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曾经稳坐资产持有者宝座的地方国资,如今正扎堆加入卖房大军,一边是银行持续折价处理抵押房,一边是国资平台批量挂牌房源。
这场卖方之间的较量,早已不是简单的降价促销,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逻辑,普通购房者和卖房人,又该如何应对这场变局?
![]()
卖方阵营的内卷式抛售
当下的楼市,最鲜明的特征早已不是买卖双方的博弈,而是卖方内部的同台竞技,这波抛售潮的主角,除了大家熟知的银行,还有手握大量优质资产的地方国资。
北京西城区国资委旗下的天恒集团,正在密集出让海淀区、朝阳区的多处房源,这些房源多位于核心地段,配套成熟,此前很少有批量挂牌的情况。
![]()
四川西昌房地产事务中心更直接,将144套住房挂上网络公开拍卖,价格显著低于市场价,部分房源折价幅度甚至达到20%以上,吸引了大量购房者关注。
广州、烟台、淄博等多个城市的国资平台也纷纷跟进,大批量挂牌房产,涵盖刚需住宅、改善型洋房等多种类型,出手力度之大远超以往。
![]()
在此之前,银行早已是楼市甩卖团的核心成员,受存贷业务收窄、息差持续下跌的影响,银行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再叠加个体断供、房企贷款坏账的冲击,手里积压了大量抵押房。
这些房产多为业主断供后被法院查封处置,银行出于快速回笼资金的需求,定价往往比同区域二手房低10%-15%,成为市场上的价格杀手,更值得关注的是,国资卖房并非临时起意。
![]()
早在2023年,北京、济南、广州等地的国资平台就曾集中出售过一批房产,其中济南国资的手笔尤为豪横,一次性挂牌1341套现房,涵盖主城区多个热门板块。
要知道当时济南新房和二手房的月度成交量总和不过8000套左右,国资的卖房量直接占到总量20%,相当于每5套成交房源中就有1套来自国资抛售,对当地市场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这波国资卖房潮,更像是过往趋势的延续与升级,也正式宣告楼市进入大逃杀2.0时代。
![]()
动机拆解
无论是银行、国资还是普通个体,这场大规模卖房潮的核心驱动力,其实都是债务压力,不同主体的处境虽有差异,但背后的逻辑却高度一致。
地方国资的卖房动机最为复杂,国资手中持有不少存量商品房,原本计划用于棚改安置或租赁住房,但随着这些年房价持续下行,这些房产的收益不断下滑。
![]()
租赁市场供过于求导致租金回报率走低,棚改安置需求减少又让部分房源长期空置,可物业维护、资金成本等运营开支却居高不下。
为了维持正常的资金流,避免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不得不通过出售部分房产换取现金,另一方面,这些房产属于国有资产,房价下跌必然导致资产减值,一旦形成大规模浮亏。
![]()
不仅会影响国资平台的财务报表,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出于防范这一风险的考虑,及时处置部分资产,等待合适时机再回购优质资产,也是理性选择。
更关键的是地方化债的压力,2021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前,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的三高模式在行业内运转了20多年,不仅推高了房价、地价和债务。
![]()
还让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依赖度越来越高,部分城市土地出让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甚至超过50%,这几年房地产市场降温,土地流拍成为常态,地方财政收入大幅缩水。
而城投平台的债务到期压力却并未减轻,地方财政与城投平台的化债任务叠加,直接加重了国资房企的短期偿债压力。
![]()
在此背景下,去地产化逐渐成为国企央企的重要任务,通过出售房产回笼资金,既能缓解偿债压力,又能优化资产结构,国资卖房也大概率会从阶段性行为变成常态操作。
银行的处境则相对直接,息差收窄侵蚀利润,坏账增加导致抵押房积压,双重压力下,快速变现房产成为缓解资金链紧张的关键手段,而普通个体卖房,更多是出于现实困境。
![]()
经济环境变化导致收入下降,部分购房者甚至面临失业风险,原本能承受的房贷压力变得难以负荷,更有不少人遭遇房贷倒挂。
二手房市场价低于剩余房贷额度,继续还贷反而不划算,只能无奈转让房产,三类主体的卖房行为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当前楼市的抛售图景。
![]()
楼市的价值回归正在发生
面对银行与国资的做空组合,很多人调侃:本以为国资是来救市的,没想到却成了砸盘的,这种说法虽有调侃意味,却也反映出市场对当下行情的迷茫。
但在我看来,这场看似残酷的卖房博弈,本质上是楼市泡沫刺破、价值回归的必经过程,对个体卖房人来说,这无疑是最坏的时代。
![]()
国资和银行手握大量房源,且往往能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普通业主在定价上毫无优势,想要快速成交,只能比国资、银行的挂牌价更低,形成恶性降价。
坚持原价房源可能长期滞销面临更大的资产减值风险,尤其是那些持有多套房产、依赖租金收益的投资者,不仅要面对房价下跌损失还要承受租赁市场供过于求的压力,处境尤为艰难。
![]()
但对买房人和行业而言,这或许是最具机会的时代,房价回归理性区间,刚需购房者终于有了更多选择,不必再为过高的房价背负沉重压力。
部分此前遥不可及的核心地段房源,如今也进入了可承受范围,而行业内部,那些依赖高杠杆、高周转、忽视产品品质的企业将被加速淘汰。
![]()
注重居住属性、打磨产品细节、优化物业服务的房企,反而能在洗牌中脱颖而出,推动行业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官方将国资卖房定义为落实国有三资改革,推动资源资产化,这一表述虽合规却也含蓄,背后的核心逻辑,还是楼市行情变化下的现实选择:早卖早回笼资金,避免更大损失。
![]()
而这种选择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二手房库存持续攀升,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房价的挤泡沫过程会变得更加迅速,但我们不必过分悲观。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挤泡沫的过程,房地产行业从过去的造富神话回归到居住本质,或许会经历阵痛,部分投资者可能面临资产缩水,部分房企可能被市场淘汰。
但只有褪去虚高的价格,才能让行业摆脱对金融属性的依赖,真正服务于居住需求,对购房者来说,当下需要做的是保持理性,不必盲目跟风买房,也不必因市场波动而恐慌。
结语
应根据自身需求和经济实力做出选择,优先考虑地段、配套、品质等核心价值,而非单纯追逐房价涨跌,对行业而言,这场变局既是挑战,也是重构格局的契机,只有适应市场变化,回归行业本质,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楼市的大逃杀2.0,本质上是一场价值重构的过程,那些曾经被虚高房价掩盖的问题,正在被逐一暴露,而真正有价值的房产,终将在理性市场中凸显其竞争力,阵痛过后,一个更健康、更理性、更贴合居住需求的楼市,值得我们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