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乐县城肇于倚岑山而筑的春秋晋国汾阳邑,岑山位于县城之东北,其主峰为寨峁山。与风神山、天柱山三山鼎峙,故亦名三堆城。县城汾碾交流,四通八达,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唐代诗人杜审言以“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盛赞静邑山水之美。
![]()
明代山西属于边镇,此时的明军还在与北方残元势力进行战争。明朝洪武元年,李氏一族作为军户,从安徽凤阳土地塔出发,在先世茂钦公的带领下,由江南秣陵关(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关)随大将军徐达、常遇春率领的北伐大军,连克北京、太原、大同、朔州元朝势力。以从军有功之军士分守沿边要地,调任山西省静乐县北部宁化(今宁武县宁化古城)守御千户所镇守边关。在战事稳定之后,携家眷定居静乐县城岑山寺坡底,人称“坡底李家”,世称“岑城李氏”。
![]()
“岑城李氏”先祖来自江南之地,中华文化繁荣发达的苏皖地区,自带文风,颇具灵气。从明初“三世祖起家邑宰,六世祖继之”。一边经商,一边农耕,传承书香门第传统,教授子孙勤奋学习,李氏一族子弟积极应试,科第蝉联,仕宦迭出,声名远播。经过明、清两朝的发展,期间仕宦、文人辈出,一时灿若群星,光宗耀祖,逐渐成为静乐名门望族,成为引领静乐文化发展传承的主要家族之一。
![]()
李氏有明一代,可谓人才辈出。明代知县(贡生)李生阳、李文林、李绘、李绅、李九畴等。李銮宣六世祖“道长公”李生阳被人尊为“岑山先生”。由于善于经营,教子有方,李家人丁繁衍,日渐鼎盛,家道富足有余,加之乐善好施,灾荒年月接济穷人,在静乐享有一定的声誉。“岑城李氏”开枝散叶,人丁兴旺,在静乐城拥有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被人称之为“坡底李家”。
![]()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李家传到十一世高祖李室。1628年(明崇祯元年),陕西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先后起义,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民众积极响应。
![]()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闯王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后率领起义军越过黄河,途径兴县、岚县,占领静乐,开始替天行道,惩治贪官;劫富济贫,壮大队伍。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中,义军所到之处,凡见明廷官宦,皆严刑拷打,劫掠一空;凡遇富庶人家,搜刮家财,无一幸免。当时“岑城李氏”人丁兴旺,建有高窑大院,堪称富甲一方,自然在抢劫之列。抢劫过后,义军又放了一把火,“岑城李氏”房舍皆毁于战火,商业街被劫殆尽,昔日繁盛荡然无存
![]()
到了清代,李氏一族更是如日中天,灿若群星。第十一世祖李室官至“光禄寺署丞”,康熙年间,子李之檀赠“奉直大夫”。十二世祖李之檀曾任长子县教谕、四川珙县知县、江苏高邮州知州。以孝著称,做官清廉,爱民如子,为民解困传为佳话。李子檀、李之鏎(武举)兄弟二人同为静乐乡贤名宦入静乐县志。十三世祖李恂、晸、暲、船、旭、旲、嚥、暐,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其中,长阳县令李恂曾参与编撰雍正年《静乐县志》。岑城李氏族人人才辈出,声名远播,其中以清廉慈善,造福一方的先贤不胜枚举。
![]()
李之藻(1628—1698),字瑞香,五家庄村人,庠生,性至孝。父年老,艰于动履,之藻竭力奉养,凡一水一菽,一举一动,必躬亲扶持,绝不假手婢子辈,时以纯孝闻,其尚义轻财,无富人悭吝气习。族人贫不能学者,咸资给之,多所成就。康熙初年岁荒,出粟济贫,并不计划;达抚院勘荒,痛陈疾苦,至再至三,卒获豁免县粮80石,邑人感其德。晚年绝交游,足不出书舍者20余年义方训子,后嗣繁盛。
![]()
李子檀(1656—1719),字含香,一字拙夫,静乐县五家庄人。祖籍安徽凤阳,明洪武初年,始祖钦茂公迁居静乐县城内,后因其宅为李自成部所焚,始迁五家庄。世代为耕读之家。康熙三十(1691)年,以岁贡任潞安长子县教谕;康熙三十四年,李子檀擢任珙县令。康熙四十三年为高邮州刺史后,高邮八年,爱民如子,邮人比之“召公杜母”。康熙二十年,静乐大饥,李之檀把家中积粟数千石,尽出借贷计,口授食,附近村庄赖以全活者颇多。
![]()
李之锟,清初静乐西河沟人,字生璧,太学生、候选州同。康熙13年,岁大歉。以米700石给贫民,焚其券,邑中人多全活,其子李源涵。博学敦行,乐善好施,以茂才老,不求仕进。其孙李珥,闻合河孙石桥讲学,往从之游,聆为己之悦,数年得起源流,雍正七年,21岁考中己酉科举人,曾孙李锡书,考中乾隆庚戌进士,人皆言积善之报也。
![]()
