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期间,3D打印机“行业黑马”拓竹再次脱颖而出,在3D打印设备榜上持续“屠榜”,创造了京东天猫双平台第一的销量。
而这令人震惊的销售量,大部分都是普通人贡献的。
有人抢不到今年爆火的Labubu玩偶,就买了拓竹3D打印机回家,轻松实现Labubu自由;还有人买下这台打印机之后就去摆摊了,因为用3D打印机出来的创意玩具很是抢手,能让他们大赚一笔。
不仅如此,这台打印机还能定制手机支架、钥匙挂钩等实用工具,可以解决生活里的小麻烦。
无论是基础款还是高端款,拓竹产品的价格都在大多数人的消费能力之内,还能带来快乐和金钱,人们自然争相购买。
而拓竹诞生的目的,正如拓竹创始人陶冶所说的那样:“我们想让3D打印,成为每个人手中的创造力工具。”
01
3D打印机主要分为工业级和消费级两种,前者应用于工业领域且价格昂贵,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
而在拓竹出现之前,消费级3D打印机也几乎与普通人的生活无关。
想要知道拓竹是如何把消费级3D打印机送进寻常人家的,咱们得先聊聊它的“身世”。
2005年,英国机械工程师鲍耶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研发能自我复制部分零件的低成本3D打印机。
3年后,鲍耶成功推出首款开源桌面级3D打印机RepRap 1.0“达尔文”,打破了此前3D打印技术被少数企业掌控的局面。
由于该设备的研发成本不高,它很快就把3D打印机的市场价从几万块钱打到了千元级别,一手催生了消费级3D打印机市场。
![]()
然而,当消费级3D打印机的风吹到中国之后,却并未掀起预想中的浪花,原因就四个字:太难用了。
几千元的价格倒是次要,关键是买回来光是调参数就得学半个月,好不容易学会了又发现这玩意天生有瑕疵,打印十次能失败八次,最后弄出来的东西总是歪歪扭扭的。
普通人买智能产品图的是啥?当然是它的智能方便了。
而早期的3D打印机因资金、技术、行业经验等种种问题掣肘,一直未能解决设备难用的根源问题。
当年消费级3D打印机的主要受众,还是那些自带建模技能的创客,直到拓竹闪亮登场才让它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02
2020年,陶冶从大疆离职进军3D打印行业,和他一起离开的还有大疆的四个技术骨干。
不久后,这五个人在深圳龙华租了个小办公室,凑钱创办了拓竹。
因为陶冶团队在大疆都是搞无人机的,此前从未接触过3D打印行业,所以他们在当时并不被行业看好。
更何况,此时的消费级3D打印赛道虽说做的不温不火,但也挺拥挤的。
2014创想三维年成立后,背靠珠三角的供应链优势,逐步把打印机价格压到了千元级;纵维立方主攻光固化技术,让3D打印精度能媲美工业级。
然而,任凭这些老牌企业把自己包装的再好,他们还是没有解决打印机难用的问题,导致产品在普通群体中渗透率并不高。
![]()
拓竹就是专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是一个实现了优势互补、无懈可击的团队,有人懂如何平衡产品价格、有人懂用户需求、有人是技术大牛。
当五颗最强大脑凑到一起之后,他们立刻就抓住了行业问题并明确了目标:做一款“开箱即用”的高速3D打印机,价格要亲民,操作要简单到傻瓜都会用。
但这个目标在当时几乎是天方夜谭,当时主流消费级打印机速度普遍在100mm/s以下,还需要手动调平、反复校准,新手往往要折腾半天才能打出一个完整的模型。
为此,陶冶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正如他们后来所说的那样:
“我们几乎把整个消费级3D打印机行业重新做了一遍,哪怕是72小时不眠不休,也没有人愿意停下来。”
2021年,拓竹的第一款产品X1系列进入内测阶段,他们没有找专业测评机构,而是在创客社区里招募了100位用户,让大家免费试用并提出意见。
用户反馈调平还是太麻烦,团队就紧急加了自动调平补偿功能;用户说远程监控看不清打印状态,他们就升级了高清摄像头和APP的实时传输功能;
甚至有用户提出希望能多色打印,研发团队就硬是在量产前,赶工完成了AMS自动材料系统的适配。
在整个团队的博采众长、通力合作下,2022年X1系列在海外众筹平台上线。
这台机器能同时打印16种颜色,速度是当时主流机型的两倍,还自带摄像头实时监控,打印出错了会自动暂停,全程智能不用用户操心如何使用。
![]()
这些都是当时市面上其他消费级3D打印机做不到的事,堪称一款划时代的产品。
因此,拓竹目标金额5万美元,结果上线24小时就突破了700万美元,创下了3D打印机品类的众筹纪录。
然而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X1系列产品虽然做到了让普通人也会操作,但它的价格却没有当初提出的那么亲民,其海外售价高达3000美金,国内售价也接近1万元,购买它的主力军依然是创客群体。
这难道是拓竹忘本了吗?其实这正是人家的策略:
如果把拓竹比作一家饭店,那么创客群体就是它请来的探店博主,拓竹在实力过硬、但市场尚未打开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创客群体的宣传打出知名度,让普通人知道并购买体验他们的家产品,在大众中制造口碑。
只要普通用户逐步接受了拓竹产品,它就可以进一步降价,实现当初提到的价格亲民目标。
那么问题又来了,普通人为啥需要3D打印机呢?
