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就像一台老旧的发动机,刚冒出点热气,又咯噔一下熄了火。就在外界还在揣测两国是否能从紧张中稍稍松口气时,一南一北两桩事几乎同时发生,再次把这对老对手的较量摆到台面上。
![]()
一边,美国驻希腊大使公开喊话中资企业“请退出”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另一边,中国市场本该在年底大手笔采购美国大豆,却意外按下了暂停键。
表面上看,这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事件,其实是一场延伸到欧洲南翼与太平洋两岸的大国博弈。美国为什么对希腊的港口如此上心?中国的采购停滞又在向谁传递信号?这场交锋,显然不只是商业层面的较劲,背后藏着的是更深层的战略算盘。
比港风云:战略要冲下的中美角力
比雷埃夫斯港,希腊最大的海港,曾是一座濒临衰败的老港。2008年金融危机让希腊元气大伤,港口也一度运转艰难。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中远集团进场,先拿下了两个码头的特许经营权,后来又在2016年一举收购了67%的股权,成为控股方。
![]()
这桩交易,最初只是被看作“一带一路”的一环,是中国资本“走出去”的一次尝试。但十多年下来,比港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集装箱吞吐量从2010年的88万标箱飙升到2023年超过500万标箱,成为地中海枢纽港口之一,也让希腊尝到了真金白银的合作甜头。不少港口工人、物流公司甚至当地商会,都曾公开表达对中方管理的支持,原因很简单——就业多了,生意火了,经济活了。
但好景不长,随着中美关系紧张升温,比港也开始“政治化”。中远集团原计划投入近6亿欧元升级港口,包括新建码头、扩展物流中心等,却迟迟等不到希腊政府的审批,理由是所谓“环境影响”。
![]()
同一时间,美国驻希腊大使频频出镜,不但与希腊防长密谈军备合作,还直接对媒体表示“遗憾”中企控制比港,并公开呼吁中企撤出。他还承诺,美方将动用投资替代中资,甚至促成了美国能源巨头Venture Global与希腊签署长期LNG供应合同,可谓软硬兼施。
美国的算盘并不难猜。比雷埃夫斯港,不只是一个码头,它是地中海的咽喉,是连接欧亚大陆的关键节点,更是“一带一路”在欧洲的门户。
美方显然不希望中国在此站稳脚跟,这不仅会削弱其对欧洲南翼的影响力,还可能动摇北约在该地区的战略布局。所以,港口就成了美国阻击中国的“前线”。
![]()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做法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而是把经济问题高度安全化、政治化,试图用地缘政治的方式,封堵中国在全球关键节点的布局。
这种思路,既是对中国海外投资的一种围堵,也是对欧洲国家的一种“拉拢+施压”策略。问题在于,当经济逻辑让位于政治算计,原本共赢的合作,也就难免陷入僵局。
贸易工具与市场逻辑的碰撞
就在比港风波持续发酵的同时,跨越太平洋的贸易场上也悄然上演了一幕“静音外交”。美国农业界原本满心期待中国年末“救市”,预测1200万吨大豆订单即将落地,但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11月过去一半了,中国采购迟迟不动弹,市场一片沉寂。
![]()
从市场层面看,中国对美大豆的依赖早已明显下降。南美大豆,尤其是巴西大豆,如今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的七八成。原因很现实:价格便宜、供应稳定、运输高效。中美贸易战后,美豆被加征13%的关税,而巴西豆只需3%,价格差距立刻显现。加上中国这几年在加速推动大豆国产化,国内产量已经突破2000万吨,库存也保持高位,市场并不缺豆。
而从政治层面看,中国此举也不无深意。商务部发言人已经明确表态:采购要以市场为导向,务实灵活、量力而行。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不搞政治采购,咱该买就买,不合算就不买。
对美国来说,这显然是个信号。你在欧洲南侧追着我港口不放,我在太平洋这边就不陪你唱这出大豆大戏。中方用“冷处理”的方式,回应港口上的“热对抗”,既不升温矛盾,也不白白让利,体现出一种成熟的博弈节奏。
![]()
这也向外界展示了中国在全球经济链条中的调整能力和战略定力。面对美方的施压,中国没有急于反击,但通过市场行为释放清晰信号,让对方意识到,每一个施压动作,背后都可能有成本。
希腊的困境:在大国博弈间寻找平衡
这场交锋中,最为尴尬的其实是夹在中间的希腊。一边是带来实实在在经济利益的中国合作伙伴,一边是提供安全承诺和战略庇护的美国盟友。站在哪一边,都意味着牺牲另一边的某些利益。
现实中,中国的投资给希腊经济带来的好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每日报》曾报道,港口业务的增长带动了整个比港周边的就业、物流、甚至旅游服务。港口工人联合会也多次公开表示,希望中方继续投资升级,别让港口被政治搅局。
![]()
但美国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从LNG能源合作,到加强美军在希腊基地的存在,再到以“民主价值观”包装的外交话术,美国对希腊施加的是一种全面性的压力。更关键的是,希腊本身是欧盟和北约成员国,其外交政策难以脱离西方框架。
所以,当希腊政府以“环保”为由否决中资扩建方案时,外界普遍解读为一种政治上的“腾挪”——既要给美国一个交代,又不敢彻底得罪中国,留出后续回旋的余地。这种姿态,既反映了希腊的现实困境,也揭示了中等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逻辑:不求站队,只想多赢一点。
![]()
美国的战略目标是“去中国化”,哪怕代价是牺牲合作方的经济利益;中国则强调“互利共赢”,但不做没有底线的妥协。希腊最终选择站在哪一边,不只是一个港口的决定,更会影响其国际定位和发展路径。
中国的立场其实很明晰:合作可以,前提是基于市场规则和互利共赢;压迫和胁迫不行,任何形式的“撤资令”都不被接受。美国若继续把经济议题变成政治工具,把安全担忧演绎成封锁战略,终究会发现,代价不是别人承担,而是自己市场和信誉的流失。
信息来源:美政客盯上中资希腊最大港口,声称希望中企撤出——观察者网2025-11-15 13:2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