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天津直博会上,那架38吨级重型直升机模型又一次摆在了展台上。
9年前中俄刚签合作协议时,谁能想到9年后依旧只能看模型?俄罗斯那边总说项目在推进,可实际上,连验证机的影子都没见过。
反倒是中国这边,5000千瓦级涡轴发动机已经拿到生产许可,AC333重型直升机项目直接就立项启动了。这事儿琢磨琢磨,能透出啥门道来?
![]()
谈了9年,连原型机都没见着
我们先从2016年那回说起,当时中俄签协议时确实挺美好的,计划38.2吨的起飞重量,15吨的外挂能力,专门解决解放军重型运输的短板。
那时候部队主力的直-8系列,最多只能吊6吨东西,碰到装甲车辆根本没辙。高原地区部署装备,全靠汽车一点点往上运,效率低得让人着急。要是AHL合作项目能成,陆军山地突击、海军两栖登陆的能力都能提一大截。
可合作刚一开始就不顺利。俄罗斯想在米-26的基础上改,米-26起飞重量56吨、载重20吨是不假,但体型太大,油耗更是吓人,每小时维护成本要13万。
![]()
可中国想要的是更灵活的机型,能上军舰、能飞高原,还得经济实惠。而且米-26那套老工艺,苏联时期的供应链早就断了,俄罗斯自己生产都困难,拿过来改风险太高。
2017年双方拿出方案,就开始各执一词。到2019年,旋翼传动系统设计完了,可细节问题上又开始扯皮。2020年疫情一来,进度直接慢了下来。2021年11月好不容易签了正式合同,说2023年要建原型机。
结果呢?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俄罗斯把资源全投到本土,联合会议没开几次,技术交流改成视频聊天,实质性的工作基本停了。
![]()
到2023年,零部件短缺问题更严重了。中国这边提出要加舰载功能,适配海军075两栖攻击舰,可俄罗斯压根不感兴趣,坚持要按原设计来。2024年5月俄罗斯工贸部长还表态“技术规格快定了”,可天津博览会上展出的还是老模型。
2025年8月又说“联合开发继续推进”,但实际上啥进展都没有。9年过去,连首飞日期都不敢定,这合作基本就是凉透了。
发动机瓶颈一破,整个局面就活了
重型直升机能不能飞起来、能不能扛重物,核心全在发动机上。美国CH-53K用了三台5600千瓦的GE38发动机,总功率16800马力,连F-35战斗机都能吊起来。
![]()
以前中国没有这个级别的涡轴发动机,只能看着别人的好东西眼馋。AHL项目早期还考虑过乌克兰的D-136发动机,这是米-26的同款,功率7460千瓦,可靠性没问题,可俄乌一打仗,马达西奇工厂直接被炸,这条路彻底堵死了。
俄罗斯自己推的PD-12V发动机,功率8826千瓦,听着挺厉害,可到2025年还在测试阶段,成熟度根本说不准。就算真能用,供应链握在别人手里,关键时刻被卡脖子咋办?这事儿跟CR929客机的情况差不多,俄方2023年退出后,中国改名C929自己干,根子上就是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
![]()
转机出在2019年。那年航展上,中国展出了5000千瓦级涡桨概念机,要知道涡桨和涡轴技术相通,这就意味着大功率涡轴发动机也在暗中攻关。2022年地面台架测试顺利跑通,耐久性测试几百个小时都没出问题。2024年高空模拟测试也过了,在海拔5500米的高度,还能保持92%的功率,比米-26那套动力系统强多了。
2025年6月,首款AES100涡轴发动机下线,还拿到了生产许可。单台功率5200千瓦,三台并联总输出15600千瓦,虽说比CH-53K略低,但重量更轻,推重比达到9.1。
![]()
关键是材料上突破大,单晶涡轮叶片能扛1400度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做的燃烧室减重60%,热端部件寿命从5000小时提到了1.2万小时。这套技术不光能用在直升机上,运-30中型运输机的涡桨发动机也能沾光。
9月辽宁航空产业大会上,中国航发还推介了AEP500涡桨发动机,也是5000千瓦级的,装机时长已经突破百万小时,配在AG600水陆飞机上稳得很。
发动机这关一过,重型直升机项目的底气立马就足了。AC333项目立项后,直接用三台5000千瓦发动机,起飞重量在35到40吨之间,外挂能力15吨,2027年首飞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
![]()
解放军等的就是能扛重活的家伙
部队对重型直升机的需求有多迫切?看看现有装备就知道了。直-20是10吨级通用机型,侦察、运人还行,但吊不了重装备。直-8L起飞重量15吨,外挂6吨,能运山猫全地形车,可碰到猛士装甲车就没辙了,它的货舱高2米、宽2.3米,根本塞不进去。空突部队没有伴随重火力,真打起来就容易吃亏。
高原地区的问题最麻烦,西藏平均海拔4000多米,空气稀薄,发动机功率衰减得厉害。直-8改装后勉强能适应,但载重量大打折扣。举个例子,2008年汶川地震时,堰塞湖疏通全靠租来的米-26,吊着重型机械才搞定。
![]()
AC333的设计指标就是盯着这些痛点来的。实用升限5700米,在高原4500米的高度还能吊15吨货物,比米-26在同高度10吨的载重强一截。七叶旋翼能减少振动,悬停时很稳,适合复杂地形。
而且是模块化设计,任务构型转换快,陆军用来吊榴弹炮,海军装到两栖舰上,空军用来投送装备,真正做到一机多用。
![]()
跟国际同类机型比,美国CH-47起飞重量22.6吨,载重12.1吨,用两台3529千瓦发动机,性能均衡但载重偏低。CH-53K起飞重量38.4吨,载重15.9吨,三台5600千瓦发动机,能力顶尖但造价太高,单价要1.3亿美元。
中国的方案在性能和成本之间找了个平衡,预计造价能低30%,维护周期也短,适合大规模装备。
自己干才是硬道理
AHL项目拖了9年没成,教训挺深刻的,国际合作不是不行,但核心技术必须自己掌握。俄罗斯有自己的盘算,地缘压力大,这个项目的优先级根本排不上号。中国军队的需求等不起,与其耗着,不如集中资源自己研发。
![]()
发动机突破后,整个产业链也跟着升级。高温合金材料实现批量生产,比传统钢材轻40%,强度还高20%,传动齿轮箱的寿命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测试体系也完善了,建了好几座高原环境模拟实验室,6000米海拔的低气压、低温环境都能模拟,100多次地面试车覆盖了各种工况。
像倾转旋翼机、共轴双桨直升机这些新机型,全用的国产动力,没出过适配问题。国防科大的专家说,中国直升机动力已经从“依赖进口”变成“自主可选”,这一步跨得很扎实。AC333项目虽然没公布具体首飞日期,但从直博会的模型展示和动力系统的成熟度来看,外界已经很有信心了。
![]()
从2016年签协议到2025年能自主立项,是这9年中国闷头攻关出来的。等俄罗斯,等来的是毫无进展。航空工业这行,别人给的终归不牢靠,自己干出来的才能放心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