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方便第一时间获取优质内容,也便于您参与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与陪伴。
本文所有信息均来自权威渠道,相关资料来源已标注于文末,确保内容真实可信。
大家好,我是北境翁,今天想和大家深入探讨大疆向美国国防部发起法律诉讼的事件。在美国街头的警车巡逻中、火灾救援现场、婚礼航拍画面里,甚至在建筑测绘项目上,每10台飞行的无人机中,有9台机身都清晰印着“DJI”三个字母。大疆以卓越的技术实力,独占美国消费级无人机市场90%的份额,全球市场占有率更突破七成,几乎成为“无人机”的代名词。
就是这样一家依靠创新赢得世界的中国科技企业,却持续被美国国防部打压长达八年之久:从2017年发布所谓“安全警示”,到2022年强行将其列为“涉军企业”全面禁购,再到2025年坚持上诉不退让,大疆始终站在风口浪尖。
美国的围堵手段一再重复,而大疆选择迎难而上。这场跨越国界的司法对抗,真的是出于国家安全考量?还是掩盖其科技霸权野心的政治操弄?大疆执意上诉,究竟在争取什么?
![]()
![]()
大疆的“原罪”
美国对大疆的持续围剿,根本原因并非所谓的“数据安全隐患”,而是大疆展现出的两大核心优势——近乎垄断的市场格局与遥遥领先的科技能力,直接冲击了美国本土产业的利益根基。
先看市场层面的压力。2017年的行业数据显示,大疆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2%,而在美国这一数字更是飙升至90%。当时美国尚存三家主要无人机制造商,但它们的产品普遍存在技术滞后、稳定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最终纷纷退出民用市场。
![]()
到了2020年,美国本土消费级无人机企业基本销声匿迹。即便是执法与应急机构也不得不依赖大疆设备。例如,加州消防局在2023年利用大疆无人机执行了217次救援任务,占全年总救援次数的68%。若没有大疆的技术支持,许多山火监测与灾情评估将无法及时展开。
再看技术层面的领先。大疆掌握的飞控系统、图像传输技术和电池管理方案,在行业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以大疆自主研发的“OcuSync”图传技术为例,可在10公里范围内实现高清视频实时回传,延迟低至20毫秒。其电池续航能力比同类美国产品平均高出40%,并支持快速充电功能,极大提升了作业效率。
![]()
更为关键的是,大疆将复杂的航空操控逻辑简化为“一键起飞、自动返航”的智能体验,普通用户半小时内即可熟练操作。反观美国多数竞品,仍需经过专业培训才能驾驭。这种“技术+用户体验”的双重壁垒,使得美国企业无法通过市场竞争撼动大疆地位。既然打不过,便只能动用行政与政治手段进行压制。
![]()
![]()
美国的“打压套路”
美国对大疆的打击并非偶然行为,而是一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系统性策略,旨在通过污名化手段切断其在美国的发展空间。
2017年8月,美国陆军突然发布内部文件,宣称大疆设备存在“网络安全威胁”,要求全军停止使用。然而,美方从未提供任何实质性证据,既未发现数据外泄案例,也无法证明设备内置后门程序。
当时加州消防局局长公开回应:“我们连续五年使用大疆设备,从未发生过一次数据泄露事件。没有这些无人机,我们根本无法准确判断森林火灾的蔓延方向。”尽管如此,美国政府依然强行贴上“安全风险”标签,为后续封杀铺平道路。
![]()
时间来到2020年12月,美国商务部进一步升级打压,将大疆列入“实体清单”,指控理由竟是“技术可能被用于侵犯人权”。这一说法毫无事实依据,却直接导致大疆失去与美国企业的合作资格。
多家美国芯片供应商被迫中断供货,软件开发平台也停止服务。原本计划搭载高通芯片的新机型因此研发延期六个月。此举明显意在通过供应链封锁,逼迫大疆退出美国市场。
![]()
最严厉的一击发生在2022年,美国国防部依据《国防授权法案》,正式将大疆纳入“中国军事公司(CMC)名单”。这意味着美国联邦机构及其承包商不得采购大疆产品,美国金融机构不得投资该公司,任何商业合作均需接受严格审查。
此举实质上将大疆排除出美国官方采购体系,甚至引发民间用户的担忧——使用大疆是否构成违法?受此影响,大疆在美国的销售额当年骤降35%。
![]()
![]()
大疆的抗争
面对美国步步紧逼的制裁措施,大疆并未被动承受,而是采取“法律维权+全球扩张”双轨战略,既为名誉而战,也为生存布局。
2024年10月,大疆正式向美国法院提起诉讼,挑战国防部将其列入CMC名单的决定,提出三大核心主张:第一,该决策程序严重违规,未给予企业申辩机会;第二,美国始终未能提供任何证据表明大疆受中国政府或军队控制,公司股权结构完全由私人资本构成;第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仅为国家对技术创新的认可,并非军工身份认定,类似资质在美国企业如特斯拉、苹果中同样存在,却未遭同等对待。
![]()
2025年9月,法院作出裁决:虽驳回“受政府控制”的指控,但仍以“产品具备军民两用潜力”为由,维持列名决定。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大疆立即启动上诉程序。
其律师团队明确表示:“哪怕胜算只有百分之一,我们也必须坚持到底。这不仅关乎大疆自身权益,更关系到所有遭遇无端标签化的中国企业能否拥有公平发声的机会。”
事实上,早在2020年被列入实体清单时,大疆就已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迅速开启全球化转型。
![]()
截至2024年,大疆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攀升至75%,超越其在美国的历史峰值;在东南亚地区,年销量同比增长达40%,已成为农业植保无人机领域的领军品牌;在中东市场,大疆与多国政府合作推进“智慧城市”空中管理系统建设,年度营收突破10亿美元。
到2025年,美国市场占大疆全球总收入的比例已从高峰时期的40%降至15%。即便未来美国进一步收紧政策,也难以动摇大疆的整体运营根基。这种多元化的市场布局,赋予了大疆更强的谈判底气——即使官司失利,也不会陷入生存危机。
![]()
![]()
上诉的真相
不少人质疑:大疆这场诉讼真的能赢吗?从法律与地缘政治角度看,彻底胜诉的概率不足三成。但为何仍要坚持?答案在于:这场诉讼的意义早已超越个案胜负,它是一场关于国际规则话语权的正面交锋。
此前从未有中国科技企业敢于在美国法庭上直接挑战五角大楼的“国家安全认定”。大疆的行动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国企业愿遵守国际规则,但也绝不容忍“莫须有”的政治定罪。
这种主动出击的姿态,其价值远超一场官司的输赢。它为中国科技企业在海外维权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路径——用法治方式捍卫正当权益。
![]()
八年来,大疆从未因外部压力而妥协,也未因前路艰难而退缩。这场抗争已不再是一家企业的自我保卫战,而是中国高科技产业面对西方霸权体系的一次集体亮剑。
也许最终判决仍不利于大疆,但它已经赢得了更重要的东西——尊严与尊重。它向世界宣告:中国科技企业不再是任人摆布的弱势角色。面对不公指控,我们敢于站出说“不”;面对不合理的规则,我们敢于依法反击。
![]()
对于整个中国科技行业而言,这才是大疆留下的最大遗产。不是那90%的市场份额,也不是百亿级别的营收数字,而是那种“敢于争取、善于自保”的勇气与智慧。
未来,必将有更多中国科技力量走向世界舞台,也会遇到更多类似“大疆困境”的挑战。只要铭记这一课,掌握规则、坚定立场,就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稳稳立足。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