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突然闹掰,生产线即将停摆!就在这危急时刻,一家曾被多次婉拒的中国企业却成了“天选之子”。这看似是运气,但背后藏着的,是一场长达五年的精心布局。从“局外人”到“救火队员”,他们究竟做了什么?
作者:中外管理传媒 任慧媛 杨光 辛国奇
来源:摘编自中外管理出品《莱克电气的故事与哲理》
哲理的故事:
2012年,莱克电气销售团队在参加国际展会时,接触到了世界知名的德国园林工具制造商S公司的奥地利业务团队,并与其采购总监互留了联系方式。
当时,园林工具制造商和电动工具制造商在一个展区,吸尘器则在另一个展区,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行业。毕竟隔行如隔山,S公司的团队从没想过会和吸尘器制造商有什么瓜葛。因此,S的采购总监起初也并未对做吸尘器的莱克留下很深的印象。
但S是园林工具行业的标杆企业,莱克又刚开始涉足园林工具业务,如果双方能够达成合作,那么这对于莱克的影响与加持,不言而喻。于是,莱克的园林工具销售团队到奥地利专程拜访了S的分公司。那位采购总监也接待了他们。但彼此交流了一番后,对方认为莱克只是做吸尘器的,园林工具不是主攻方向,并表达了在苏州旁边的常州已建有合资公司,零部件业务只与合资公司合作。言外之意,作为局外人的莱克,是切入不进去的。
![]()
局外人就注定只能甘心做旁观者吗?莱克团队并不沮丧,他们认为一时没达成合作没关系,但至少先建立了联络基础。同时他们也不忘积极创造条件,在技术上不断精进。
从那之后,他们便保持着一年两次拜访S公司的频率。每次他们都将莱克在技术研发、电机性能、品类拓展等方面新的进展与突破加以介绍,同时关注S公司的新动向。
两年后,那位采购总监有机会到常州考察他们合资公司的零部件工厂,莱克团队趁机把他邀请到了莱克电气。实地看过之后,莱克在园林工具方面的实力,让那位采购总监对于莱克只会做“吸尘器”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观。
之后的两年时间里,S公司采购总监开始主动和莱克团队保持着有来有往的互相拜访。这期间,S的品类和规模不断增加,莱克的园林工具研发技术也更加成熟。到了2016年,那位采购总监第三次拜访莱克,董事长倪祖根亲自做了接待。他站在对方的角度,围绕莱克的产品质量、交付速度、成本优势、电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利好分析,并做了行业展望。这一次,对方对于莱克的优势和实力彻底认可了,并表示未来可期。
想不到没过几个月,“未来”便翩然而至。
原来,S公司和常州合资公司的供应商突然闹掰了。这意味着供应商将会马上更换——这不是天赐良机吗?当时莱克在园林工具方面已然逐渐稳健成熟,是S既熟悉又能够顶上来的最佳人选。又加上莱克刚刚研发生产出来的一款梳草机,是S的产品目录里没有却又正好需要的。很快,S公司就看了样机,做了测试,对效果十分满意,签订首单水到渠成。
![]()
机会一旦来临时,总会伪装得更像是运气,但之所以能够稳稳地接住机会,恰恰是因为之前的充分准备。
趁热打铁,这次合作完成之后,倪祖根很快就带着团队前去S的德国总部拜访。与以往去分公司拜访只出来一个采购总监接待不同的是,这次S公司从采购副总裁到技术副总裁,再到质量相关人员,派出了一个庞大的团队接待倪祖根团队。倪祖根分别从现有优势到合作契机再到如何做大做强,进行了有理有据地介绍。对方一众人听了颇为赞许,并且表示愿意将现有技术积累进行匹配与分享,期待合作愉快。
由此,莱克电气与S公司的战略合作正式建立。五年的念念不忘,终于迎来了回响。回过头来说,如果莱克团队在当初对S的第一次拜访时就铩羽而归了,那么相信故事早在五年前就“安于现状”地结束了,当然也就错过了后来的这份天赐良机。
故事的哲理:
良好的国际合作,绝非“整合”,而是“链合”。“链合”,意味着彼此独立,各具优势,却又彼此咬合,而牢不可破。中国2B企业要想融入全球高端产业链,实现强强“链合”,第一要自己“强”,第二要有耐心,通过持续的接触联系,建立彼此的了解与信任,让对方感知和认可到我们的“强”,并“强”到了什么程度,直到“强”到了它所不强,甚至空缺时,一切“链合”便水到渠成。这就像高端粤菜,讲究的是温火慢炖,追求的是彼此衬托,原味芳香。(杨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