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记者 韩轩
当熟悉的管风琴序曲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又一次奏响,水晶吊灯缓缓升起,观众的呼吸仿佛随之凝滞。近日,英文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在京上演,这是十年内“魅影”的第三度来京,这部经典剧目见证了北京音乐剧市场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也拥抱了当下观众的观演热情。
三度来京市场热度不减
11月11日至30日,《剧院魅影》迎来十年内的第三次京华之行,尽管该剧曾于去年年底在京上演,今年“魅影”再次造访,票房与热度依旧居高不下。首演前,周末场次均已售罄,首演开演后,工作日场次票也所剩无几。
观众席间,有不少满怀欣喜的“魅影”初遇者。“喜欢音乐剧这么多年,第一次有机会看到原版《剧院魅影》,超级幸运。”一位观众难掩激动的情绪,“乐队一出,我瞬间飙泪,演员们唱和演的节奏都是刚刚好,好喜欢芭蕾舞的演绎还有群像闪闪发光的置景。”对这类观众来说,《剧院魅影》是一次充满惊喜的圆梦之旅。
剧场中也有“复刷”的老朋友。“去年看了今年还想看,经典就是经典!”观众一句简单的评价,道出这部上演三十多年的经典剧目长演不衰的原因。在资深音乐剧制作人王翔浅看来,这印证了经典作品的市场影响力,“《剧院魅影》十年三次在北京登台,最近两次还是连续两年上演,观众的热情是市场热度的印证,更说明了音乐剧市场热度在整体增长。”
十年发展观众日趋成熟
《剧院魅影》在一个城市的上演,是行业重要的标志性事件。这部对舞台技术、声场环境、运营服务均有苛刻要求的作品,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密切相连,十年前,天桥艺术中心以《剧院魅影》开幕,标志着北京具备了承接世界顶级音乐剧的能力。
业内人士时常感叹:“《剧院魅影》开启了一个时代。”2015年以后,《罗密欧与朱丽叶》《芝加哥》《巴黎圣母院》《妈妈咪呀!》等一部部经典大戏纷至沓来。近几年间,英语、法语、俄语、德语等不同语种的音乐剧日趋齐全,演出生态日益繁荣,“看音乐剧到天桥”的艺术品牌深入人心。
市场真正的驱动者——观众,也经历了深刻的蜕变。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姜琼感受到观众的转变,“目前音乐剧的观众非常成熟,对不同类型、不同语种的剧目有自己的爱好,也不再接受运营者‘灌输式’的宣传,这是一种消费成熟、市场向上的表现。”在姜琼看来,市场品类的丰富、选择的日趋多元导致了观众的成长与细分。
“音乐剧的受众非常年轻,25岁左右的人群成为主力观众群体。剧目选择上,《剧院魅影》等国际经典作品受到欢迎,一系列原创音乐剧作品也赢得观众的喜爱。”王翔浅说,无论是引进的国际剧目,还是本土的原创作品,都面临着这群“见多识广”的观众的严格检验,市场在无形中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优化升级。
“体验为王”带动周边消费
当下的演出市场,观众对观演消费的期待早已超越了一张门票本身。进剧场的观众,尤其是音乐剧的年轻观众,追求的不只是一场两个多小时的视听盛宴,而是一场完整的、能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的体验。
《剧院魅影》再度上演时,观众并不满足只是在剧场“做客”,对参与感的追求空前高涨。该剧此次在京亮相首日,社交媒体上便有网友询问“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内温度如何,穿单衣会不会冷?”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是观众对仪式感的重视,不少观众会特意穿上礼服裙,或穿着与剧目元素呼应的服装去观演,如同参加一场盛大的派对。
天桥艺术中心精准捕捉了这一变化,并积极回应。《剧院魅影》中标志性的“5号包厢”被精心复刻至剧场的公共空间里,在天桥艺术中心标志性的古戏楼前,与巨大的魅影主题背景墙一同构成了绝佳的打卡点。早早到场的观众,兴致勃勃地拍照留念,在一旁的咖啡店点一杯“魅影”特调咖啡,品尝一个戴着精致面具的小蛋糕。文创售卖处,冰箱贴、胸针、魅影泰迪熊等文创成为热销品,部分品类的文创很快售罄。观众带着小玩偶合影、分享,将戏剧的感动带回家。
“现在的观众对文化消费有热情,但他们期待的不仅仅是享受一定折扣,而是期待他们的情绪被关照。”对于消费趋势的变迁,姜琼很有感触,“进剧场看演出,剧目好看当然是第一位,与此同时,观众期望能度过一个愉快美好的夜晚,这是他们从坐上车前往剧场那一刻开始就憧憬和在意的。”姜琼说,天桥艺术中心愿为观众营造观剧氛围感,用“获得感”打开观众心中的情绪开关,为他们留下完整而美好的回忆。
来源:北京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