李暲(1686—1754),李子檀之季子,字东来,一字暲,别号鉴溪。康熙四十八年(1713)返晋乡试中举。雍正元年(1723),授职福建汀州府同知,先后任江南太平府郡守、芜湖榷官、池州府知府、淮安府知府,诰赠“中宪大夫”。李暲在官场上驰骋近半个世纪,曾两次受到雍正皇帝的召见,两次奉旨诰封褒奖其祖父母、父母、妻子。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许多当时著名学者、诗人、书画家,其中不乏进士、举人、封疆大吏多和他志同道合,且有密切的文化交流与社会交往,可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乾隆十七年(1752)李暲告老还乡。时有阳曲人张耀先尝刻傅青主《霜红龛集》,因仰慕傅青主人品、才学,遂慷慨解囊,予以资助。乾隆十九年卒。李暲一生驰骋翰墨,诗文颇丰,曾辑以为卷,名曰《燕诒草》,藏于家今已散失。旧志艺文仅留《燕诒堂记》《年岁游历记》两篇。
![]()
李源泓,静乐县城西北西河沟村人,清朝初年国子监太学生,为人慷慨尚义。为方便过往行人,自己出钱在汾河上修造木桥以济行人,邑人赠以“渡河思德”之匾。乾隆55年,其孙武生李向暚以旧桥将圮,又出资添修,计长22丈,宽7尺。祖孙相济为善,邑人呼之为“北门外欢喜李家”,立碑以志其德。
![]()
李光裕(1868—1943),字孔圃,静乐西河沟村人,出身于书香世家,光绪十一年(1885)考取秀才,光绪二十三年考取丁酉科拔贡。1911年,兴办学堂,使多数农家子弟有了就学的机会。1919年后,赴娄烦任第二高小校长,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1943年病故后,县长亲赴祭祀,并为他做祭文。
![]()
![]()
李銮宣更出类拔萃,于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考取举人功名;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考中进士,旋即授职刑部主事。嘉庆三年擢升为浙江温处兵备道。历任多省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并署理巡抚事,于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升任云南巡抚。
![]()
![]()
李锡书(1779一1830),字洪九,号见庵,静乐县西河沟村人。生于书香之家,自幼就读,到青年时期已成为士林中颇负盛望的饱学之士。乾隆四十四年(1779)考取举人,五十五年(1790)考为第十一名进士。李锡书学识、才华出众。其一生著述甚多,刊行于世的有《四书大成直讲》20卷、《周史集成》10卷、《锦官杂录》10卷等。一生对功名利禄则“淡泊萧然”,道光十年因病而卒,享年75岁。
![]()
李肇基(1891—1930),一名保维,字子藩,静乐县五家庄村人,18岁考入山西大学,卒业后继读省立师范一年。拥护辛亥革命,参加反袁称帝运动。1924年,创办晋汾中学和第三高级小学,为贫穷农家子女提供了上学的机会,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称道和爱戴。
![]()
谨从《岑城李氏族谱》与民间传说中整理出一部分慈善先贤。旨在教育激励后人,在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同时增强一些慈善光荣、乐于奉献的社会理念,形成浓郁的人文关怀氛围。正是因为有岑城李氏族人的德行善举,才使得静乐大地平添了几分厚重的色彩。
![]()
综上所述,“岑城李氏”先祖来自江南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的安徽凤阳“帝乡之所”,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期间仕宦、科第、胶庠、隐逸、义举、乡贤、孝子、节妇等屡见地方志书、族谱、墓志等文献资料。李氏一族“世传清白吏”,他们主政一方时,或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或持己廉介,居心宽厚;制事敏练,折狱平允。或境遇旱涝,捐俸赈济;政绩卓异,充同考官。或筑堤以防水患,迁址城隍,革除陋规,修义学,戒讼斗等。
![]()
岑城李氏家族俊彦如云,是静乐历史长河的弄潮儿。曾经的朝廷命官,为江山社稷清正廉洁、正直敢言,为黎民百姓殚精竭虑,夙兴夜寐;世代传颂的地方绅士,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仗义疏财、造福一方;战火中的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前赴后继、血染疆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孜孜不倦,培桃育李;医术精湛的白衣战士,救死扶伤、享誉杏林;工商业主,走南闯北,拓宽渠道,盘活经济;农技人才,悉心科研,硕果累累;文艺骨干,吹拉弹唱、传承民俗;文化名人,寄情翰墨、笔耕不辍,著书立说、牖启民众;能工巧匠,追求卓越,流芳百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