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新时代 新经典 | 筑牢戏剧的第一道防线 ——话剧《立秋》的启示

0
分享至


2025年第11期 总第822期

筑牢戏剧的第一道防线

——话剧《立秋》的启示

文/王宝社

话剧《立秋》第一次进京首演时,我在首都剧场有幸观看,看后很兴奋地感叹剧本叙事角度的巧妙:晋人写晋商,不是歌颂晋商而是表现晋商因故步自封被时代浪潮淹没,但其中又展现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晋商精神;在戏剧结构上,将家族命运与时代变迁双线交织,浓缩于“立秋”一日的仪式感中,暗喻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我作为编剧,觉得这戏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21年过去,适逢立秋,由吴京安领衔主演的明星版,我又有幸观看,依然很兴奋。这是《立秋》第22次进京演出,已经演了881场!国内所设的戏剧类大奖,《立秋》都拿到了,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省话剧院梁春书院长依然邀请专家召开研讨会,这种孜孜以求、希望更上一层楼的精神,本身就让人感慨万千。感慨之余有一个问题总是挥之不去——《立秋》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明星版《立秋》

感动后的追问

在百度上检索话剧《立秋》,噗噗拉拉映入眼帘的,是陈颙导演执导《立秋》的过程及由此发生的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立秋》首演前7天,陈颙导演在排练场因心梗去世,送医前她还叮嘱:“第三幕马洪翰的独白还要再改短三行……”这是她生前最后的话语,去世前她手中紧握着批注版《立秋》的剧本(据说这个剧本如今存放在山西话剧院纪念馆)。其后,陈颙的学生查明哲导演接过老师的火炬继续前行——师徒生死接力,成就经典的过程,也让人感动不已。


老版《立秋》

然而感动之余,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似乎被我们忽略了。陈颙导演与话剧《立秋》的合作过程,是中国戏剧史上导演深度介入剧本创作的经典范例,生动诠释了导演如何以文本再造能力挽救一部濒危的剧本,最终锻造出舞台经典的过程。

于是,问题与启示由此彰显出来:今天,有几个像陈颙这样有着深厚的戏剧文学功底、懂剧本结构、有能力深度介入二度创作、有能力与编剧共谋共生的导演呢?


老版《立秋》

让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陈颙当年接手《立秋》剧本后的情形。山西省话剧院原院长贾茂盛曾撰文介绍,他当年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情,敲开陈颙老师的家门,期待陈颙能执导《立秋》,但陈颙看了剧本后就不容商量地婉拒了,理由是剧本“太散、太平”。随后在北京召开的剧本论证会上,陈颙毫不客气地指出:“我导不了这戏,因为我在没整明白的情况下,如何让演员整明白?演员整不明白,如何让观众整明白?”陈颙当时还直言:“这不是一个能立在舞台上的剧本,它需要一场大手术。”

山西省话剧院随后加强了编剧队伍,将天津的卫中老师(他熟悉中国金融业历史)邀请过来,和姚宝瑄老师一起投入创作。作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姚宝瑄高风亮节,欣然接受了剧院的安排。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或撰写创作谈时,深情回忆并明确提到陈颙导演对剧本的决定性作用。他通常会坦陈初稿的问题,并详细讲述在陈颙的指导下,剧本修改的过程。


老版《立秋》

根据陈颙提的意见,剧本进行了几次大的“手术”,山西省话剧院上上下下也如晋商一样执着,编剧姚宝瑄、卫中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修改。这个过程是反复的,陈颙持续关注并提出修改建议,其间,陈颙带病深入山西采风。据贾茂盛院长回忆,“她的案头资料累积了厚厚的一大摞,看上去快有一米了”。修改后的剧本将晋商兴衰史升华为对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哲学反思。剧本脱胎换骨,陈颙老师终于答应拿起《立秋》的导棒,走进山西省话剧院的排练场。

陈颙从开始婉拒《立秋》到全身心投入排练,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操作性极强的实战教材。其核心内容警示我们:要像重视生命一样重视剧本,因为剧本是戏剧的第一道防线。如果第一道防线崩溃,后边的排练将会一地鸡毛,乃至“洪水肆虐”,后果不堪设想。