拓竹表示:“如果你买了我的打印机,我就能让你赚钱呢?”
03
拓竹最厉害的还不是硬件,它最大的王炸是MakerWorld模型平台,能给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以前的用户想打印个东西那叫一个麻烦,要么自己学建模,没半个月入门不了,要么在零散的网站上找模型,还经常遇到格式不对、参数不匹配的问题。
MakerWorld直击痛点,它内部有10万多款免费模型,小到钥匙扣、收纳盒,大到家具配件、手办,每个模型都标好了打印参数、耗材类型和时间成本,用户一键就能导入打印机,根本不用自己调。
仅仅是上传模型还不足以增加用户黏性,于是拓竹推出了积分制度,这一操作可是充分拿捏住了“人性的弱点”。
用户上传模型能赚积分,下载量、点赞量越高积分越多,积分可以兑换大额优惠券,优惠券既可以换打印机自用,也可以折价出售变现。
如果模型够优质,还能加入独家模型计划拿分成,曾经就有创作者靠设计宠物玩具模型月入超3万元,而头部平台作者仅靠上传模型就能轻松赚到几十万。
![]()
靠着“硬件+社区”的组合拳,拓竹成长得飞快。
2023年它的出货量第一次超过创想三维,拿下29%的全球市场份额;2024年天猫双11,它的销售额超过了惠普、爱普生,成了办公文教品类的冠军;2024年拓竹营收近60亿元,净利润直逼20亿。
2025年第一季度,拓竹营收更是达到了恐怖的20亿元,将比它更早入行的创想三维、纵维立方甩在了身后。
截止目前,拓竹在全球60多个国家有用户,单月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
想当年拓竹闯入3D打印赛道时,虎踞行业多年的纵维立方、创想三维等行业都在等着看它的笑话,拓竹之所以能后来居上,靠的就是把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
当然,拓竹成长得快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对手,只要有同行存在市场竞争就不会停止。
04
当前3D打印的市场竞争依然很激烈。
国内方面2024年产业规模已突破300亿,创想三维、纵维立方等老牌企业纵然被拓竹甩在身后,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与其“贴身肉搏”,近年来一直在技术上钻研力图超越拓竹。
中端市场上,WonderMaker等低价品牌正在和拓竹打价格战,对其也存在一定的威胁;
国际上,拓竹不仅要和Stratasys、Formlabs等巨头比拼技术与专利,欧洲不少企业也将中国供应商视为主要竞争对手,金属3D打印领域的全球竞争尤为白热化。
另一方面,拓竹产品和发展现状也并非完美无缺:
比如,P2机型没有排风功能,打PET材料时舱温太高容易出故障,默认参数用不了还要手动操作,有些机型甚至会莫名报错,且手机无法完成参数微调,非常影响打印的连贯性。
另一方面,拓竹目前70%以上的营收都是靠海外,一旦遇到贸易壁垒就容易受到打击。
此外,拓竹的专利布局也不完善,目前正在和北美等企业进行专利诉讼,而海外市场使其发展的主要平台,如果失败将影响其在海外市场的营收。
当然,拓竹如今发展的如此迅猛,将来自然也能找到更好的发展道路,而且发展空间非常大。
![]()
精进产品质量增加口碑、巩固海外市场应对诉讼、增加核心技术专利储备,这是拓竹必须要做的。
除此之外,拓竹随时消费级3D行业的头部,但也可以逐步向工业级渗透,从小批量、高价值的零部件入手逐步积累经验,搭建适配工业场景的打印设备和解决方案。
如今AI技术如此发达,拓竹可以将AI技术深度融入打印全流程,比如优化AI质检功能,实现打印故障的实时预警。
从大局来看,3D打印行业总体上面临高端材料依赖进口、打印效率不足等难题,这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大难题。
如果拓竹可以对高分子材料、特种耗材进行投入研究,减少对进口材料的依赖,打造自给自足的供应体系,就可以进一步在行业内站稳脚跟。
总而言之,拓竹用“好用+能赚钱”的组合拳,让3D打印走进寻常百姓家,跑出了行业加速度。
如今它虽面临市场竞争、专利风险等挑战,但只要持续打磨产品、补全生态短板、拓展新赛道,这匹行业黑马必将在3D打印的蓝海市场中,给用户打造更加完美的体验。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