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法国国防部的一则官宣打破了军事圈的平静 —— 新一代空射核导弹 ASMPA-R 正式公开清晰画面,并宣布已全面列装海空军。
![]()
机腹下的就是ASMPA-R
这款由 "阵风" 战斗机挂载的核威慑利器,不仅延续了法国四十余年的空基核力量发展脉络,更带出了全球舰载核打击独一份的特殊地位,以及关于战机划代的趣味争议,堪称近期军事领域的焦点事件。
三十年磨一剑:ASMPA 系列的迭代进化之路
法国的空射核导弹研发,始终围绕着 "精干高效" 的核威慑理念。ASMPA-R 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历经三代迭代的技术结晶,每一次升级都精准击中实战需求。
![]()
早前阵风挂载的ASMPA-A画面
1986 年,第一代 ASMP 导弹正式服役,成为法国空基核力量的起点。这款导弹长 5.38 米,弹径 380 毫米,全重 860 公斤,体量仅比鹰击 - 83、鱼叉等常规反舰导弹略重。
它能以 2 马赫的速度飞行,最大射程 300 公里,携带 10-30 万吨当量的核战斗部,当时主要由幻影 2000 战斗机搭载,为法国构建了基础空基核威慑屏障。
随着防空技术的发展,300 公里的射程逐渐难以满足防区外打击需求。
2009 年,改进型 ASMPA-A 应运而生,它完全沿用了初代的尺寸和重量参数,通过升级冲压发动机和优化燃料配方,将射程一举提升至 500 公里,成为此后十余年间法国空射核导弹的绝对主力。
这款导弹不仅适配幻影 2000,更成为 "阵风" 战斗机的核心核打击装备,实现了空海军通用。
![]()
ASMPA-R(上)和ASMPA-A(下)对比,气动布局没啥变化,就尾舵有点区别。前者靠近喷管的舵面更大,后者则反过来,出现这个变化的原因暂不清楚。
2016 年,法国启动 ASMPA-R 的研发项目,目标是在保持现有尺寸的前提下,进一步突破性能瓶颈。2021 年该弹完成首次试射,2023 年率先在空天军战略部队形成战斗力,2025 年 11 月正式列装海军航空兵,完成了海空军全面部署。
![]()
从外观上看,ASMPA-R 与 ASMPA-A 的气动布局基本一致,唯一明显区别是尾舵设计 —— 前者靠近喷管的舵面更大,后者则相反,推测这一调整是为了提升高速飞行时的操控稳定性。
根据法国官方披露,ASMPA-R 的射程已增至 600 公里,最大速度突破 3 马赫,制导系统升级为惯性导航与末端修正相结合的模式,可实施低空地形跟踪飞行和复杂机动,突防能力显著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导弹的冲压发动机进气口和尾喷管部位在官方发布的照片中仍被模糊处理,延续了关键技术的保密传统。
独一份的荣耀:戴高乐号航母的核打击能力
ASMPA-R 的服役,不仅强化了法国的空基核威慑,更让戴高乐号航母成为全球独一份的 "核打击航母","阵风 M" 舰载机也随之成为唯一具备核打击能力的舰载战斗机。
![]()
“阵风M”挂载ASMPA-R
法国海空军没有装备战略轰炸机,战术飞机成为空射核导弹的唯一搭载平台。"阵风" 系列战斗机(包括空军型和海军舰载型 "阵风 M")凭借强大的多任务能力,成为 ASMPA 系列导弹的核心发射载体。
而戴高乐号作为法国唯一的核动力航母,不仅具备舰载机起降能力,更配备了核弹头存储和保障设施,能够支持核导弹的海上部署。
![]()
当然,如无特殊需要,日常巡航的时候戴高乐号是不会带上核弹的。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戴高乐号日常巡航时并不会携带核弹头,只有在特定战略威慑任务中才会进行核装备配置。这种 "平时常态部署,战时快速响应" 的模式,既保证了核威慑的有效性,又降低了日常部署的风险和成本。
在 2025 年 11 月的 "狄俄墨得斯行动" 测试中,一架 "阵风 M" 战斗机从朗迪维肖海军航空基地起飞,挂载 ASMPA-R 完成了模拟核打击任务,岸基雷达站全程跟踪,加油机提供空中支援,充分验证了海基空射核力量的实战可靠性。
这种独特的舰载核打击能力,让法国在核威慑领域形成了差异化优势。与美俄侧重战略轰炸机和潜射核导弹不同,法国将核力量与航母打击群相结合,打造了灵活度更高的海空一体核威慑体系,这也符合其 "独立自主" 的国防政策导向。
未来已来:ASN4G 高超音速核导弹在路上
ASMPA-R 的服役并非终点,法国已启动下一代空射核导弹 ASN4G(代号 "普罗米修斯")的研发,目标是在 2035 年实现服役,届时将全面取代 ASMPA-R。
