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1日,青岛国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恩股份”)旗下国恩未来(深圳)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国恩未来”)召开人工智能新品发布会,聚焦新材料与具身智能的融合创新,现场发布了三款机器人。
三款人工智能新产品的背后,是国恩股份由“新材料+”向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延伸所取得的实质性进展。那么以此为基,企业下一步能否乘势达成未来战略预期?显然,并不轻松……
青岛上市企业观察第641期撰文/王梦茹
审校/庄建成
战略锚点
国恩未来此次发布的三款机器人,本质上是一场材料科技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耦合。人形机器人45kg轻量化机身、四足机器人30%减重与40%续航提升、家庭机器人情感交互的自然流畅……种种技术特性,其核心支撑均来自国恩股份在特种工程塑料领域的全产业链能力。
![]()
图片来源:国恩股份官网
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600亿元。与此同时,在老龄化加剧与家庭小型化趋势下,家庭服务机器人需求激增,市场规模预计于2027年增长至3000亿元左右。
在此背景下,国恩股份的产品矩阵恰好满足了市场需求:四足机器人对应工业自动化发展,家庭AI机器人切入消费升级赛道,人形机器人则瞄准未来高端场景,自多角度形成“短期变现+长期布局”的组合。
与此同时,“材料先行”的思路让国恩股份避开了与传统机器人企业的直接竞争,开辟了差异化新赛道。依托国恩股份在新材料纵向一体化产业平台优势,以及在特种工程塑料领域的深厚积累,特别是PEEK材料从上游聚合到下游制品的垂直整合,使得机器人在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上成功实现突破。
而这种“材料-结构-性能”的正向设计逻辑,正是国恩股份具身智能产品走出实验室、落地产业化的关键所在。

产业变革
事实上,国恩股份的实践并非孤例,而是机器人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发展路线既暗合全球机器人产业倾向,也折射出国内机器人产业的深层变革趋势。
![]()
图片来源:国恩股份官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五五”时期,我国机器人产业要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发展先进适用的智能机器人产品。
纵览全局,机器人产业曾一度陷入“算法竞赛”的误区——传统机器人企业多从“算法”或“硬件”单一维度切入竞争赛道,过度追求算力与感知精度,却忽视了物理载体的工程可靠性。当AI算法逐渐趋同、算力芯片性能过剩时,材料创新便成了决定产品竞争力的“最后一块拼图”。
据行业规律,机器人成本中材料占比普遍达35%~45%。国恩股份通过材料创新成功实现降本增效,验证了“材料革新-性能优化-场景落地”这一产业升级路径的切实有效性。

生态协同
国恩股份的案例证明,机器人产业的突破不再依赖单一企业,而是需要“材料商+算法商+场景方”的深度协同。
青岛市《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突破“材料-核心部件-整机-应用”产业链瓶颈,设立百亿元规模产业基金,重点支持特种材料、高算力芯片等关键领域。”
今年上半年,青岛更是将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下一步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突破方向,提出了打造北方地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和重要的研发制造中心的目标。
![]()
身为新兴技术跨界融合创新的代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不仅离不开资金、人才的赋能,更有赖数据、场景的支撑。青岛锚定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所亟需的资源要素,实现政策精准滴灌,发布八大超级场景构建独特的“试错-迭代”机制,推动本地企业逐渐形成机器人整机与核心部件协同网络,打造“材料-核心部件-整机”垂直产业链。
作为本地新材料龙头企业,国恩股份在获得政府研发投入补贴同时,旗下PEEK材料研发项目也被纳入青岛市“揭榜挂帅”重点科技项目。其变革创新将进一步完善青岛从材料供应到终端应用的产业链闭环,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从“技术孤岛”走向“生态协同”。

潜在挑战
尽管国恩股份已构建差异化优势,但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仍需直面多重挑战。
从企业层面来看,国恩股份从材料向机器人整机延伸,必然面临技术转化壁垒与市场竞争挤压的双重考验。
国恩股份的核心优势集中于材料轻量化与结构设计,但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多模态感知系统等非材料领域仍依赖外部合作,自主可控能力不足或导致产品迭代受限于供应商节奏。同时,家庭AI机器人赛道已聚集多家头部企业,国恩股份虽以“情感交互”为差异点切入,但消费级市场对品牌认知度要求较高,产品量产后将面临渠道铺设与用户教育成本压力。
![]()
而着眼区域环境,青岛机器人产业整体存在“硬件强、软件弱”的生态失衡问题,机器人核心算法多依赖外部技术输入,导致产业链协同效率偏低。更关键的是人才结构性短缺,高端算法工程师、机器人控制系统专家数量不足,人才外流直接制约企业研发迭代速度。
此外,海洋、工业等特种场景虽为青岛优势,但市场规模相对有限,若消费级机器人市场拓展不及预期,可能陷入场景容量不足、市场竞争力弱的增长困境。
若要构建区域竞争力,一方面需聚焦新材料等差异化领域,避开核心算法与芯片的竞争红海,形成“材料突破-整机创新”的特色路径;另一方面则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互补共赢格局。此外,青岛还需要推动将港口、制造、家庭等本地场景资源转化为技术迭代优势,降低企业测试成本,进而加速产品商业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