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荒野求生挑战赛”火出了圈。从张家界七星山到河南伏羲山、长白山、太行山,各地或是直播选手状态或是发出招募通知,频频引发网友热议。
顾名思义,“荒野求生挑战赛”是一场接近原始生存的极限挑战。选手需在无外界补给的情况下,仅凭限定的基础装备,完成野外庇护所搭建、水源净化、野外食材寻找等极高难度的挑战任务。
有网友跃跃欲试,也有网友对其安全问题表示质疑。“荒野求生”怎么火了?“荒野求生”如何避免“野蛮生长”?
一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人生体验清单”“寻找野生户外人”等相关主题,浏览量高达数亿,不少探险、生存挑战通过网络平台为大众所熟知。
“荒野求生”曾经只是少数“孤勇者”的爱好,而如今,诸多因素推动其从“小众探险”转变为“大众生活方式”。
走近自然的疗愈力量。行至人迹罕至的郊野感受“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攀上巍峨的高山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人们平日里的往往需要应对巨大的生活压力,而不用应付KPI、绩效等考核指标的“荒野求生”,让人们得以短暂远离城市这座“钢筋水泥构成的森林”,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收获减压放松、强健体魄的美好。
户外运动的体验延伸。近年来,徒步、登山等户外探险成为中国年轻人释放都市压力的新出口。《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显示,我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超4亿人,去年小红书徒步类笔记点击量160亿,登山笔记增速340%,攀岩250%。户外运动对体能、心理以及生存技巧的锻炼,给了更多人进一步尝试“荒野求生”的底气。
丰富多元的社交功能。在露营的帐篷下,三五好友相聚,可以让“慢生活”的体验更惬意;在登山的路上,老队友的激励和相伴,可以让人鼓起攀登的勇气;在一场乡间骑行中,与新结识的骑友分享交流骑行感受,可以拓展“朋友圈”……从熟人社交到陌生人社交,户外的不同场景人们满足了多样化的社交需求。
二
近年来,带有挑战乃至冒险意味的各类户外运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但是“荒野求生挑战赛”出圈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野蛮生长”的烦恼。
个人缺乏相应的经验和能力。据《2023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不完全统计,2023年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425起,涉及人员1350人。以相关事故数量位居前二的登山和徒步为例,一些选手或是尚不具备足够的户外生存能力,或是盲目自信与侥幸心理作祟,对环境的复杂多变、自身的身体状况、同行者的专业水平等准备不足,事故发生后又不知道如何处理,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社交平台的宣传失当。就在今年10月,多名徒步爱好者私自进入青海祁连山区冷龙岭未开发区域,导致1人失温遇难、251人被困。这条路线的选择,就与社交平台的误导不无关系。部分内容创作者只看流量不顾公共安全,将一些存在危险或被禁止涉足的地方包装成“小众秘境”,误导人们前往“打卡”。比如,有的“野景点”攻略只晒风光不提风险,实则暗藏悬崖、湿滑碎石等隐患;有的用“采野菜充饥”等错误做法误导网友,导致食物中毒。
安全性有待强化。一些赛事组织方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常常“跟不上”,赛事“未批先热”“各地跟风”的乱象令人忧心。私人团队组织、安全细则模糊,仅凭基础救援装备应对冬季野外的失温、迷路等风险,暴露了新兴极限赛事体系在组织和安全上的不成熟。近日张家界七星山“荒野求生挑战赛”中,有选手因出现健康问题被强制退赛,就从一定程度上暴露出赛事设计上存在安全隐患。
三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超4亿人次。让以“荒野求生”为代表的“户外热”卸掉网红滤镜之后,依然经得起考量,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政策引导规范。培育良好户外文化,推动户外经济高质量发展,有赖于政策赋能。近日,多部门印发《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30年,全国建设100个左右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近年来,多地通过深挖特色资源、打造新场景,带动户外运动产业蓬勃发展。
各地应当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细化政策配套,科学规划户外运动场地,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周边配套设施,规范市场秩序,为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在服务创新方面,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户外运动的需求。
构建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让“荒野求生”不变成冲动、冒险的代名词,需多方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比如,对非法穿越、不听劝强行爬野山等行为,都应当从立法和监管的层面严加禁止,并追查组织者的责任;全面规范户外俱乐部和网络平台管理,建立准入门槛,杜绝渲染危险行为的内容;加强对科学运动的宣传,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户外运动观念,让大家认识到真正的挑战是智慧和体能的结合,而非用生命赌运气。
同时,社交平台应肩负起主体责任,尤其是要加强内容审核和安全风险提醒。对于一些户外探险的内容,加大甄别审核力度,对于明显存在安全风险的信息应及时拦截或删除下架,将用户的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
我们也需认识到,“荒野求生”需要具备求生本领和专业知识,不能盲目跟风前往,尤其是不可贸然深入自然保护区和未开发区域,这既是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基本尊重,更是对生命安全的必要守护。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无论何时都不能为了猎奇、逞强或虚荣而去冒险。始终秉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文/李振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