明星版《立秋》

无独有偶,我最近拜读了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剧作家陈涌泉先生的一篇文章,文中强调“剧本不牢,地动山摇”。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生死一线的戏剧生存法则;是见证无数剧组因剧本漏洞遭遇删改重排,乃至遭遇资方撤资的心血淬炼之谈;是实践出真知的苦心忠告。这篇文章最近在戏剧圈内传来传去,成了圈内网红级话题。

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荣誉的许还山先生,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好的剧本遇到优秀的导演,再加上好的演员,这戏绝对能获得成功;好的剧本碰上一般的导演,也能保住水准;好的剧本碰上实力不济的导演,它也不会到及格线以下。以上这些,都有一个大前提——剧本要过硬。反过来说,烂剧本碰上好导演也没用,除非大改。”


明星版《立秋》

看来,无论是戏剧还是电影,都证明了一条铁律:只有剧本牢靠了,才能筑牢戏剧的第一道防线,避免一部戏的投资打水漂,才有可能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戏剧精品力作。

导演与编剧“共谋共生”


明星版《立秋》

陈颙筑牢戏剧第一道防线的行动是中国话剧艺术的优秀传统。焦菊隐先生和老舍先生的合作也早已证明导演和编剧只有共谋共生才能创造出经典剧目。

老舍先生《龙须沟》的初稿偏重“群像纪实”,缺乏戏剧冲突的集中性,人物关系较松散。焦菊隐先生介入后,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将生活观察反馈给老舍先生,以此推动了剧本的修改,由老舍先生初稿的“政策宣传剧”,升华为充满生活质感的社会生活史诗,形成了悲悯而诗意的现实主义风格。


老版《立秋》

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茶馆》的初稿叫《秦氏三兄弟》,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抗战”为线,主线是康梁后人的革命活动。焦菊隐先生介入后,与演员于是之先生等人广泛讨论,力主“以茶馆为轴心,浓缩社会剖面”,删除革命主线,聚焦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小人物的命运。焦菊隐和老舍两位大家共谋共生的结果,成就了中国话剧难以逾越的经典之作。

戏剧界如此,电影界也如是。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为什么创造了那么多世界级经典电影?因为他身后有一个叫桥本忍的优秀剧作家,而黑泽明本人因为早年写过剧本,懂得如何与编剧合作。美国电影《教父》系列是世界电影艺术的高峰,科波拉作为导演,开始是从编剧起步的,他和黑泽明一样,懂得一个剧本的结构之难,方能与《教父》的原著普佐一起创造了“科波拉+普佐”的合作模式,这个模式其实就是导演与编剧的共谋共生。


老版《立秋》

焦菊隐先生说:“导演不是解释剧本的,而是与作家共同创造另一个新的艺术作品。”这种“共谋、共生”的关系使《龙须沟》和《茶馆》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罕见的文学性、思想性、剧场性高度统一的典范,成为“导演与编剧互为主体性”的教材。

对《立秋》剧本的反复打磨和大幅修改,我们不应仅停留在对陈颙老师与山西省话剧院合作所展现的艺德和人品的赞誉上,更要深刻认识到导演与编剧“共谋共生”的重要性。


老版《立秋》

贾茂盛回忆说:“陈颙老师在修改剧本的过程中,不断给编剧提出问题,关键是她不轻易提,只要提了,接下来就会告诉你怎么做。”也就是说,陈颙老师提出问题的同时,已经想明白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毫无疑问,在《立秋》的前期,陈颙承担了剧本医生的角色,她指出剧本的问题(病灶),接着就和编剧一起,广泛讨论并拿出治疗方案——是动手术还是吃药,杜绝有问题(有病乃至大病)的剧本进入排练场。唯有如此,才会让一个健康的生命面世。

焦菊隐先生能与文学家老舍先生共谋共生,也是因为他深谙剧本创作规律。焦先生年轻的时候创作过不少剧本,还翻译了29部剧本。没有资料证明陈颙年轻时是否写过剧本,但她和焦先生一样是翻译家,翻译了多部剧本。我曾经很荣幸地和陈颙老师聊过剧本结构问题。那是2003年前后,陈颙老师在观看我编剧、导演的喜剧《托儿》之后,我在剧场前厅听她聊《托儿》的得与失时,不禁惊讶于她对剧本的透视力,感叹她如职业编剧一样懂得剧本结构!

