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赵,我真的没想到,四个孩子全都查出了尿毒症!”在市中心医院的泌尿内科,刘大妈哽咽着对医生诉说着心中的疑惑和懊悔。
年过六旬的她,原本引以为傲的家族健康,如今却在短短五年间,接连目睹了自己的四个孩子,在同一家医院里被确诊为尿毒症。
医生几番追问家中饮食习惯后,答案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家里人最爱一些重口味、加工多的食品。
![]()
“真的只是吃出来的吗?”刘大妈反复自问。其实,在肾脏疾病管理上,生活中的饮食偏好,远比许多人想象中更具隐形风险。
更让人警醒的事实是,很多看似普通食物,正在悄悄损害我们的肾健康。或许你已经忽略了,真正威胁家人肾脏的“元凶”,一直藏在你的餐桌上。
到底是哪三类食物对肾脏最为不友好?长期频繁摄入会怎样影响身体?又该怎么调整饮食,让肾脏感到“轻松”?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彻底聊明白。
许多人都以为“不吃咸、不熬夜、适量饮水”就是最好的护肾之道。
可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肾病患病率高达10.8%,约1.2亿人,而尿毒症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其中不乏年轻人。并且,这一数据呈逐年递增趋势。
![]()
为什么以往“身体健康、无慢病史”的家庭成员,会集体出现尿毒症?极有可能和家族饮食模式高度相似、长期高钠高蛋白加工食品摄入密切相关。
肾脏是人体“净化血液”的关键器官,每天可过滤180升血液,生成1-2升尿液,排泄代谢废物与多余盐分。但肾脏功能很“沉默”,损伤早期症状极少被察觉。
一旦进入尿毒症阶段,肾小球滤过率(GFR)通常已经下降至正常值的10%以下,仅靠药物或饮食调理已无法阻止恶化,需要透析甚至肾移植。
最让专家担心的是,一些看似无害的饮食行为,正无声无息地“压垮”我们的肾脏防线。
有一些食物,平时吃多了,你可能并无察觉,但它们让肾脏的负担“与日俱增”。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3年发布的数据指出,长期高盐、高磷、高糖饮食与慢性肾病发病风险显著升高。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以下三类:
高盐食品:过量摄入盐分后,每多摄入6克盐,肾脏排钠负担提升14%-23%,容易引发水潴留、高血压和肾小球硬化。比如咸菜、腊肉、方便速食品、咸味零食。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食盐摄入量应<5克,但我国平均每人每日摄入超到了10.5克,远超健康红线。
![]()
高磷加工食品:如火腿肠、奶酪、可乐、部分糕点中含有磷酸盐添加剂,肾脏健康者尚可代谢,而一旦功能减退,过多磷会造成钙磷代谢紊乱,进而诱发肾衰和心血管并发症。据《中华肾脏病杂志》报道,高磷饮食人群患慢性肾病风险增加12%-18%。
高糖饮料与甜品:反复高糖刺激可造成胰岛素抵抗,引发糖尿病肾病。而且每升含糖饮料含糖高达50克-80克,直接渗透血管,对肾小球是一种持续“冲击”。
![]()
有数据显示,长期嗜甜者尿白蛋白异常率高出普通人43.7%。
摄入这些食物的直接后果并非立刻“生病”,但日积月累,肾脏将面临巨大的代谢压力,当“弦”绷断时,往往已到尿毒症的晚期。
一如开头案例中刘大妈的孩子,家族式的饮食习惯是引发“集体肾损伤”的推手。
想让肾脏“喘口气”,其实不难——关键在于管住嘴。基于中华肾脏病学会与北京协和医院联合指南,建议这样做:
优选“低盐低磷饮食”,主动限量。做饭时每人每餐盐不超1/4勺,如能称量更佳。
用柠檬、香草等调料代替部分咸味。每周加工食品(如香肠、罐头)控制在1-2次以内,“外卖、速食”尽量少点。
![]()
多吃“天然原味”食物。优先选择新鲜蔬菜、杂粮、豆制品和白肉。豆制品和鸡蛋等植物蛋白,对肾脏代谢负担较动物蛋白小。而牛奶建议适量,不必强求“高钙奶”“营养强化饮品”,避免隐藏添加剂。
饮水要适量分次,不追求“暴饮”。成年人日均饮水保持1200-1500ml为宜,尤其是高温季节,喝水应分多次,每次100-200ml。口渴时不要一次灌下太多,防止骤然增加肾脏负荷。
少饮高糖饮品。饮品首选白开水与天然花草茶。甜品、饮料限量,每周不超1-2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