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照顾父母,每月拿4000块补贴算不算啃老?"这样的问题最近在网上吵得热火朝天。
年轻人辞职回家,父母给发工资,每天陪买菜做饭逛街,这种"全职儿女"的身份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有人说这是家庭分工的合理选择,有人骂这是精致化的啃老。
2025年高校毕业生1222万人,16至24岁失业率17.7%,年轻人在"内卷"和"上岸"的夹缝里,悄悄脱下工装回到家中,用陪伴和照料换取经济支持。
这到底是新时代的孝道,还是逃避社会的借口?
"全职儿女"这个词最早来自豆瓣小组,2022年12月创建的"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汇聚了4031名"打工人",他们打工的对象是自己的父母。
![]()
跟传统啃老族不一样,"全职儿女"通过承担家务劳动、提供精神慰藉和照顾老人来换取父母的经济支持,大多数人把这当作人生某个阶段的过渡方案,而不是长期职业。
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在4500万失能失智老年群体中,有90%处于居家照护状态。
70后的陈林为了因脑梗偏瘫的父亲,辞去了工作,以居家兼职的方式看护父亲,但"全职儿女"处于一个模糊的灰色地带,他们既在创造价值,又确实处于经济依赖状态。
关键区分点在于主观意愿是主动承担还是被动逃避,以及行为是否创造价值并为家庭所认可。
国家统计局10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至24岁劳动力失业率录得17.7%,25至29岁劳动力失业率录得7.2%。
2025年高校毕业生约1222万人,较2024年增长4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倒逼年轻人向家庭寻求保障。
![]()
激烈的竞争带来了"百万人竞争千个岗位"的内卷,裁员潮对高学历劳动力的就业造成冲击,应届生首当其冲。
一线城市月均租金主要集中在2000元至6000元,新一线城市中月平均租金支出集中在4000元以下。
哪怕是合租一间狭小的房间,月租也可能占据普通职场新人月薪的一半以上,再加上伙食费、交通费、社交开销,"月光"成了常态。
易女士30岁离职在家半年,既照顾了老人,还能接送孩子,同时还在这段时间考上了事业编。
对她来说,"全职儿女"更像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人生中的一段过渡期,把家当做避风的港湾,在家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下一段旅程积攒力量。
30岁的B在大厂工作几年后,厌倦了"007"的工作,选择裸辞给自己放个悠长假期,她带着积蓄重返家庭,算是带资进组的全职儿女。
![]()
她当了半年多全职女儿,每天陪父母早起锻炼,一起买菜做饭。期间,给父母安排了一次两个月的自驾,她当司机和摄影师,旅途中给因为年轻穷没有拍婚纱照的父母补拍了婚纱照。
她的全职儿女身份已于今年夏天结束,现在她主动离开北京到了深圳工作,"只希望离他们近一点。"
根据中华网2025年11月的报道,目前处于"全职儿女"状态的青年约200至350万人。
这个现象不只中国有,在日本被称为"家事手伝い",2023年35岁以下的无业者中,超20%的人选择留在家中照顾家务。
但"全职儿女"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李冬第二次考研失败后,父母开始催她找工作,那是她待在家里最难受的时刻,"你最亲的人也不相信你的能力了。"
最后是李冬的姥姥心疼她,提出每个月付1000元,让李冬每天到家里帮她洗碗,李冬说:自己明明觉得不舒服,却根本没有任何反抗的底气,因为没有完全经济独立,确实还在依靠别人。
![]()
"全职儿女"填补了现代家庭的"照料与情感缺口",其价值远超外界服务所能提供的支持,在空巢老人比例攀升的今天,老年人最稀缺、最渴望的往往是情感陪伴和精神慰藉。"
全职儿女"提供的是市场上任何养老机构和护工都难以复制的、持续且真诚的情感支持。相较于聘请住家保姆或入住高端养老院所产生的高额费用,"全职儿女"降低了家庭的养老成本。
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
我国推行"9073"养老格局,这意味着在未来,我国绝大多数老人不会以养老院作为主要的养老选择,此时"全职儿女"恰好迎合了家庭养老的需要。
但从长远来看,许多"全职儿女"是拥有高等学历的年轻人,他们脱离常规的社会生产岗位,实质上造成了优质人力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长期脱离职业环境不仅可能导致个人专业技能退化、社会竞争力下降,也从整体上削弱了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
而"全职儿女"缺乏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其生活支出持续消耗家庭的养老储备。
根据中华网报道,支持一名"全职儿女"的家庭,其月度支出平均增加40%,而养老储蓄则从平均3000元锐减至800元。
这种持续消耗家庭储蓄的模式,也在无形中将养老压力转移给公共财政,当家庭储备耗尽,其养老和医疗负担最终仍将依赖社会救助体系。
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全职儿女"不是简单的逃避或理性,而是在家庭内部自发形成的阶段性应对方案。
一边是数量庞大的老人居家照护需求,一边是青年就业内卷的困境,两者碰撞催生了这一以代际互助为核心的家庭角色。
未来我们应思考如何为这一角色构建更可持续的支持系统,让家成为老人安享晚年的温暖港湾,让年轻人既能尽孝又能实现自我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