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去年我翻了张大地图。那一刻,我像被一盆冷水浇醒——云南和西藏每年有5701.8亿立方米的水流出国境。跟我记忆里的数字对比了一下,全国年用水量大约6000亿立方米。你能想象吗?那就是把国内一年用水量的近一半,顺着山脉流向了别国。
站在高原边缘,听着河水咆哮,你会明白那种复杂的感觉:欣喜于河水的壮阔,心疼于它从我眼前溜走。有人会说,那些河流下游国家也需要水。是的,他们需要。但他们的地理和季风条件决定了多数时候并不缺水。放在我们手里,这些水能改变一片地。
![]()
这里有几组数字,你能感受到它们的重量吗:南水北调每年调水大约70亿立方米;中线十年合计调水680亿立方米。而云南、西藏一年外流的水,是南水北调年调水量的80倍。说白了,我们花费巨资、耗费资源去调水、建坝、护渠,最后还是抵不过上游“跑掉”的这一串数字。
![]()
有人做了个算术:只要截留那流出去水的5%,大约300亿立方米,就能给西北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300亿是什么概念?足以让黄土高原上不少干涸河床重新有了活水。荒漠边缘能多长些绿。城市和农田能少些为水打的“仗”。
看长江,你会看到另一种可能。长江流量稳定,支流多,适合人类利用。几十年里,三峡、大坝、金沙江梯级、白鹤滩这些项目,不只是发电或防洪,它们把水变成了可操作的资源。长江的开发给四川、湖北等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那说明一个道理:地形和工程结合得好,水就能变成发展动力。
![]()
西南那些大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从源头上流出国境。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不是单纯的自然流动问题,更是国家资源分配的问题。把部分水引入长江体系,再通过更大的调水网络向北输送,是可以想象的工程图。
![]()
有人担心青藏高原地质复杂、生态敏感。好消息是,太多难以想象的工程已经实施了。雅鲁藏布江水电站已经开工,项目投资被报出大约1.2万亿元,预计年发电量3000亿度。这不是小打小闹,这代表着工程能力在提升。技术和资金方面,我们具备条件。能否落地,更多是政治、生态评估和公众接受度的问题。
说到西线调水,目前有两种方案:北线“高海拔、小流量、成本高”,南线“路虽长、可调水量大、经济效益更明显”。从工程可操作性看,南线更现实。想象下:把西南的水引入黄河、洮河、汉江、岷江,甚至远到新疆的可能性,会带来怎样的人口和产业重排?这是一次可以重新塑造国家发展格局的机会。
![]()
我想把最关键的三句话放在这里:
![]()
![]()
有人会担心国际争端。我只能说,跨境河流问题复杂,国际沟通不可忽略。还有人会担心高原生态被破坏。好,那就把评估做严谨,把补偿做到位,把监测常态化。没有这些,任何“留水”都难以被社会接受。
结尾我想讲一个小场景:一位老农在黄土坡上,指着远处干裂的田,说“要是有水就好了”。这句话很朴素。国家级的工程,最终目的不就是让更多老农能说出“不用担心旱了”吗?
我不是工程专家,但我是关注这件事的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社会新闻工作者。对我来说,这既是民生问题,也是战略问题。我们有能力,有条件,也有理由去认真思考:如何把水留在该留的地方,把资源变成更多人的饭碗。
下面交给你们:你在你家乡,感受到的是缺水的焦虑,还是河水远去的无力?你认为国家应不应该启动更大规模的西线调水工程?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您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