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华大学)
民事诉讼法
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法学院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以往的民事诉讼法教材
更加注重知识的讲授
专业术语和逻辑推演
显得抽象而枯燥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亚新、陈杭平
和中国政法大学
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刘君博
合作编撰的《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
独辟蹊径
为广大学习者和法律爱好者
提供了一个“接地气”的
中国民事诉讼法讲解版本
2024年
《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第二版)》
获评清华大学优秀教材特等奖
![]()
国内第一本
创新体例的民事诉讼法教材
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
和比较法研究成果的日益积累
以往的民事诉讼法教材中
相关概念和专业术语逐年增多
程序法的学习因其抽象性
而显得枯燥
这样的教材体例
更容易让读者感到乏味
2005年
王亚新萌生了一个想法
撰写一本
面向中国司法实务的民事诉讼法教材
![]()
王亚新(中)、陈杭平(左)、刘君博(右)
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研究
王亚新着手撰写《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
并在教学中配套使用
他的课堂往往座无虚席
深受学生欢迎
2015年
王亚新邀请陈杭平和刘君博
两位教授共同参与撰写
2017年
《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第一版
正式出版
成为国内第一本
采用创新体例编撰的民事诉讼法教材
此后
三位老师根据法律条文的更新
和民事诉讼案例的变化
不断修订教材
于2021年推出第二版
并于2022年进行了小幅修订
与传统民事诉讼法教材不同
这本教材并未按照法条顺序编排
而是从司法从业者的视角出发
按照诉讼程序的流程展开
三位老师通过拆解、组合
大量司法案例
结合理论进行生动设例
并加入形象直观的图形
帮助读者更好地将法理与现实相结合
此外
教材并未追求面面俱到
而是聚焦民事诉讼法领域的重点问题
进行解释
每个章节都包含正文和拓展阅读两部分
既夯实了基础
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
读教材如“品鱼脍”
法学院学生李嘉骥认为
检验好教材的标准之一是自学
“这本教材真正理解初学者的需求
提前为大家‘砍掉鱼头’‘斩去鱼鳍’‘挑出鱼刺’
把鲜嫩滑弹的‘鱼肉’送到嘴边
我们尽管‘大快朵颐’
享受扎实而有分量的知识”
这本教材未单独讨论抽象的概念
而是将晦涩艰深的内容
置于章节末的“延伸讨论”板块
真正帮助同学们扫清学习中的障碍
配合教材教学
陈杭平还会带领同学们
前往海淀区法院旁听庭审
让同学们真正进入应用情境
思考教材中的理论和观点
![]()
书中插图
《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多次加印
2025年2月,第三版出版
它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广受欢迎
也成为了许多法律从业者的实用参考书
“其实对这本教材评价最高的群体
是那些已进入公检法等实务部门
工作的法学毕业生”
陈杭平介绍道
以往,毕业生们在工作中
遇到民事诉讼法方面的复杂问题时
往往会求助于传统教材
却发现大部分教材
直接引述德国、日本的理论
对解决实际问题帮助有限
《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
“接地气”的编写方式和案例选取
能够为他们提供更直接的支持和启发
打造一本具有“人情味”的教科书
王亚新说
“法官办案办的不仅是一个案子
实际上是在深度记录别人的人生”
三位老师从编写教材之初便达成共识
将人文关怀融入教材之中
陈杭平经常教导学生
“不要成为一个锤子人”
他认为
当同学们手上的工具只有一把锤子时
看什么都是钉子
对世界的认识也会变得片面
因此,他希望学生们
不要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孤立状态
而是要学会拥有同理心
才能真正体味人生百态
而这些品质的培养
既需要老师们的言传身教
也离不开教材的价值引导
在为教材设计案例时
三位老师特别注重选取
鲜活、有温度的实例
每一次修订和再版
他们都会与时俱进地
补充实践中的最新案例
陈杭平在“民事诉讼法”课堂上曾强调
法学
归根结底是一门经世济用的学问
研究并治疗人类社会的疾病
这一理念
贯穿于教材编撰的方方面面
使得《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
不仅是一本专业教材
更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教科书
来源|清华映像
文|郭艺博
图片设计|李娜
资料提供 | 教务处 法学院
排版|柳文熙
编辑|李萍
责编|苑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