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林楚晗
通讯员 刘卓霖
11月14日傍晚,武汉市东湖风景区某社区的路灯刚亮起,龚龙(化名)正仔细锁好小区单元楼的大门。胸前的保安制服被晚风微微吹起,他抬手擦了擦额角的薄汗,嘴角扬起一抹踏实的笑——这是他在这个岗位上的第20天,也是他与过去灰暗人生彻底告别的第20天。
谁能想到,一个月前的龚龙,还蜷缩在青山区钢花村街道121社区的出租屋里,连吃顿热乎饭都成问题。“吸毒那几年,家散了,朋友跑了,连自己都瞧不起自己。”提起过往,龚龙的声音依旧发颤。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大门打开时,他攥着皱巴巴的释放证明,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找份工作,好好活下去。可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击——“有吸毒史”这五个字,像一道无形的墙,把他挡在了所有招聘启事的门外。
房租到期的催款单贴在门上,兜里的钱只够买两个馒头。龚龙坐在冰冷的地板上,盯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第一次觉得“重新做人”这四个字重得喘不过气。就在他准备放弃的那个下午,敲门声突然响起。
![]()
“龚师傅,我是街道戒毒康复中心的王书军,来跟您聊聊。”门外的人声音温和,手里还提着一袋米和一桶油。这是龚龙第一次见到王书军——中等个头,穿着蓝色社工马甲,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那天,龚龙把憋在心里的苦水全倒了出来,从吸毒成瘾的悔恨,到求职碰壁的绝望,说着说着就红了眼。王书军没打断他,只是静静听着,时不时递上纸巾,最后沉声道:“您想好好过,这就比啥都强。生活上的难处,咱们一起解决。”
说干就干。王书军当天就扎进了121社区居委会,把龚龙的情况前前后后讲了三遍——“他认错态度特别好,在戒毒所表现一直是优”“家里就剩他一个人,现在连吃饭都成问题”“他就想靠自己的力气挣钱,不是混日子”。为了帮龚龙申请临时救助,王书军陪着他跑派出所开证明,到社区填表格,甚至连夜帮他整理好所有材料。
当龚龙收到救助金到账的短信时,他盯着手机屏幕看了足足五分钟,眼泪砸在屏幕上:“王社工,这钱不是救急,是救了我的命啊。”
生活有了着落,龚龙的腰杆直了些,开始自己跑人才市场。可每次面试,只要提到“吸毒史”,招聘方的眼神立刻就变了。有一次,他在一家物业公司门口等了整整一下午,最终还是被保安“请”了出来。他蹲在路边给王书军打电话,声音带着哭腔:“王社工,是不是我这辈子都只能这样了?”
![]()
王书军立刻赶了过来,递给他一瓶水:“别急,您的情况我最清楚。我来帮您对接。”那天晚上,王书军的办公室灯火通明。他翻遍了自己整理的企业资源库,把适合龚龙的岗位一个个圈出来,然后挨个打电话。“他现在完全变好了,责任心特别强”“您给个机会,我全程跟进,有任何问题找我”,这样的话,他一晚上说了不下二十遍。
转机出现在10月下旬。当王书军把“东湖风景区某社区物业同意试用”的消息告诉龚龙时,他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给王书军鞠躬。
如今,他已在岗位上逐渐适应,每天认真负责地完成工作任务。“感觉做得还不错”,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难以言喻的安心与满足。稳定的工作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收入,让他的生活逐渐走上正轨。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他结识了新的同事,融入了新的社交圈,重新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这也为他构筑起了一道远离毒品的坚固防线。
回首这段从迷茫到重生的历程,龚龙心中充满感激。“真诚地感谢为我奔波努力的禁毒社工王书军,如果不是他,我真不知道自己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他表示,这份感谢,不仅是因为王某帮他找到了工作,更因为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王书军给予了他不带偏见的尊重、雪中送炭的援手,以及重新点燃生活希望的力量。
在钢花村街道社区戒毒康复中心,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康复人员最需要的不是同情,是尊重和机会。”王书军翻着自己的工作手册,上面记着每个帮扶对象的情况:谁家里有老人要照顾,谁有水电维修的手艺,谁性格比较内向需要多疏导。中心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心理疏导+生活救助+就业支持”的模式,已经帮助很多康复人员找到了归宿。
傍晚的夕阳洒在社区的小路上,龚龙正和同事一起巡逻。远处,王书军又提着帮扶物资,走向了另一位康复人员的家。路灯下,他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正是这一个个温暖的身影,为迷途者架起了回归的桥,让每一个渴望新生的人,都能重新拥抱阳光。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