站”,并以较低的加盟费吸引当地小型加盟商。
![]()
图片来源:小红书@罗森小站
除了跨国企业,国内的餐饮企业,也在“万店”的目标中,引入了这种模式。
近两年,借助特许经营模式,瑞幸、古茗等品牌突破万店,蜜雪冰城则继续保持门店年增近1万家的表现,除此之外,茶百道等品牌也依靠此模式向万店发起冲击。
根据有哥餐链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餐饮门店总数Top10的品牌,全部采用特许加盟或“直营+特许加盟混合”模式。
![]()
特许经营模式下,大部分开店成本和运营成本由加盟商承担,这使得品牌方可以以“轻资本”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开店。
如蜜雪冰城2008年左右引入特许经营模式,结合“极致性价比+快速下沉”的策略,将一套高度标准化的系统复制到三四线城市以及乡镇市场。2020至2021年间,蜜雪冰城的扩张速度达到高峰,其门店数一年时间内从1万家增长至2万家。
四、让“星巴克”变成另一个“瑞幸”,并不是一种胜利
引入“中国合伙人”只是第一步。
星巴克与博裕的合作官宣后,如何本土化的猜测声一直存在。甚至,近期因部分门店内音乐播放起了千禧年中文歌曲,而被误解为“本土化”的动作之一。
11月11日,星巴克官方回应了这一情况:因经典季节限定饮品太妃榛果拿铁诞生于千禧年,品牌希望借由音乐与顾客重温回忆。该活动将于11月17日结束。
本土化,不意味着丢掉原先的优势和价值,all in 竞争之中。
![]()
图片来源:微博@麦当劳
肯德基、麦当劳和罗森,都是外资品牌本土化的典型代表。
肯德基从2000年起就把皮蛋瘦肉粥、豆浆油条等地方餐食做进菜单,近年的“疯狂星期四”更成为现象级本土营销;麦当劳推出“麦麦夜市”切入夜宵场景,并用“麦门”文化与接地气的社媒营销,和年轻人建立情感连接;罗森推动冰皮月亮蛋糕、冰麻薯等成为网红爆品,并通过国风、二次元、游戏IP等高频联名深度融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张懿宸直言:“我们这个生意不是单纯考验眼光的生意,更多的功夫是在运营上,重要的是一个机构能做什么来真正提升企业的价值,而不是说相信一个故事——我们是不会轻易相信故事的。”
“他们必须确保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真正给消费者带来相应的价值,”冯广晟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只要经营者不过度投入、不过度扩张,始终专注于产品质量和合理利润,在中国市场是有生存空间的。中国的餐饮消费者眼光很挑剔,但也很懂得欣赏优质产品。”
参考来源:
[1] CPE源峰与汉堡王母公司RBI达成战略合作,为汉堡王中国增长注入全新动能,2025年11月,汉堡王官网
[2] McDonald's Announces Growth Plan for China Following Completion of Strategic Partnership with CITIC and Carlyle,2017.8,麦当劳官网
[3] 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60%股权,2025.11,纽约时报中文网
[4] Closer Look at our International Segment,2025.6,RBI
[5] CPE源峰与汉堡王母公司RBI达成战略合作,为汉堡王中国增长注入全新动能,2025年11月,CPE源峰
[6] 两年新增门店500家,赛百味靠什么赢回中国?|对话赛百味中国首席市场官,2025年10月,胖鲸头条
[7] McDonald's aims to expands franchise trial in China,2010.5,Reuters
[8] McDonald's says to lift 2010 China investment by 25 percent,2010.1,Reuters
[9] 麦当劳计划最大手笔在华扩张 追赶肯德基脚步,2010年12月,中国经济网
[10] 麦当劳汉化 | 封面故事 ,2018年4月,中国企业家
[11] 收购麦当劳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业务的控股权,2017年1月,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
[12] McDonald's Announces Growth Plan for China Following Completion of Strategic Partnership with CITIC and Carlyle,2018.8,麦当劳官网
[13] 杨霄,告别鸡肋感,麦当劳中国“换主”后更需体系化改造,2018年4月,《中外管理》期刊
[14] 独家|对话中信资本张懿宸:我们用八年改造麦当劳中国,2025年9月,中国企业家
[15] “疯狂的外卖”背后的故事,2025年7月,新华报业网
[16] 星巴克就差开到村里了,2024年2月,三亿世代
[17] 瑞幸咖啡公布财报:2023年总净收入超249亿元 门店数突破1.6万家,2024年2月,证券时报网
[18] 库迪咖啡开便利店 和罗森、全家抢生意,2025年2月,中国食品安全网
[19] 《西式快餐趋势洞察报告2024》发布:市场规模直指3,000亿元,产品创新维度升级,2024年12月,红餐智库
[20] 麦当劳中国要冲击10000店,这些事情都是关键!我们一起和CEO聊了聊,2023年8月,小食代
[21] 星巴克中国卖掉了60%股权,选中蜜雪冰城投资者,目标2万店,2025年11月,FBIF食品饮料创新
[22] How asset-light strategies and models can boost business growth,2021.3,EY Parthenon
[23] 《可口可乐:136年“抗衰退”的秘密》,商学院杂志,钱丽娜 石丹
[24] 百胜中国(09987.HK)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业绩报告点评:Q3开店提速 同店延续正增长,2025年11月,东吴证券
[25] 2024年中国便利店Top100企业门店数量共19.6万家,2025年4月,央广网
本文为FBIF食品饮料创新原创,作者:橙子、Pride,编辑:Panda,转载请联系授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