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延平
明清时期,武安城多次被农民武装攻占,武安“县太爷”或被俘、或受伤、或自杀、或潜逃……
大明正德六年(1511年),“响马”杨虎一部攻破武安城,民女高小梅等遇害,知县梁敏政身受重伤,撤职查办。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武装李自成一部攻占武安城,知县窦惟辂自刎重伤,后饮毒殉国。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林凤祥部攻陷武安城,567名绅民妇孺遇难,知县钱应升携金潜逃,后敷衍罪责,绅民联名控诉,其服毒谢罪。
这些事,明清的《武安县志》都有记载。但是,明代还有一次农民武装攻破武安县城,知县被俘,《武安县志》却没有一字记载,而其原籍志书却记载详实。
这个武安知县便是何仲山。
今天,我们聊聊明代武安“芝麻官”何仲山的那些事。
![]()
《武安县志•职官志》(清康熙版)记载何仲山
据《武安县志•职官志》(清康熙版)记载:“何仲山,四川涪(fú)州(今属重庆市)人,由举人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任。”
弘治十八年,大明朝那位历经坎坷的明孝宗朱祐樘于五月初七驾崩,最不愿意当皇帝的太子朱厚照继承大统,改元正德,开启武宗朝。
这年,出生于四川省涪州何氏家族举人、人到中年的何仲山被朝廷任命为武安知县,不远千里,走马上任。
![]()
《涪州志》(清康熙版)记载何仲山
据《涪州志•科第》(清康熙版)记载:“何仲山,字敬轩,明成化丁酉(公元1477年)科举人。”
明代,武安官场的版图上,何仲山算不上什么“大咖”,他既没有“建置”,也没有“建制”。但论起家世渊源和为官气节,他却能把“硬骨头”和“清口碑”刻进了“志书”和“墓志铭”。
何仲山出生于四川涪州垫江鹤游坪的名门望族,何家在当地那可是响当当的“名门硬核”。至今,鹤游坪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山寨式古城堡建筑群。
他的祖上是明朝开国将领“建威将军”何德明,战死沙场;爷爷何清在平叛战斗中壮烈牺牲,被诰赠“显武将军”,赐谥“义烈”;老爹何友亮,因为身体文弱推辞了荫封,以贡生的身份出任巴东县令。
涪州何氏一族,为保大明江山,可谓“满门忠烈”。一句话,这是一个几代人都把“忠勇”刻进DNA的武将世家。
到了何仲山这辈,他也像老爹一样,苦读圣贤书,凭着自身学识考中举人,也成了家族中走科举路线的“官员”。
![]()
《涪州志•乡贤》(清康熙版)记载的何仲山
又据《涪州志•乡贤》(清康熙版)记载:“何仲山,成化丁酉举人。任武安令,抗贼不屈,郤(què)金不受,崇祀名宦,又祀乡贤。”
“郤金不受”出自《后汉书·杨震传》“郤金暮夜”。东汉杨震为东莱太守,途经昌邑,县令王密求见。至晚,以十金奉杨曰:“暮夜无知者。”杨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遂拒而不受。后来指“为官清廉”。
何仲山上任武安知县,堪称踩在了明朝中叶农民起义的“风暴前夜”。
这时候,老朱家打下江山后给农民分的土地多被豪强地主兼并,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成为地主的佃农、流民。
特别是华北农民深受“马政之害”。为朝廷养马的“马户”,由于不能按时供马,不得不“卖田产,鬻男女,以充其数,苦不可言”,当时有人形容为“江南之患粮为最,河北之患马为最”。
阶级矛盾的日趋激烈,农民暴动的连绵不断。武安县周边地区终究不得安宁,以刘六、刘七、杨虎等为代表的“响马”为了生存,开始“劫富济贫”。
何仲山三年任上,武安临邑的“响马”终于流窜到武安境内,何仲山被迫仓促应战。
《重修涪州志•人物志•忠烈》(清同治版)详细记载了这场战斗的经过。(《重修涪州志》(清道光版)是“文存”。)
![]()
《重修涪州志•人物志》(清同治版)记载的何仲山
![]()
《重修涪州志•人物志》(清同治版)记载的何仲山
![]()
《重修涪州志•人物志》(清同治版)记载的何仲山
![]()
《重修涪州志•人物志》(清同治版)记载的何仲山
这篇“人物传记”选用的是户部给事中刘茝(zhǐ)给何仲山写的墓志铭。
由于篇幅较长,我们只选其中一部分,有兴趣的读者断句自读吧!
