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东亚局势的风吹草动,绕不开的就是日本又在台海、东海等问题上玩起了“小动作”。很多人纳闷,日本为啥总是敢在我国面前那么“上头”?
俄罗斯专家卡申的一番话直接点破了谜底:日本对我国的误判,根本原因不是“忍让太多”,而是从根子上对我国有种认知错位。
![]()
日本一直把我国的战略克制和大国包容,当成了可以随意拿捏的“软肋”,这是个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盲区”。说白了,日本这几十年来一直没真正看懂如今的中国,更没搞明白什么是“大国的分寸”。
在国际关系这个大棋局里,日本和我国的关系一直带着点“历史的旧账”。二战结束时,美国在日本头顶上扔了两颗原子弹,广岛、长崎的惨剧至今还萦绕在日本人的历史记忆里。
对苏联更不用说了,关东军被“团灭”,几十万日本士兵被押送到西伯利亚苦寒之地。美苏这两记“重锤”,直接让日本在心理上对这两个大国形成了近乎本能的“敬畏”,甚至是“服从”。这种感觉,就像小时候被家长狠狠教训过,自此见了家长就打心底发怵。
![]()
可一说到我国,日本的那股“警觉”瞬间就消失了。为什么?在日本历史教科书和社会主流认知里,二战的“败因”归咎于美国的军事碾压,对我国的作用只字不提。
明明我国才是亚洲主战场,真正和日本打了八年,消耗了日本七成兵力,日本人却从来没把我国的胜利当回事。
我国在战争结束后没有索要高额战争赔款,还大度地遣返日本战俘,这些善意被日本解读成了“软弱”。卡申的话说得直白:“中国没有让日本感受到那种切肤之痛,而日本对‘强者’的畏惧就是靠痛感建立的。”
![]()
时间久了,日本对我国就形成了一个“惯性思维”:你再大度、再包容,都不过是“没脾气”;你再克制、再忍让,在日本人眼里都成了“可欺”。
他们没意识到,如今的我国早已不是当年的“东亚病夫”,而是一个用实力说话的现代大国。
明明我国已经站在了世界舞台中央,日本却还固守着过时的印象,错把克制当懦弱,误以为可以无休止地试探我国的底线。历史的“盲区”还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问题在于日本社会对我国的当下实力和政策的认知,已经产生了严重错位。
![]()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方面的进步,可谓有目共睹。世界各国都在重新认识中国的“分量”,但日本却似乎总是慢半拍。他们一面在经济合作中尝到我国市场红利,另一面却在战略安全上小动作不断——这种“分裂型心态”,本质上就是对我国实力的低估和误判。
卡申的观点很有意思:日本对我国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十九世纪,完全没跟上时代节奏。
无论是涉台问题上的“明里暗里”支持,还是在东海、南海制造摩擦,日本的态度都在传递一个信号——他们觉得可以借助外部力量牵制我国,甚至幻想回到过去年代的“老套路”。可现实是,世界早就不是那会儿的格局了。
![]()
美国用原子弹让日本见识了科技与军事实力的“绝对碾压”;苏联在东北一役的雷霆手段,让日本明白了什么叫“说话算数”的大国风范。这种“敬畏”不是嘴上说说,是真正刻进骨子里的。
时至今日,日本在对美外交上小心翼翼,对俄罗斯也不敢轻举妄动,哪怕在领土问题上争执不断,也不过是外交场合上的“象征性发言”,真要动真格,日本从不敢越雷池一步。
而对我国,日本的态度就显得很微妙了。一方面,他们知道我国在经济上有巨大优势,合作对日本有好处;可在安全和战略层面,日本又始终抱有“试探性敌意”。
![]()
这两面心理,一直在日本政策制定中打架。日本社会普遍觉得,“中国人心软,讲情面”,即便在历史和现实问题上有分歧,也不会像美俄那样“铁腕出击”。
这种认知,源于过去我国的宽容政策,也和日本自身的历史教育密不可分。日本的教科书刻意淡化了我国在二战中的贡献,甚至有意回避我国的胜利地位,这让新一代日本人对我国缺乏基本的敬畏。
卡申的分析指出,日本的这种“历史盲区”,让他们时不时就忘了谁才是亚太的真正“主心骨”。只要我国表现出一点克制,日本就觉得可以趁机捞点好处。
![]()
可一旦我国展现硬实力,日本立马“变脸”,开始大喊“威胁”。日本在对美俄问题上奉行“敬畏强者”的底线思维,却在对我国时“选择性失明”,迟早会为自己的轻率买单。
我国这些年坚持和平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展现出大国的格局和责任感。可日本却把这种包容性理解成了“退让”,以为可以反复试探我国的耐心。
日本的政策制定层,至今还没摆正自己的位置。他们对我国的崛起既羡慕又担忧,既想借力我国经济,又害怕我国在地区话语权上的提升。
日本一边寻求与我国合作,一边又在安全议题上拉帮结派,试图“以小博大”。可现实是,世界格局早已发生巨变,靠“挑事儿”来获得安全感,最终只能自讨苦吃。
![]()
卡申的警告很直接:“中国的宽容不是无底线的让步,战略克制也不是软弱。”日本如果还抱着“试探底线”的小算盘,那就低估了大国的手段和耐心。
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以和平方式为主,但绝不会容忍外部势力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做文章。日本如果继续在台岛、东海等问题上“踩线”,只会让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局面。
历史教育中的刻意回避、现实中的媒体误导,以及政策层面的“战略摇摆”,共同塑造了日本对我国的“模糊认知”。这种认知不仅影响日本社会对我国的整体看法,更直接影响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
看似“理智”的外交姿态,背后其实是对我国底线的反复试探。日本政客习惯性地在美国和我国之间“左右逢源”,一方面追随美国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又想坐享我国经济红利。
![]()
无论是政客访台,还是参与地区安全对话,日本都试图在我国核心利益上“插一脚”,甚至幻想借助外部力量牵制我国。可现实是,台海问题属于我国核心利益,任何外部干涉都不会被允许。
结语
日本的误判,源于对我国实力的低估,更是对我国战略决心的误解。卡申的分析很有针对性:日本对我国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没有看到今时今日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日本如果继续自欺欺人,迟早会在现实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我国的克制不是软弱,包容不是退让。世界在变,日本如果还停留在老思维里,留给他们的时间,其实已经不多了。
参考:日本根本不怕中国?为什么?俄罗斯专家的一番话给我们解答——中华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