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丰盈,气象一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描绘的乡村发展壮阔蓝图,成为亿万农民在振兴征程上砥砺前行、共创未来的底气。在长治这片承载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蝶变,于广袤田野间徐徐铺展,这幅美丽乡村画卷,每一笔都是生机与力量,诉说着时代的新篇,燃动着希望的热忱。
底子厚了,日子甜了
当立冬的风吹过黄土高原的塬梁峁川,寺庄的苹果又红了!
村口临时搭建的摊位前,围满了闻讯而来的客户,大家捧着苹果品尝、议价。热闹声中,丰收的喜悦裹着甜香远远流淌。
眼下,沁县册村镇寺庄村晚熟苹果进入抢收期,果农们穿梭林间,利落地将一个个饱满的果实收入筐中。打包区里,经过分拣、称重,贴好快递单的苹果箱整齐码放,即将翻山越岭销往全国各地。
“咱寺庄的气候、水土是老天爷赏饭吃,种出的苹果水分足、甜度高,咬一口满是果香。” 果农杜国伟捧着刚摘下的苹果,笑意盈盈。
“前些年可没有这样的光景。村里苹果种植不成规模,品种也老旧,卖果全靠肩挑手扛去乡镇、县城赶集,不仅耗力,价格还压得低,一年忙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日子过得紧巴巴。”杜国伟接着说。
为了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让村民生活甜蜜蜜,村“两委”下定决心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先是组织种果能手、种植大户前往苹果产业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带回先进的种植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苹果产业提质升级。随后引入“晋霞”“红富士”等优质品种,引导村民打破“零散种植”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连片规划,推动苹果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村里还依托果园建起采摘园,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体验亲手摘果的乐趣。党员干部化身“宣传员”“推销员”,拿着手机穿梭在果园里,用镜头记录苹果生长、丰收的场景,在抖音号、微信视频号等平台讲述“寺庄苹果”的故事,配上果农采摘、装箱的真实画面,让 “寺庄苹果” 借助新媒体的“东风”走出乡村、走进城市,订单量节节攀升。
“寺庄苹果” 的名气越来越大,果树成了乡亲们的“摇钱树”。
产业振兴的路子,寺庄村走的不止 “苹果”这一条路。依托村庄周边优质的生态资源,村里建起了皇后泉乐缤纷游乐园,打造集亲子游乐、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游玩点。每到假期,游乐园里的彩虹滑道、小火车等项目人气爆棚,不少游客在游玩之余,还会走进果园采摘苹果、购买农特产品,农业和旅游业在这里实现了双赢。
品牌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能起到撬动乡村产业升级的作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杜国升说,他关注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下一步将引进矮化密植技术,带着村民一起种优质优价的高品质苹果,再把游乐园的停车场、休息区建好,让采摘园能提供餐饮、研学服务,让更多村民能在家门口挣上“产业钱”。
“面子”新了,人气旺了
村道绕田畴,屋舍映繁华。走进长子县鲍店镇西马村,很难不被整洁如画的村容村貌吸引。
村里的环境维护队队员冯丽萍正拿着扫帚认真清扫着脚下的道路。“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很难走,现在可好了,宽敞整洁的大路通到了每家每户门口,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好多人专门开车来这儿休闲娱乐。”她语气中透露着自豪。
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副环境脏乱差模样,村民们自己都嫌弃,更别说外人了。
改变,源于一场深刻的环境整治行动。乘着政策的“东风”,村“两委”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乡村旅游为核心,大力提升人居环境。如今的西马村,田间路全部硬化,土路变成水泥路,环村路全线贯通;累计栽植绿植超30万棵,绿化面积近万平方米;120余盏新安装的路灯将村庄夜色点亮;曾经的臭水沟摇身一变,成为集休闲、露营、垂钓于一体的水上公园。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环境的美丽蜕变,为村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自从长治市智力运动项目训练基地落在这儿,来的人更多了,村里别提多热闹了。”村民魏素玲说。如今,围绕训练基地而建的配套设施投入运营,昔日“落后生”凭借整洁的村貌与完善的配套,成功吸引了多场市级围棋、象棋等智力赛事在此举办。
村里还进行民宿改造,举办樱桃采摘节,村民们增加了收入,日子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更足。”村党支部书记秦旭庆说,环境是乡村的“脸面”,环境好不好,关乎广大群众的幸福感,今后将持续健全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不断擦亮生态底色,让好风景滋养好心情,让好生态引来好产业,让好产业带动好日子!
正午的太阳温柔地将阳光洒下,五彩风车在微风中悠悠转动,从山乡旧貌到生态新颜,西马村的美丽嬗变还在继续,这里的幸福故事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里子”实了,劲头足了
年过八旬的赵德龙老人没有想到,如今在潞州区堠北庄街道下秦村能过上兼具城市便利与乡村恬静的新生活。
每天一大早,他都会来到日间照料中心,跟老伙伴们下下棋、唠唠嗑。虽然已入冬,但这里却暖意浓浓、其乐融融,最让他满意的是食堂的饭菜,“天天不重样,既美味,又有营养,比自家的熨帖。”赵大爷一脸满足。
这份幸福感,源于村里织就的精细治理网。
下秦村是采煤沉陷搬迁村,搬迁后村民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如何真正融入城市、融入新生活成为横在全村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凝聚人心,集聚人气,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好!”村“两委”以做好“人”的文章为重点,聚焦精准治理,推进乡村治理“社区化”。将全村科学划分为5个网格,并进一步细分为25个微网格,构建起“村级平台-网格-微网格”三级体系。网格员入户走访收集诉求解难题,村委会对网格员反映的重点问题集中研判、合力解决。
“以前反映问题,可得跑几趟。现在在‘村民说事’小程序上留个言,当天就能有回音!”在村委大厅的自助终端机前,村民赵福文轻点屏幕查询信息,对数字化带来的便捷赞不绝口。大厅中央,高清数字大屏实时滚动着村务公开、安全监测、诉求办理进度等信息,治理效能一目了然。
日间照料中心,助餐、医疗、休闲等“一站式”服务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幼儿园不仅解决“托幼难”,还引入编程、围棋等兴趣课程,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学前教育。“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幸福图景成为村庄最温暖的底色。
标准化卫生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充满活力的篮球场也相继落成,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有了坚实依托。
变化,可感可触;变化,有尺可量。
下秦村深耕乡风文明沃土,修订完善村规民约7项21条,成为村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四会”组织有效运转,移风易俗有了主心骨。特别是“定、评、审、亮”星级文明户评选,让文明行为有了可量化的“尺子”,向上向善的风尚蔚然成风,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已成常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强乡村治理”,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底气更足、目标更明。”下秦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清兵说,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位村民。
凭借长晋高速与长临公路穿村而过的优势,村里正积极筹划引资建设农产品交易物流园区,奋力推动资源变资产、田园变公园、村民变股民的深刻变革,让更多村民能深度融入产业链条,共享发展带来的红利。
来源: 长治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