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唐辰同学
这两天,很多人都发现,京东App低调上线“京东点评”入口。目前,这个类大众点评的内容产品,藏得比较深,用户通过京东秒送频道,或者在搜索框输入“京东点评”,才能进入页面。
![]()
图源:京东点评上线 唐辰截图
现阶段,京东点评包括“找美食、住酒店、挑好物、去哪玩、选家政”五个大类,各类聚焦的核心内容有所不同:
餐饮、探店、酒店等笔记内容,仅支持图文,可直接关联外卖店铺点单、酒店预定入口;
挑好物则是值得买模式,以图文、视频等种草形式,支持一键跳转到京东自营店铺完成购买;
去哪玩基于地理位置信息提供攻略参考,可以看作是京东版“小红书”,部分内容提供酒店、门票等购买入口;
选家政比较有京东特色,聚合“榜单+内容”,提供优选的家政服务。用户对这类服务型商品的选购,受点评打分的影响很大,是刚需。
我还注意到,京东点评还推出了外卖榜、购物榜、酒店榜等榜单类产品,拆分的很细,分为热销榜、好评榜、回购榜、口碑榜、折扣榜、新品榜、金榜。其呈现逻辑是基于消费数据,综合销量、好评、回购、商户星级等多维度数据计算。
对“京东点评”的上线,京东客服回应媒体称,“京东点评”主要功能包括用户对商品展开评价、打分以及晒单等操作,这些功能的设计初衷在于提升用户的购物体验,同时推动商品服务质量的升级。
客服还确认了京东点评功能与外卖业务的联动,增加外卖业务用户互动和社区氛围。对于京东点评是否要开启商业化,京东客服表示,“暂时没有商业化,还是测试阶段。”
随着京东点评的上线,本地生活领域进入新一轮竞争:美团+大众点评(内容+履约闭环),淘宝闪购+高德扫街榜(地图+电商联动),抖音本地+心动榜(短视频种草+团购),百度地图“AI去·榜中榜”,快手也有自己的榜单,只是没激起太大的水花。
各方的产品策略虽有不同,但平台内容化、深挖本地生活流量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目前来看,京东点评处于冷启动状态,评价内容还不够丰富,以图文种草笔记为主,榜单为辅,是同类型产品里与大众点评最为相似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京东点评是冲着美团去的,和美团对上线了,打算从大众点评嘴里抢下一块蛋糕。
在我看来,刘强东推出京东点评,不是打算再造一个大众点评。他多次强调,京东所有业务,包括外卖,本质上都是为供应链服务。他需要以京东点评为杠杆,在本地生活上再烧一把火,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顺手解决四个问题:
1、如何让用户相信京东的本地服务质量?
2、如何让7亿月活用户更频繁地使用APP?
3、如何在不大幅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升新业务转化?
4、如何提高本地生活服务体验,进而提高优势品类的交易效率?
要知道,美团能在本地生活领域保持竞争力,除了明面上的骑手跑得快,背后是配送履约能力和支撑其运转的智能调度系统,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关键力量,那就是大众点评二十多年积累的内容数据,用户点一家陌生餐厅,第一反应不是看价格,而是翻差评。
这种强UGC建立起信任机制,是任何新入局者绕不开的门槛。所有内容都服务于即时消费:看到好评--选择下单/到店--30分钟送达/消费点评,这是“种草即拔草”的闭环,也是流量的内循环,形成“内容—信任—交易—履约”闭环。
这种由真实反馈驱动的转化,边际成本低、可持续性强。
过去,京东“多快好省”的心智,长期停留在物流时效和自营正品保障上。消费者知道京东靠谱,但不知道它“有趣”或者“好逛”。京东最新三季度财报显示,年度活跃用户数在10月突破7亿大关。但大量用户只是“来了就走”,或者是“买了就走”。
很典型的场景是,3C家电再赚钱,用户一年也买不了几次。但一顿饭、一杯奶茶、一次家政服务,却能让人每天打开APP。
解决这个痛点的重要手段就是平台内容化。相比烧钱补贴骑手或大规模营销,点评类的UGC内容型产品是轻量级投入,并且给用户提供了“非交易型停留”的理由。
用户可以不买东西,但会刷别人怎么评价新开的咖啡档口;可以不下单,但会收藏一篇“北京东城外卖红黑榜”。这种行为看似无直接转化,却极大提升了用户心智占有率。
京东零售曾在2024年将“内容生态”定为当年的三大必赢之战之一。但内容生态一直是京东的短板,这使它在消费决策的上游就缺乏话语权。小红书种草、抖音探店、B站数码测评,包括现在的高德扫街榜,都有可能拦截住很大一部分流量。
一个新的考量是,今年以来,京东外卖、七鲜超市、京东Mall、七鲜小厨等业态先后落地,其意在强化供给,提高平台的用户活跃度,实现高频需求带动低频交易。
这点和美团外卖的逻辑是相通的。但用户热闹了,缺乏反馈机制,“内容种草+即时消费”的循环就跑不起来,京东想要表达的差异化,也只能是在内部流转。
比如,七鲜小厨自称,不抢餐饮店生意,不当二房东,要帮助消费者吃到有品质又便宜的食物,帮助品质餐厅获得更多的销量。用户和商家怎么信?
只有当第一条、第十条、第一百条评价都说“七鲜小厨,又好又便宜”,这个优势才真正成立。这本质上是一场“体验补课”。刘强东要把“体验”从口号落地为可量化、可反馈、可迭代的数据资产。
换句话说,京东点评的内容化只是手段,用内容重构信任联络才是根本目的——平台、用户、商家、商品、内容、数据、供应链等通过评价体系拧成一股绳。
但与美团靠聚合海量商户起家,评价体系服务于平台撮合不同;京东则坚持自营+供应链模式,评价体系首先服务于自身供给。京东点评的作用是,让这些供给的优势被看见、被验证、被放大,成为建立消费信任的基础设施。
其立竿见影的价值就是,在月活7亿的基数上,哪怕只有10%的用户因点评增加一次周活,对京东的整体活跃度都是质变。
未来,这些评价数据还能反哺运营:系统可根据评分动态调整商户曝光、优化选品,甚至淘汰持续低分的档口。这比单纯依赖GMV或订单量更贴近用户体验。
这是京东的又一次进攻:既想要更多的流量,也要更高质量的用户留存。
刘强东的挑战则在于,平台能否持续优化算法透明度,让用户清楚知道榜单生成逻辑,否则再精巧的技术也难建立长期信任。
因为本地生活是通往高频交易的有效船票,但光有服务不够,还得让用户愿意留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