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阿姨70岁生日那天,子女特地为她在家里办了一个温馨的寿宴。
饭桌上,亲戚们纷纷夸赞刘阿姨脸色红润、走路利索,连背都挺得笔直。大家都觉得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了十几岁”。坐在一旁的王大爷却叹了口气:“别说90岁,我这腰腿痛、血压高,还整晚睡不着,能不能熬过这两年都难说……”
或许你也曾听身边人感叹:“人能不能长寿,其实老早就有迹象。”可到底哪些是健康长寿的“金标准”?70岁以后,身体真的就进入了寿命的转折点吗?
其实,“70岁是寿命的决定期”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国内外的多项研究表明,此时身体各项功能趋于分化,人与人的健康差距迅速拉开。
那70岁之后,到底有哪些关键特征预示着长寿?你家里长辈有几个?尤其是最后一点,很少有人真正做到。
很多人以为,只要退休以后注意饮食、常锻炼,健康自然不会差。
![]()
可研究显示,70岁以后人体新陈代谢、血管弹性、免疫能力、骨量等“核心指标”下降速度显著加快,70~74岁这5年,也是长寿群体与普通人差距最大的时期。
中华医学会 geriatrics 分会2020年最新长寿大数据报告显示:70岁以后,身体多项慢性疾病风险指数约为60~69岁的2.4~3倍;70岁及以上健康体人群,今后10年生存率达80%以上;若有2种以上基础病,生存率骤降至53%
研究者认为,到了70岁,人体“功能曲线”迎来一个临界点:有的人能继续奋斗20年,有的人却频繁住院、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长寿人群的5个共性特征逐渐浮现,别只盯着血压、血糖,更要做好以下“长寿功课”。
![]()
走路步态稳健、速度不慢
《柳叶刀老年研究》(2022)总结,走路速度是长寿预测第一指标。步速超过1.0米/秒的人,未来10年死亡风险比小于1.0米/秒的人低约45%。简单理解:走得快,说明神经、肌肉、关节、心肺综合状况良好。
记忆力尚可,思维逻辑通畅
北大医学部的随访发现,70岁后具备良好认知功能的老人,90岁生存率超60%;而记忆力衰退、常迷糊者10年内失能或重病的风险增加近一倍。可见,大脑“不卡壳”是长寿的第二道门槛。
能摄入并消化足够营养,不偏食不挑食
同济医院老年营养门诊的大样本回顾指出,70岁后体重下降超过5%者,晚年健康风险飙升近3倍。有意识每天摄入高质量蛋白、蔬果、坚果,保持消化力,是“长寿密码”之一。
![]()
情绪稳定,活动意愿强
国内流调显示,脾气暴躁、经常孤独、丧失社交兴趣的老人,10年内慢性病恶化概率比情绪稳定组高出38%。心理健康和社交活力,是防病抗老不可忽视的环节。
睡眠质量高,每夜能安眠6小时以上
福建医科大学研究显示,夜间实际入睡不少于6小时者,70岁后的寿命延长约7.9年。相反,长期失眠、睡眠断断续续的人,尤其容易血压失控、免疫崩溃。这1点,恐怕不少人容易忽略!
适量增加腿力锻炼,每天快步走20分钟:哪怕不外出,原地快走/拉伸/深蹲都可以激活下肢肌群,预防跌倒、骨量流失。
主动训练记忆力:比如每天背诗、玩拼图、记数字、与人多聊天,都能缓解老年痴呆的进展。必要时定期去医院测智力。
![]()
均衡饮食,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鸡蛋、牛奶、瘦肉、豆制品、深色蔬菜、水果“每天见面”;每餐有蛋白,改善免疫力。若有消化不良,及时就诊,避免“慢性消瘦”。
保持积极生活态度,多参与社会交流:哪怕只是小区散步、与邻居打牌、跟子女微信聊天,都可刺激多巴胺分泌,改善心情。
养成早睡早起、不熬夜的规律作息:晚上11点前入睡,日间坚持适量活动。有条件可进行午休,但不宜超过40分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