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家门口的小霸王,外面的小绵羊——你的孩子是否也戴着两副面具?
有妈妈分享说,女儿非常“社牛”,在外面见到陌生的小朋友或者比她大一些的哥哥姐姐,都会主动询问:“可以和我一起玩吗?”
但令人心疼的是,不一会儿,孩子可能就会被欺负,双眼迷茫又委屈。
虽然教过她应对技巧:“如果小朋友推你或者打你,你要大声制止‘不可以打人’。”但女儿每次遇到同类情况,还是不知所措。
有一次,她和好朋友在外面玩,遇到另一个女孩。女儿热情地招呼她一起玩,结果这个女孩拉起女儿好朋友的手就跑,边跑边说:“不要和你玩。”女儿瞬间破防,站在那里爆哭。
然而,一回到家,这个“受气包”就变成了“小霸王”,她说一不二,对谁都发脾气。
像这样的案例,在日常生活中数不胜数,很多家长都有同感!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家里像只老虎,出门却变成小猫?
其实孩子的“分裂表现”从不是天生的。
儿童心理学家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早有揭示:孩子的行为模式,本质是家庭环境的“镜像投射”。
尤其是以下三类家长,正在悄悄养出“窝里横外面怂”的孩子。
![]()
第一类家长:放纵娇惯型——把 “溺爱” 当成 “爱”
在这类家庭里,孩子永远是宇宙中心。
他们要什么给什么,发脾气从不被批评,甚至打父母、打爷爷奶奶,大人都觉得孩子可爱,还笑嘻嘻地接受。
我们附近有家人就是这样,孙子两三岁开始,一高兴起来就打爷爷的头。
爷爷非但不阻止,还笑着“哎呀哎呀”,孩子觉得好玩,更来劲了。
爷爷还笑着说:“孩子长本事了,力气真大,到外面不会被人欺负!”
然而,孩子上幼儿园后却成了受气包,被同学抢玩具、推搡,从来不敢吭声,只会默默地哭泣。
这就是典型的“溺爱型养育”。
这些家长误读了“爱与自由”的真谛,把放任当尊重,把纵容当关爱。
这种低要求、高回应的相处模式,会让孩子形成错误认知:“家里人必须顺从我,外面人也该如此”。
但当他在外面尝试后很快就明白,他的跋扈在外面无效,只有在最亲的人面前才管用。
自保意识,让他悄悄形成了在家里横行霸道,在外面脆弱心虚的习惯。
![]()
第二类家长:坏榜样的示范——坏脾气都给家人看
这类家长在外面可能彬彬有礼,在家却霸道蛮横——对伴侣不体贴,对老人不尊重。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学会了“看人下菜碟”。
邻居一家就是这样,对外人非常友好,别人家有事,他们都积极帮忙。
可是,他们自己家里却经常闹得鸡犬不宁。
儿子媳妇数次吵回娘家,到了孙子媳妇也是如出一辙。几代人惊人的一致,却从来没有觉察到自己哪里有问题。
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早就告诉我们,儿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来学习行为模式。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观察学习对象。
这类家庭中,孩子无形中学到的是:强者可以欺负弱者,家人是不需要尊重的。
然而,当他们走出家门,看到外面的世界却是互相谦让、彼此帮助,在自己遇到困难时也确实得到了相应的回馈。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两套不同的标准,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们形成了“窝里横,外面怂”的双面人格。
![]()
第三类家长:替孩子解决问题——过度保护的控制者
除了前两类,还有一类家长同样值得警惕:他们过度保护,限制孩子探索外界,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外面怂”。
这些家长整天把“外面危险”挂在嘴边,过分干预孩子的社交冲突,剥夺了他们学习独立解决矛盾的机会。
带孩子在外面玩时,常看到有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寸步不离。
一旦发现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有冲突的苗头,立马走上前制止,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主动解决社交问题的能力。
当这些孩子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求助父母。如果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只能无助地哭泣。
发展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3-6岁的儿童正处于主动感对内疚感的关键发展阶段。如果这个阶段孩子探索外界的行为不断被抑制,就会产生对外部世界的恐惧和不确定感。
孩子的情绪总要有个出口,不在外面发泄,就转移到家里。
当他在家里试探后发现,这里是安全的发泄场所,就尽情释放情绪;而在外面的世界,他感到无助和恐惧,表现得畏首畏尾。
![]()
改变从现在开始:打破“窝里横外面怂”的循环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清晰的家庭规则与底线教育
爱需要有边界。
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不是。并且,用行动拒绝孩子的无理取闹。
比如“我们家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不允许打人”“说话要礼貌,不可以大呼小叫”。规则一旦设立,全家人都要遵守执行。
2、家长以身作则,构建尊重平等的家庭氛围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
尊重伴侣,孝敬老人,让孩子看到家人之间是如何友好沟通、解决分歧的。
3、为孩子创造安全的社交环境,循序渐进
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开始时可以在旁陪伴,给孩子安全感,然后逐渐延长让孩子独立社交的时间。
孩子在外受挫时,不要急着插手,引导他自己思考解决方法。
4、情绪教育的双重功课
教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你生气是因为...,但打人是不对的,你可以说出来。”
同时也要教孩子应对外界的勇气:“那个小朋友抢你的玩具,你可以看着他的眼睛说‘这是我的’。”
5、全家统一教育理念
召开家庭会议,让所有照顾者都理解并执行相同的教育原则,避免孩子在不同家长面前表现不一。
![]()
孩子的 “横” 是求关注,“怂” 是缺底气。
“窝里横外面怂”不是孩子天生的人格缺陷,而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打破这个模式,需要家长的觉醒、勇气和坚持。
当我们在家立好规矩、做好榜样、给足引导,孩子自然会成长为在家懂分寸、在外有勇气的模样。
毕竟,能滋养出强大内心的,从来不是溺爱与纵容,而是有温度的规则和不缺席的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