“……(何仲山)孝友成性,学富才优。成化丁酉举人,选授河南武安县令。爱民如子,宽猛适宜,众口称召杜焉。会邻邑土寇作乱,率众来攻。公仓卒之间,穷于捍御,城陷被执。慷慨誓死,守正不阿。贼亦素重其人,欲生用之。乃䌸之高竿,集矢拟之。而公心如铁石,言词愈厉。迫胁终日,卒莫能少夺其志。贼义而释之。凡仓库钱谷,俱无少损。且与金三百,委而去之。公义不受污,尽匿文庙承尘上。解组之日,乃语其土人,俾取之以修其庙……”
墓志铭对何仲山在武安任上评论是“爱民如子,宽猛适宜,众口称召杜焉。”
“召杜”出自典故“召父杜母” ,指西汉召信臣与东汉杜诗,后成为称颂廉洁奉公好官的代名词。
何仲山就是这么一个好官,面对“响马”攻城,他没有选择跑路,而是仓促之间坚守城池,由于防御力量单薄,城陷而被俘。他慷慨激昂,立誓赴死,坚守正道,毫不屈服!
历史上,有部分“响马”号称“义匪”,严格遵循“十不抢三不杀”原则,即不抢不杀清官、孝子、节妇等特定人群。
攻占武安的这伙“响马”也许是“义匪”,一向敬重何知县的为人,企图动员这个将门之后入伙,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但是,何仲山誓死不降。于是,“响马”便把他绑在高高的竿子上,集中弓箭对准他,威逼利诱。
何仲山的心志仍如同铁石,言辞更加严厉。“响马”威逼胁迫了一整天,最终丝毫也没有改变他的志向。
“响马”被何仲山的义举所感动,无奈之下释放了他。武安城所有仓库里的钱财粮谷,没有丝毫损失。
临走时,“响马”还给了何仲山三百两银子。他坚守道义,不愿被这些钱财玷污,把银子全部藏到武安文庙的天花板上面。直到他卸任离职那天,才告诉当地百姓,让他们取出来用以修缮文庙。
何仲山面对“响马”的暴力恐吓和金钱利诱,慷慨不屈,大义凛然,尽显做官的气节与担当。正如其墓志铭所感慨的那样:“士人的气节操守,总是在困境中才能显现啊!”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人当读书谈道,莫不激昂慷慨,轩然自命为古之贤人。一曰临小利害,仅如毛发,乃低首下心,婢膝奴颜,颓然丧其所守。甚且有见锱铢而动色者。闻公之风,其亦可以少媿(kuì)也夫!”(摘自何仲山墓志铭)
何仲山作为武安知县虽然“抗贼不屈,郤金不受”,但是,他毕竟作为武安“一把手”领导无方,抗贼不力,不仅让“响马”打进了武安城,而且自己也成了俘虏,其政治生命可想而知。正德三年(1508年)直隶房山进士梁敏政接替何仲山出任武安知县。
何仲山原籍志书说其“崇祀名宦,又祀乡贤”,我翻遍了《武安县志》各版本,也没有找到“名宦”何仲山的记载,看来正如其墓志铭所写只是祀“乡贤祠”。
但是,这并不影响何仲山墓志铭的总评价:“忠孝廉节,儒者之大闲也。故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孔子以为成人;临大节而不夺,曾子以为君子。敬轩何公,非其人也耶?”
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忠诚、孝顺、廉洁、守节,是儒者的根本操守。所以,见到利益能想到道义,面临危难就能献出生命,孔子认为这样的人是完美的人;面对重大考验而绝不屈服,曾子认为这样的人是君子。敬轩何公(何仲山),难道不正是这样的人吗?”
铭曰:“人莫得而生之,亦莫得而死之。呜呼公也,而能如斯!”
铭文说:“(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别人能让他生,也不是别人能让他死。(他的生死价值由自己的操守决定)。唉,何公啊,竟然能够做到这样!”
何仲山是怎么去世的呢?享年多少岁呢?他的墓志铭怎么没有记载呢?我觉得是个迷!
何仲山后代也多有成就,孙子何楚以贡生任松滋令;曾孙何以让官至大名府等,家族延续了“读书传家,忠孝节义”的光荣传统。
![]()
《涪州志》(清道光版)记载何仲山
何仲山孙子《何公珩所(何楚)暨何母吴孺人墓志铭》对何仲山有“慷慨抗贼,大义凛然”的评价。
何仲山曾说:“格致诚正透三关,方为学者;忠孝廉节少一字,决不成人。”
是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要透彻领悟这种境界,才能算是真正的学者;“忠、孝、廉、节”这四个字,缺少任何一个,都决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完人!
参考文献:《武安县志》(清康熙版)、《涪州志》(清康熙版)、《重修涪州志》(清同治版)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