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陆既白
编辑/世界
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陆,现在这市场上各大汽车品牌你追我赶,用最直接的话说就是“卷”,每个国家的汽车品牌都发生碰撞,那为啥中国的汽车能够脱颖而出备受喜欢呢?现在就跟着小陆来看看怎么回事。
![]()
![]()
市场博弈:日系稳守与GL8猛冲的路线之争
2025年的车市,用“神仙打架”形容一点不夸张,新能源车企杀价抢市场,传统品牌扎堆推新品,整个行业从价格战往价值战转场。
这股风浪里,MPV细分市场也没幸免,可偏偏有款车始终站得稳——别克GL8,乘联会刚放出来的数据特直观:2025年1到10月,GL8累计卖了10万台。
更狠的是保值率,陆尊插混版开一年还能值80.68%,身边做企业的朋友都说,买MPV十个里八个先看GL8,这事儿真不是吹的。
![]()
这背后的门道,得从三十年前中日MPV的不同路子说起。1990年丰田推普瑞维亚,直接把日系MPV带火了。
那款车设计确实巧,可你要是研究过它的玩法,就知道日系车企的心思全在“省钱保利润”上。
普瑞维亚从1990年推出,到2019年才换了大代,中间近三十年基本没大改。配置更是卡得死,定价多少就给多少东西,多一分成本都不愿加。
![]()
有老车迷说,早年进口的普瑞维亚,连后排出风口都是选装件。 这也不能怪人家抠门,日本市场就那么大,1.2亿人口,37万平方公里地盘,一年汽车销量才400多万台。
小市场里搞“小而美”最划算,控制成本保住利润,日子就能过安稳。这种模式在日本本土,确实没毛病。
中国市场完全是另一个玩法,1999年,不少日系MPV还在图纸上的时候,GL8已经开进了北京、上海的机场贵宾通道。
![]()
通用敢来中国赌MPV,就是看透了咱们的市场本质——人多、地盘大,得走规模化。
2024年中国汽车销量破了3000万台,是日本的七倍还多。这么大的盘子,“小而美”根本铺不开,产量上去了,单位成本才能降,有了钱才能搞技术迭代,用户体验自然跟着提。
这就是规模效应的魔力,就像当年中国搞家电普及,靠的就是大产量拉低价格。GL8走的也是这个路子,不搞精品溢价,先把规模做起来。
![]()
两种打法没好坏,只是日本的“小火慢炖”,到中国这片土壤真水土不服,我见过最典型的例子,2023年丰田给普瑞维亚加了个中控大屏,就敢叫“中期改款”,定价还涨了两万。
同期GL8直接上了插混系统,配置拉满才比它贵一万。市场用脚投票,当年普瑞维亚在华销量还不到GL8的零头。
![]()
![]()
GL8的护城河:技术、价值、生态三重硬实力
GL8能在中国卖26年,不是靠运气,是实打实堆了三层“护城河”,最直观的就是技术,现在的陆尊插混版,真把新能源的优势吃透了。
1450公里综合续航,跑长途不用慌;纯电202公里,市区通勤根本不用加油。
更贴心的是5C超充,15分钟就能从30%充到80%,上次跟朋友开它去天津,服务区喝杯咖啡的功夫,电就补得差不多了,反观日系混动MPV,比如奥德赛的混动版,没法插电,长途还是得烧汽油。
![]()
别以为GL8是“美国车”就不懂中国市场,它早就是“中国造”了,上汽通用在上海的工厂,从1999年就开始产GL8,第一代车型就是专为中国商务场景设计的,后排空间比美版车型大了近20厘米。
这几年中国新能源供应链起来了,GL8更是借上了力。电池用的是宁德时代的,电机是华域汽车的,三电技术更新速度比进口车快得多。
经济学家说的“创造性破坏”,在GL8身上体现得特明显——用新技术把燃油MPV的老规矩全打破了。
![]()
第二层护城河是“豪华平权”,以前商务车的豪华配置,都是给百万级豪车准备的。可GL8硬是把这些配置拉到了三十万级别,全系标配三排真皮座椅,2.8米的礼宾光毯一打开,气场直接拉满。
我表哥开婚庆公司,他那台GL8每次接亲都被夸,后排有指压按摩,客人长途坐也舒服;一键VIP模式按下,副驾自动往前移,老人小孩上下车特别方便。
同价位的日系MPV,这些配置想都别想,这背后是规模化的底气。GL8一年卖十几万台,零件采购量特别大,成本能压下来。
![]()
就像手机行业的小米,用规模换性价比,GL8是把这套逻辑用到了MPV上。不是靠减配降价,是靠效率提升让普通人也能用上好配置,第三层是服务生态,这点太重要了。
GL8在全国有800家4S店,98%的地级市都能找到网点。我老家在山东的小县城,前年开GL8回去,保养直接在当地4S店做,不用跑市里。
![]()
保有量大了,二手车市场也活跃,有二手车商说,三年车龄的GL8,比同级别日系MPV多卖3到5万块。上次帮朋友卖车,他那台2022年的GL8,一周就出手了,买家说“维修方便,配件便宜,买着放心”。
MPV市场特别吃“信任”,新品牌想抢市场太难了,有个新势力品牌推MPV,配置堆得比GL8还高,可三年过去了,年销量还没破万。
用户不认啊,谁愿意当小白鼠?GL8这26年攒下的口碑,就是最硬的底牌。
![]()
![]()
成功密码:选对中国土壤的长期主义
有人说GL8的成功是打败了日系MPV,其实不是,它赢在找对了中国市场的路子,并且守了26年。日系MPV的“稳”,在燃油车时代还行,可到了新能源时代,就显得跟不上趟了。
2024年新能源MPV销量占比已经超过30%,日系品牌反应明显慢了,丰田直到2025年才推出普瑞维亚插混版,比GL8晚了两年。
技术代差摆在那,想追上来特别难, GL8的节奏就踩得特别准。2019年开始布局新能源,2021年推轻混,2023年上插混,每一步都跟着中国市场的需求走。
![]()
去年推出的5C超充版,就是因为调研发现商务用户最烦充电慢,身边做外贸的张总,换车时直接排除了日系。他说以前开奥德赛跑客户,半路没电只能找加油站,现在GL8充15分钟就能接着跑,效率差太多了。
商务车拼的就是靠谱,这点GL8抓得死死的,还有个细节特别打动人,GL8的设计师会跟商务司机聊需求。
有司机说后排乘客总忘关窗,后来车型就加了“离车自动关窗”功能;有企业反馈需要车载会议系统,马上就适配了4G热点和无线投屏。
![]()
这种“接地气”的改进,日系MPV很少做,普瑞维亚的内饰设计,至今还是日本本土的风格,中控屏特别小,连CarPlay都得选装。
不是技术不行,是没把中国用户的需求当回事,GL8的成功,本质上是中国市场的成功。14亿人的消费需求,完善的工业供应链,还有新能源技术的爆发,这些加起来才造就了这款“国民MPV”。
![]()
它的故事,也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追赶到领跑的缩影。 现在的中国车市,早就不是“拿来主义”的时代了,不管是外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只有扎根本土、懂用户、肯投入,才能站得稳。
GL8用26年证明,好产品从来不是靠运气,是靠长期主义的坚守, 未来的MPV市场,竞争肯定会更激烈。
但我相信,像GL8这样懂中国、接地气的车型,总能抓住用户的心,因为汽车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生活和工作的伙伴,真正把用户放在心上的产品,从来都不会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