导演与编剧共谋共生的前提是导演懂得剧本结构。唯有懂得剧本结构,才有可能与编剧共谋共生。

“二度创作”的乱象

导演如果拿到一个好的剧本,再加以严谨的艺术态度创作,便是一个院团的幸运,这种幸运的情况有,但不多见。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情形是,中国话剧的优良传统——导演与编剧共谋共生的关系日渐式微,乱修乱改剧本的现象屡见不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导演与编剧二者的创作严重割裂,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明星版《立秋》

第一,编剧闭门创作、导演机械执行,沦为“技术工匠”。

第二,因为部分院团追求“短平快”项目,压缩剧本打磨与导演介入周期,导演无法真正深入二度创作。

第三,导演懂剧本却读不出剧本结构的优劣。

懂剧本为何还读不出剧本结构的优劣?因为剧本阅读是一种特殊的阅读,对于业内人和业外人的阅读要求是不一样的,业内人真正读懂剧本,是读懂了剧本的结构。


老版《立秋》

有些导演曾经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观其之前的创作案例,是懂剧本结构的,但因“接活”太多,“挣快钱”带来创作上的浮躁,导致生命和工作节奏的紊乱,这种情形下当然读不懂或者读不出剧本结构的优劣。在读不懂还认为读懂了的情形下,上手使用“行活”模式排练,导致剧本结构元素中,诸如“戏剧必须场面”与“戏剧情感高潮”的关系分不清。这两者的模糊不清,直接导致主题情感诉求的模糊不清,主题情感诉求的模糊不清,就会导致陈颙导演所强调的“我整不明白怎么让演员整明白,演员整不明白怎么让观众整明白”的严重后果。“整明白整不明白”的前提,不仅仅针对一部剧的主题是否思想鲜明,更多的是指剧本结构,结构对了,主题思想的鲜明与深浅,便会洞若观火。

以上这种懂剧本却读不出剧本结构的现象,是导演没有真正明白剧本结构元素,还是因为“行活”忽略了剧本结构中的基本元素呢?“行活”的做法,导致一部又一部戏的“同质化”。


老版《立秋》

第四,导演不懂剧本结构却上手修改剧本。

导演不懂剧本结构可以和编剧分析、讨论,但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导演不懂结构又不与编剧见面,读了剧本就修改,仿佛不修改剧本就不足以显示其导演才华。修改的结果是泥沙俱下,好的东西也给删掉了。我作为编剧就遇到过这样的现象,这位导演的导演语汇很丰富,有激情也有才华,但就是不懂剧本结构。比如,“戏扣”的作用是引燃戏剧核心事件。导演没读出“戏扣”的设置,或者不知道“戏扣”在剧本结构中的作用,在不与编剧见面讨论的情况下,见扣解扣,通通删掉,导致后边的戏失去了本来应该有的戏剧期待和戏剧张力,使得演出与文本严重脱节。

我想说明的是,本文受《立秋》成功的启发,着重探讨导演与编剧共谋共生的问题。列举导演存在的问题,不是说编剧没有问题,编剧的问题不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无论如何,这种冠之以“导演二度创作”的乱象,戏剧人都应该大胆面对。不直面问题,就只能被问题拖着走,结果是让有限的、宝贵的剧目投资打水漂,不仅连响声都听不到,最后还会因演出的浅薄化、套路化、同质化,让观众远离剧场。

筑牢戏剧的第一道防线

讨论共谋共生、筑牢戏剧第一道防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导演可不都是像焦菊隐、陈颙先生那样懂得剧本结构、有深厚戏剧文学功底的,好导演遇到好剧本是剧团的幸运,但不懂结构的导演又遇到结构欠缺的二流、三流的剧本怎么办?

