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马来西亚突然挥刀停掉了一个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大项目,东海岸铁路(ECRL)。明明已经开工建设,就连合同签了、预付款也打了,马方却单方面喊停,还拒绝赔偿361亿人民币违约金。
这事闹得不小,马方不仅不想赔钱,还转身去找日本,希望借“新干线”技术来接盘。结果七年过去,现实并不如当初设想的那般美好。
![]()
问题是,到底谁吃了哑巴亏,谁又为“撕约”买了单?
项目说停就停,361亿说不赔就不赔
当年签约时,马方可是敲锣打鼓欢迎中企入场的,项目起点设在巴生港,终点连通吉兰丹,全长近700公里,直通大马东部腹地。对马来西亚来说,这是一条能拉动内陆经济、打通物流通道的大动脉。
中方不仅拿出顶尖施工团队,还承诺融资支持、技术转移,大半工程由本地公司参与,连材料都尽量本地采购,诚意摆得明明白白。
![]()
可2018年马哈蒂尔政府上台后风向就变了,前任留下的项目成了“审查对象”,东铁成了首要“问题工程”。
马方突然宣布暂停项目,理由是“成本太高”、“不透明”,还要求中方退还预付款,违约金都不带谈的。
当时这事在国际上炸开了锅,中资企业已经投入大量设备和人力,工地上数千人等着开工,结果马方一句话让工程戛然而止,2250名本地工人直接失业,抗议声此起彼伏。
马来西亚的信用评级也受到影响,国际市场开始对其政府履约能力打问号。一年内,其债务融资成本上涨,保守估计光利息就多掏了10亿林吉特。
![]()
日本没接招,马来西亚扑了个空
项目停了人也得安抚,马哈蒂尔政府开始转向,他主动向日本抛出橄榄枝,提出让日本接手东铁项目。还亲自飞去考察新干线,希望把“日本速度”搬到马来西亚。
马方给的条件不低,土地开发权、税收减免、长期运营权全都写进了合作框架里,诚意满满。但日本这边并不急着点头。
日本政府倒是表示“可以考虑”,但企业界却很谨慎,日立、三菱等公司评估后直接说“不”。他们的理由也很实际:这条铁路穿越复杂地质,施工难度和风险极高,利润空间小到几乎看不见。
![]()
更何况中国的报价已经是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再来一遍日本企业根本玩不转。而且,接手一个刚撕毁中国合同的项目,政治风险摆在那里,日方也不愿意因此得罪北京。
马来西亚这边一头热,那边却冷得彻骨,日本没接招,工程又停滞,国家发展计划被搁置,马哈蒂尔政府的民调也开始走低。
绕了一圈,最终还是得回头谈
现实很快教会了马方一个道理,大项目归大项目,政治操作归政治操作,这两者混在一起,代价太高。到了2019年,马来西亚终于回头找中国谈判,想重新启动东铁。
![]()
谈判并不轻松,中方也不是吃素的,面对之前的撕约行为,当然要重新评估风险,谈了将近8个月双方才达成新版协议。
马方作出多项让步,项目总造价从550亿林吉特压缩到440亿,线路也从688公里缩短到640公里。部分原定建设站点被取消,东部沿线一些城市可能失去了连接核心经济圈的机会。
更关键的是,新合同里加入了“政治风险条款”,明确写入“若因马方政局变动再次违约,将由马方全权承担责任”。换句话说,中方这次做足了法律准备,给自己加了多一层保险。
![]()
马来西亚虽然成功“重启”项目,但代价确实不小,工程时间被耽误多年,原本可以早早通车、带动区域经济的机会被白白浪费。这几年马来西亚基础设施投资整体放缓,部分原因也和这场波折脱不了干系。
项目进度喜人,但马来西亚终究损失了机会红利
目前,东海岸铁路又重新成了中马合作的样板,2025年10月25日,云顶隧道贯通,创下马来隧道建设的新纪录。整体工程进度已超过80%,预计2027年通车,届时从关丹到吉隆坡的通勤时间将大幅缩短。
中国交建依旧是主力,工程效率和安全标准都经得起检验,把合作谈成也谈好,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国际形象负责。
![]()
但话说回来,马来西亚这波操作确实是“教科书式”的反面案例,一个原本顺利进行的大项目,被政治干预生生停掉,折腾了几年最后还是绕回原点。但时间浪费了,成本提高了,信誉也打了折。
国际市场看的是履约记录还有合同精神,当初马来西亚一纸撕约,让全球投资者对其稳定性产生疑虑。
结果就是,后来想引进其他外资基础设施项目,谈判难度明显增加,利率也比周边国家高不少。
对马来西亚来说,可能当时是想借“审查”来清洗前政府遗产,也确实希望压缩成本。但在国际规则中,合同就是合同,退场不能靠“换届”说事。否则,任何国家都不敢签大单。
![]()
马来西亚这事给其他国家也提了个醒,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基建时固然要谨慎,但一旦签下协议,就得拿出应有的态度。用政治手段去拍板经济项目,最终吃亏的往往是自己。
对中国来说,这也不是一场简单的商业纠纷,它暴露了海外基础设施项目中潜藏的政治风险,也提醒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要不仅看技术能力,更要重视法律体系和合同防火墙。
中方稳住了局面,但国际合作的水依旧深
![]()
这一轮中马“东铁拉锯战”,中国企业的表现算是给自己加了分,既没有盲目妥协,也没搞强硬对抗,反而是靠专业、耐心和谈判把事情重新拉回正轨。
但从更大的格局看这种情况未来还会遇到,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越来越活跃,面对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有些地方政局不稳,有些国家财政薄弱,一旦出问题,首当其冲的往往是中方。
所以,除了技术和资金,中国还得在法律保障、风险评估、舆论引导上做好功课。不然一个项目出问题,牵扯的就可能是国家声誉和区域战略。
![]()
马来西亚当年的选择本质上是一次对国家信誉的考验,它选择了撕毁合同,结果换来了经济损失、信誉下滑、政治动荡,再回头谈合作,成本高了主动权也没了。
当年它拒赔的361亿,如今却换来更高的“间接成本”,这个账单不是靠几年就能抹平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