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新闻网)
转自:安徽新闻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拟认定名单,合肥市共有71户企业入围、较2024年增长18.3%,居全国城市第11位,2025年新增数、入选率、全国占比均再创新高。该市目前累计拥有有效期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2户、居全国城市第14位。
曾有人称合肥为“最强风投城市”。其实,这种情感化的定义,并不能触及这座科创名城的内生逻辑。始终致力科技创新的合肥,同样将产业创新作为一个战略选择和极致追求:早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赌”对几个龙头项目,而是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构筑新质生产力,推动更高阶段的高质量发展。
这股滋养“小巨人”的“合肥力量”,在其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共生共荣的生态营造以及面向“十五五”的深谋远略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战略升维
——从“招大引强”到“育苗造林”
合肥的第一次出圈,在某种意义上,源自“以投带引”的模式,成功引入了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等重大项目,被网友戏称为“最强风投机构”。然而,合肥的决策者深知,龙头企业的“参天大树”固然重要,但缺乏“灌木”与“草丛”的森林是脆弱的。
“我们的逻辑,已经从‘引进一个重大项目、形成一个产业链、打造一个产业集群’,升级为‘营造一片产业生态、滋养一群隐形冠军、锻造一条坚韧供应链’。”合肥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合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题中之义。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蔚来汽车等大项目落户后,合肥没有止步于此。他们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精准梳理出电池、电驱、电控、智能座舱、车规级芯片等上百个关键环节,并据此绘制“招商地图”和“培育地图”。通过“龙头企业出题、中小企业答题”的协同模式,引导本土企业卡位入链、配套发展,一批扎根细分赛道的“小巨人”应运而生。
“依托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集聚优势,我们专注于新能源重卡及智能公路货运解决方案研发,短短几年就实现了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安徽深向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其自研的自动驾驶新能源重卡不仅破解了公路货运高效与零碳的行业痛点,更成为国内首家实现海外交付的同类解决方案企业,销售网络已覆盖新加坡、泰国等多个国家。
在战略升维中,“龙头引领—项目集聚—生态培育”,成为合肥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路径。如今,合肥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形成“梯度培育+链条协同+精准赋能”的系统打法,帮助企业补短板、强弱项,加速向“小巨人”标准迈进,最终实现“领军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性产业生态。
生态赋能
——构筑“政产学研金”共舞的雨林
如果说战略眼光是“合肥力量”的大脑,那么一套深度融合“政、产、学、研、金”的创新生态,则是其强健的躯干与血脉。
“基金丛林”的精准滴灌。在推动产业发展中,合肥构建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从支持早期团队的“种子基金”,到扶持专精特新的“科创基金”,再到参与龙头企业战略投资的“产投基金”,政府资本如同“灯塔”,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前行。
“我们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供给,专门开发了‘专精特新贷’‘小巨人贷’等定制化金融产品35款,同时正在筹建总规模15亿元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就是要让企业融资更便捷、成本更可控。”合肥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近五年,合肥已累计推动33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通过常态化举办股权融资、信贷融资等各类产融对接活动,成功解决企业融资需求超23亿元。
“研值”转化的高速通道。坐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批“国之重器”,合肥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米”。通过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立“定向委托研发”机制、鼓励科学家带着成果创办企业,将实验室里的“科技之花”转化为生产线上的“产业之果”。
位于合肥市包河区的第七批新晋“小巨人”之一的合肥航谱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是产学研融合的一个典范。该公司与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攻克了斯特林制冷机长寿命、小重量、快降温、低振动等关键技术卡点,为我国红外系统补短赋能,使其得以在更多场景应用;另一方面,航谱时代成功解决了危化气体泄漏“看不见、难监测”的行业痛点,已在中海油、中石化等千万吨级项目中广泛应用,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区里不仅及时兑现了专项奖补资金,更通过‘包河经济大脑’等平台主动为我们匹配人才、技术资源,这种‘雪中送炭’的温暖和‘雨中打伞’的贴心,让我们能够心无旁骛搞创新、谋发展。”谈及发展环境,合肥航谱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政企业务主管徐飞深有感触。
随着“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合肥“金融有支持、转化有通道、服务有温度”的生态优势滋养着越来越多的“小巨人”快速成长。
面向“十五五”
——在时代命题中优化“方法论”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创新驱动、梯度培育、精准服务的原则,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引领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合肥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27年底,实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倍增。为此,合肥正在优化“方法论”。
聚焦“核”心,攻坚“硬”科技。合肥的培育重点,进一步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领域聚焦,发挥科创资源集聚优势,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聚力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深度融入长三角,参与全球竞合。凭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建设,合肥的“小巨人”们正获得更广阔的舞台。深向科技立足合肥辐射全球,推动新能源重卡产品和服务在全球落地生根;优艾智合积极联动长三角产业资源,持续深化工业机器人技术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高端领域的应用,构建起高效的跨区域产业链协同体系。
“用户”导向,开放场景。合肥市各级党委、政府正进一步从“管理者”向“超级用户”和“场景开放者”转变,加速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营造优质生态。通过发布“揭榜挂帅”清单,将城市治理、产业升级中的难题抛向市场,让“小巨人”们凭本事“揭榜”,在实践中锤炼技术、迭代产品。
■ 本报记者 许根宏 刘静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