《立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强化导演和编剧共谋共生的创作机制,引进剧本医生这一角色,和导演一同进入二度创作。

(一)剧本医生制度的建立

前边提到,陈颙老师在给《立秋》提意见、建议“动大手术”的过程中,其实担当了剧本医生这一角色。假如导演提不出剧本结构的问题,没有剧本医生的功力,乱吃药乱打针,如同庸医看病,小病治成大病,大病导致病危,怎么办?在剧院艺委会反复论证的情况下,剧院作为投资出品方此时就有责任请出资深的剧作家担当剧本医生。召开剧本研讨会,多半停留在“理论医学”阶段,请负责任的剧作家担当剧本医生,是“临床医学”,剧本医生不是仅仅提一次意见、参加一次剧本研讨会、拿走一点辛苦费而已,剧院应将剧本医生视为主创人员,让他们帮助不懂剧本结构的导演,把脉、问诊、治疗。这样,导演、编剧、剧本医生便会形成共谋共生的第一道戏剧防线,避免“剧本不牢,地动山摇”的问题。

(二)导演教育体系的问题

导演的基本功是看懂剧本、提升剧本,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大导演科波拉曾在论述导演必须懂得剧本结构的重要性时写道:导演看不懂剧本结构,如同乐队指挥看不懂总谱,也如同船长看不懂航海图。

最近几年,我时常有意识地和一些中青年导演聊剧本,深感大部分导演对剧本结构的元素以及元素所起到的作用认知模糊乃至根本不知道。因为他们在戏剧学院读导演系时,剧本写作、改写实践课程占比不足,所谓编剧课也只是写一些小品、戏剧片段而已。课程设置中很少甚至没有专业编剧老师给他们上编剧课,更没有写一个完整剧本的实操训练。如此,学生当然缺乏全流程剧本开发的经验,所谓的“二度创作”便会导致盲目开发。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只在戏剧理论上对剧本结构有了解是远远不够的,理论不联系实践,就会出现地球仪与地球的关系——无论把地球仪讲述得多么美丽,人的双脚是踏不上去的。

希望戏剧艺术院校重视对导演系的学生进行剧本写作训练,增加“剧本写作”“导演文本改写”课程。导演只有通过写作训练、熟悉剧本结构,才有可能与编剧共谋共生。

(三)建立“中国当代导演经典剧目文本处理案例库”

戏剧出版社可以出版有关导演与编剧共谋共生的系列丛书,在已经成为艺术经典的成功案例中,提炼方法论,给导演系的课程以及戏剧从业者提供一个可以模拟、借鉴、学习的最佳路径。

话剧《立秋》的贯穿台词是“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我的理解是,戏剧导演的“业”,应如陈颙老师那样,敬畏文本、深入二度创作;戏剧的“勤”,是时常扪心叩问——剧本结构是戏剧创作的要津,我们与陈颙老师等老一辈艺术家相比相差多少?“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此出发,勤思勤练,才能打牢戏剧文学的根基,攀登时代的戏剧艺术高峰。

希望借《立秋》带给我们的启示,建立完善的戏剧排练程序、戏剧教育机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既能理解剧本又能进行出色二度创作的导演人才,为中国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系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工作部文工团艺术指导,一级编剧,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

责编 罗松

制作 孙竹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渔村逆袭?“电诈恶魔”陈志老婆是四川人,150亿比特币沾满血泪

渔村逆袭?“电诈恶魔”陈志老婆是四川人,150亿比特币沾满血泪

豆腐脑观察局
2025-11-17 06:50:03
金鸡奖成“照妖镜”,宋佳被倪萍嘲讽,饺子导演缺席,太多人破防

金鸡奖成“照妖镜”,宋佳被倪萍嘲讽,饺子导演缺席,太多人破防

叶公子
2025-11-16 22:02:12
高市早苗拒不撤回,第一波制裁来了;关键时刻,中日海军隔空对阵

高市早苗拒不撤回,第一波制裁来了;关键时刻,中日海军隔空对阵

时时有聊
2025-11-16 13:56:02
中方下达最后通牒,日本民众围堵首相官邸,高市早苗认输不远了?

中方下达最后通牒,日本民众围堵首相官邸,高市早苗认输不远了?