根据法国国防部公布的规划,ASN4G 将是一款高超音速巡航导弹,飞行速度预计达到 6-7 马赫,射程将在 ASMPA-R 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升,弹体采用特殊隐身材料,能够承受高超音速飞行带来的极端空气动力和热条件。该导弹将搭载新一代核战斗部,配备新型超燃冲压发动机,具备更强的突防能力和打击精度,旨在应对未来更复杂的防空反导体系。
![]()
令人关注的是,ASN4G 的发射平台依然锁定 "阵风" 战斗机。法国达索公司认为,经过 AI 技术升级和航电系统全面优化后的 "阵风"F5 标准型,完全能够达到五代机的技术标准,足以适配高超音速核导弹的发射需求。这一规划也体现了法国武器装备发展 "平台通用化、技术迭代化" 的思路,通过持续升级现有平台,降低新型武器的适配成本。
按照计划,ASN4G 将服役至 2050 年以后,成为法国未来三十余年空基核力量的核心装备。这款导弹的研发,也标志着法国在高超音速技术领域开始发力,试图在新一代战略武器竞赛中保持领先地位。
战机划代乱象:从 "阵风五代机" 到 "5.8 代 F-35"
在关注核导弹技术本身的同时,法国对 "阵风" 战斗机的划代定义,也引发了军事圈的趣味讨论,甚至牵扯出全球战机划代的 "乱象"。
达索公司宣称升级后的 "阵风" 达到五代机标准,这一说法在行业内引发争议。传统意义上的五代机需满足隐身、超音速巡航、先进航电和超视距作战四大指标,而 "阵风" 作为经典的四代半战机,尽管航电系统先进、多任务能力突出,但在隐身性能上与 F-22、歼 - 20 等正统五代机存在明显差距。无独有偶,美国洛马公司也曾宣称 F-35 经过升级后属于 "5.8 代机",这种 "自定标准" 的划代方式,本质上是厂商的宣传策略。
![]()
其实战机划代的争议早有先例。冷战时期,苏 / 俄为了在宣传上占据优势,将米格 - 23 划为第三代战机,苏 - 27、米格 - 29 划为第四代,直接比当时美国对 F-15、F-16 的第三代划代高出一代。这一操作最终迫使美国调整划代标准,将 F-22、F-35 重新划为第五代,形成了如今美俄两套划代体系并存的局面。
这种 "宣传式划代" 背后,是各国在国防工业竞争中的舆论博弈。对于法国而言,将 "阵风" 定义为五代机,既能提升装备的国际影响力,也能为后续出口创造有利条件;洛马公司的 "5.8 代" 说法,同样是为了凸显 F-35 的技术优势。不过对于军事爱好者和专业人士而言,战机的实际性能远比宣传中的划代标签更有意义。
核威慑的底层逻辑:法国的战略选择与国防自主
从 ASMP 到 ASMPA-R,再到未来的 ASN4G,法国空射核导弹的发展历程,始终围绕着 "国防自主" 和 "精干有效" 两大核心原则。作为北约成员国中唯一坚持独立核威慑政策的国家,法国的核力量发展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
法国的核威慑理念强调 "有限但可信",不追求大规模核武库,而是通过技术升级确保核力量的突防能力和打击精度。ASMPA 系列导弹的迭代,始终保持着 "小体量、高速度、远射程" 的特点,既适配战术飞机的挂载需求,又能有效突破敌方防空体系;而将核力量与航母结合的部署模式,更是让法国具备了灵活的核打击选择权。
![]()
ASMPA 系列导弹与 ASN4G 导弹核心参数对比表
这种发展路径,与法国的国家战略密不可分。在国际格局复杂多变的当下,独立的核威慑能力成为法国维护大国地位、保障国家利益的重要支柱。而强大的国防工业基础,为核导弹和战机的持续迭代提供了支撑 —— 从 ASMPA 系列到 ASN4G,从 "阵风" 到未来的 NGF 战斗机,法国始终坚持自主研发,避免对他国技术的依赖。
ASMPA-R 的服役和 ASN4G 的研发,不仅是法国核力量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也反映了全球战略武器发展的新趋势。高超音速技术、隐身技术与核威慑的结合,正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新焦点。而关于战机划代的趣味争议,不过是这场硬核竞争中的小插曲,真正决定实力的,终究是技术水平和实战能力。
未来,随着 ASN4G 的逐步成型和 "阵风" 战机的持续升级,法国的空基核威慑能力还将进一步提升。而这款承载着法国战略野心的核导弹,也将继续影响欧洲乃至全球的安全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