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很紧张,但收获更大。”刚刚荣获个人一等奖的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工程师汪天尖感慨道,“通过与全国高水平同行的交流,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也更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短板。”11月11日至13日,全国职业健康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32支代表队、128名职业健康领域的技术人才同台竞技。(11月15日《工人日报》)
这场看似常规的职业技能竞赛,背后藏着守护7亿劳动者健康的深层考量。不同于一般赛事,它的“特殊”在于直击职业健康领域的痛点:技术应用滞后于新理论新方法、基层能力亟待提升、职业病谱系悄然变化……从“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的宗旨,到4个贴近实际工作的赛项设计,再到近七成参赛选手来自县区级以下单位,这场竞赛更像是一场“精准练兵”——既要补上专业能力的短板,更要让技术扎根一线,真正服务于企业和劳动者。
我国职业健康事业正站在转型关口。尘肺病等传统类型占比降低,但噪声聋、肌肉骨骼损伤、精神心理障碍等新问题逐渐凸显。这就好比打仗,敌人换了战术,守方的武器和策略也得跟着升级。竞赛中“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放射卫生监测”等实战化考题,正是要让技术人才从“背理论”转向“解难题”。正如中国疾控中心专家所言:“我们缺的不是知识储备,是把知识转化为服务企业的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竞赛把“向基层倾斜”落到了实处。基层是职业健康防护的“最后一公里”:中小微企业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劳动者健康检查有无疏漏?这些具体问题,最终要靠一线技术人员解决。重庆北碚区的胡崇民医生坦言,通过备赛培训和比赛交流,自己“原来做不到位的技术”有了提升。这种“以赛代训”,本质上是为基层注入能力活水,让职业健康防护网更密更牢。
广东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他们推行“健康副厂长”制度,派卫生技术人员驻厂;在工业园区派驻团队,针对需求定制防控方案。这些举措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有一支懂技术、会服务的专业队伍。而竞赛的价值,正是通过比拼和交流,让更多“汪天尖”“胡崇民”成长起来,把源头上防控职业病的理念落到实处。
职业健康不是“治病”的末端战役,而是“防病”的全链条工程。这场竞赛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选拔几个技术能手——它是在为7亿劳动者锻造更坚实的健康盾牌,推动职业健康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当越来越多技术人员既能啃下工程防护的技术硬骨头,又能沉到基层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劳动者“干得安心”的底气才会更足。(王志高)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