时时有聊
2025-11-16 16:23:45
长治反杀案反转!通话记录铁证揭示,三大破绽确认正当防卫

长治反杀案反转!通话记录铁证揭示,三大破绽确认正当防卫

行走的知识库
2025-11-17 06:10:53
独家评论:48小时内64机舰“围台”!大陆反制要让“台独”有痛感

独家评论:48小时内64机舰“围台”!大陆反制要让“台独”有痛感

海峡导报社
2025-11-16 23:31:20
80后已经有1100万人提前下车了。

80后已经有1100万人提前下车了。

爱吃糖的猫cat
2025-11-16 18:27:38
全网求救:女大学生疑因举报社区书记被关精神病8年!

全网求救:女大学生疑因举报社区书记被关精神病8年!

兵叔评说
2025-11-17 12:03:30
中国文的武的都上了!高市早苗出新招:一拖到底,不信没人帮日本

中国文的武的都上了!高市早苗出新招:一拖到底,不信没人帮日本

现代小青青慕慕
2025-11-17 09:47:27
央视曝光4种“致癌日用品”,家里千万别囤!越囤全家身体越差!

央视曝光4种“致癌日用品”,家里千万别囤!越囤全家身体越差!

39健康网
2025-11-16 20:35:40
血迹太空可见,苏丹这场大屠杀何以发生?

血迹太空可见,苏丹这场大屠杀何以发生?

新京报
2025-11-17 13:13:52
泰王不懂妻美!和苏提达王后参观北京航天城,对其使眼神表情严肃

泰王不懂妻美!和苏提达王后参观北京航天城,对其使眼神表情严肃

可乐谈情感
2025-11-17 13:44:56
樊振东男单夺冠燃爆全网!干掉世界第一第二,却不能替国家队出战

樊振东男单夺冠燃爆全网!干掉世界第一第二,却不能替国家队出战

阿纂看事
2025-11-16 16:50:00
经济形势有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

经济形势有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

经济学教授V
2025-11-16 18:05:56
“狗主人有五次不死机会,他们还串供了”,来自李胜律师最新爆料

“狗主人有五次不死机会,他们还串供了”,来自李胜律师最新爆料

汉史趣闻
2025-11-16 17:22:09
解放军:日本全境将成为攻击目标,15分钟精准覆盖!这是实战预告

解放军:日本全境将成为攻击目标,15分钟精准覆盖!这是实战预告

阿芒娱乐说
2025-11-17 09:08:41
因“恶意返乡团聚”引发的大规模兵变,敲响唐朝灭亡的丧钟|文史宴

因“恶意返乡团聚”引发的大规模兵变,敲响唐朝灭亡的丧钟|文史宴

文史宴
2024-02-07 22:46:02
霍尊复出,亮相音乐节连唱9首歌曲;4年前宣布退圈:我的错,我来扛

霍尊复出,亮相音乐节连唱9首歌曲;4年前宣布退圈:我的错,我来扛

台州交通广播
2025-11-17 11:39:46
日媒:中国的反应超出预期

日媒:中国的反应超出预期

扬子晚报
2025-11-16 22:58:27
北京最大山姆11月21日开业!排队线已架好,代购火速拉群

北京最大山姆11月21日开业!排队线已架好,代购火速拉群

北京商报
2025-11-17 12:45:44
2025-11-17 15:39:00
联忠评戏 incentive-icons
联忠评戏
品品戏 会会友
3024文章数 64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这雪景,太美了!

头条要闻

台34个团体严正抗议:拒绝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牺牲品

头条要闻

台34个团体严正抗议:拒绝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牺牲品

体育要闻

当家球星受伤后,球迷乐翻了天?

娱乐要闻

二次封后的宋佳凭什么狂妄?

财经要闻

疯狂的"吸金村":村民大肆盗采地下水

科技要闻

有了通义和夸克,阿里为何再推千问App?

汽车要闻

荣威M7+豆包大模型 用车机AI策划说车视频怎么样?

态度原创

旅游
房产
亲子
教育
军事航空

旅游要闻

安徽黄山:云涛卷翠 天地共成诗画

房产要闻

首开狂卖6.68亿!海口这个顶级教育红盘,引爆海口楼市!

亲子要闻

娃娃手指跟爸爸一模一样,从甘肃过来就想让小手漂亮一点

教育要闻

12岁小学生自杀

军事要闻

安理会将表决加沙问题草案 美以在关键问题上有分歧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